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阻抗是心理辅导课的伴生现象。阻抗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师生关系、移情与反移情、价值观念冲突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等是产生阻抗的重要原因。阻抗对心理辅导课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地分析和处理阻抗,是成功推进心理辅导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文章拟从蝙蝠翼天线馈电系统入手,分析讨论其能够解决阻抗变换和平衡与不平衡转换原理。  相似文献   

3.
心里咨询中的阻抗本质上是求助者对于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而在具体的咨询过程中,阻抗因人、环境等实际情况不同而表现各异,比较难以准确辨别。因而准确地识别阻抗并加以有效地处理,可增进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心理沟通,促使求助者对其特定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深入领悟。本文研究了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阻抗的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4.
沉默与阻抗是个别辅导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现象,两者既有某些联系又有很多区别。沉默对于来访者来说,实际上反映了他的种种内心状态,传递着来访者内心的各种重要信息;而对于辅导教师而言,沉默则是辅导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阻抗是来访者的一种防卫机制,来访者的沉默有时就是阻抗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来访学生的沉默和阻抗作出恰当的处理和反应,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5.
沉默与阻抗是个别辅导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现象,两者既有某些联系又有很多区别。沉默对于来访者来说,实际上反映了他的种种内心状态,传递着来访者内心的各种重要信息;而对于辅导教师而言,沉默则是辅导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阻抗是来访者的一种防卫机制,来访者的沉默有时就是阻抗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来访学生的沉默和阻抗作出恰当的处理和反应,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6.
论心理咨询来访者的阻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松 《许昌学院学报》2003,22(3):119-121
阻抗是心理咨询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态度不主动;赘言与反复诉苦;要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进行理论交谈或直接辩论;把原因归于别人等是阻抗常见的表现形式。阻抗的产生是由于来访者不愿否定自我与不敢面对困难;不愿放弃各种既得利益,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深层的心理冲突;还可能是由于来访者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各种不同的的心理动机引起的。正确进行诊断;具有诚恳助人的态度;调动来访者的主动性积极面对阻抗;咨询师要解除自身的戒备心理;把阻抗的解除与移情的处理结合起来等是解除阻抗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共点力的平衡中,三力平衡是静力学的基础。掌握三力平衡的处理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以一常见习题,简析处理三共点力平衡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平衡问题是中学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表面看来,关于平衡是问题多样,处理多种。这对于一个给定的平衡问题到底用什幺方法去处理,不少学生感到无章可循。由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物理课平衡问题的分类剖析教法,将平衡问题按研究对象的多少和受力特点进行分类,并且给出每一类问题的典型处理方法,简化了平衡问题的难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心阻抗血流图是一种反映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并常常用来判定受试者的心脏功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其利用心动周期中心阻抗的变化经微分处理 ,根据阻抗微分图中各波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心脏功能。我们发现 ,不同的受试者 ,不同的疾病 ,会表现出不同的阻抗微分图改变。我们在长期心功能检测工作中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阻抗微分图C波的改变尤为显著。为了探讨其临床意义 ,我们对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阻抗微分图和其心功能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 ,发现阻抗微分图的C波的形态、波幅和上升达顶点所需时间的变化与心脏泵血功能有密切关系。1 临床资料1 .1 一般…  相似文献   

10.
阻抗是心理学名词,延伸到教育领域是指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以公开的或者隐蔽的方式否定教师的分析,拖延、对抗教师的要求,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进展,影响学生积极的心理调适。处理阻抗的方式有:引导自我完善;面质心理矛盾;追溯本真心境;适宜疏导情绪。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是世界名的瑞士心理学家。他多年潜心研究,创立了一些心理学的理论。特别是他的智力发展的理论,与这理论紧密联系的是发展的因素。它们是:成熟、经验、社会传递和平衡。  相似文献   

12.
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他利用其惯用的“自欺”、“忘却”、“容忍”等精神胜利法让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心理防卫机制,是我们每个人在遇到烦恼时都会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构成十分复杂,在启蒙救国的表层动机之下潜隐着两个重要深层动机:一是要渲泻自己积郁已久的精神痛苦,为心灵寻求长久的栖息之地;二是满足其既要"英雄"又要"稳当"的深层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4.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但深入研读其著作,我们发现他同时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得天独厚的国学与西学素养,使他运用语言时总是信手拈来,中西合璧,古今相融,浑然天成。本文拟就其修辞文本模式的建构,探讨其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重点从强化视点、追求平衡、推心置腹和驰骋联想等心理学角度,探究其修辞策略,领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水浒传》这部以男性为绝对主角的"草莽英雄"传奇中,女性的被妖魔化和被雄性化,青春女性美的被践踏和被侮辱使得全书弥漫着浓厚的道学气息和仇恨女性的畸形心理。作者对女性裹足的高声赞美和对女伎憎恨的深层意识里蕴涵了对蒙元王朝的抗争;梁山英雄对婚姻的远离则是对宋代享乐之风的批判。其实质是元代知识分子出路被封杀后作者对前朝灭亡的痛苦反思。  相似文献   

16.
对白居易晚年诗歌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晚年的心态以闲适为主,但以闲适为主并不意味着事事如意。他晚年的“闲适”是因为没有实现“兼济”的条件,可谓生不逢时。尽管如此,他的兼济之志也从没有完全消失。对白居易的评价我们要抱着科学客观的态度,不能因为白居易晚年“兼济”的淡化就一味地贬斥苛责。在很大程度上,他所得到的种种非议与他的作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前,从心理学角度对汉语詈词的探查还比较少。在社会交际中,有时一方受到另一方较强烈的刺激而产生负性情绪情感。为了缓解内心的精神压抑其做出反应,选择负面影响最小而收益最大的詈骂方式将自己的恶性体验回复给对方,以此达到心理平衡。对施詈者而言,通过詈词,不仅可以缓解最初的情感冲动,还可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而受詈者往往会在詈骂中产生自卑情结,乃至形成焦虑、恐慌、不安甚至愤怒的负性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18.
元代文人丧失了正常的表达空间,他们把巨大失意寄托在文学作品中。元杂剧中士妓爱情故事以及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可透露出到他们的心理印痕。元杂剧中充满铜臭气息的商人形象,是元代文人失意心理的一种平衡。女主人公以文人知音的形象存在,是失意文人最好的心灵抚慰者,也曲折地表达了文人孤芳自赏的独特心理。而在这类剧作中,鸨母和皇帝的强势者的形象,体现着文人对现实的曲折反抗与理想化的期待。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大学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模式等诸方面的改变,心理上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使他们面临着新的的心理冲突。论述了团体心理训练以其感染力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对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具有积极意义,指出团体心理训练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到青春期(11、12岁至17、18岁),生理身体表现出一系列巨大变化,心理行为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称为过度期、叛逆期、反抗期、急风暴雨期、青春骚动期、危机期、转折期、心理断乳期,普遍归因于身体发育的自然成熟。但社会生物学、人类学家则认为,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为了种族发展形成许多禁忌,特别是乱伦禁忌,后来这些禁忌本能化和习俗化。习俗之一就是换群。人类和他的祖先猴子、猩猩一样,是女性换群。经过漫长的进化,少女就形成了集体潜意识的青春期换群冲动,到了青春期就反抗家庭父母,极力在外寻找其他家庭(群体)的接纳。这种集体潜意识的换群冲动是青春期少女心理反抗的社会生物学根源。也就是说,生物的性成熟、进化的换群冲动、文化的性约束共同造成了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