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感是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关键,而获得语感则必须仰仗读、记、仿、写习惯的养成。有关读、写的论述很多,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记”和“仿”两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日语中表示推测的“らしい”与“ようだ”在共性与个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以大量的例句从语感方面进行初步地挖掘与探讨。这种表达方式与汉语相比,不但使用的频率高,而且语感也十分丰富。因此,对这种判断,推测表达方式的研究,在日语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讨论语感的本质时,曾流行一种说法:“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长期以来,这。一说法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然而,语感中的“感性”是指什么,“理性”又是指什么,“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却很少有人去深究。下面,笔者将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以澄清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和评析“语感中心说”的基础上,论文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语感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尝试建立“语感中介说”这一全新理论,并尝试论证它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可见,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6.
吕淑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中的首任务就是怎样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大多数人认为语感是人在理解语言时的较强的感受力,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的反映,语感强的人在一刹那间就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悉地得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  相似文献   

7.
金艳 《文教资料》2011,(35):47-49
语文教学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常规课堂教学结构应包括: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种语义上较为相近的表达形式:“名一量”和“一量名”,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有时互换,语感上又会难以接受。经过对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名一量”结构要求“名词”具有一定附属义。同时,二者在指称方面均可以充当非指称成分,这时“名一量”和“一量名”可以互换;但又因为“名一量”结构要求“名词”具有一定附属义,因此二者互换之后语感上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9.
林盛谈 《辅导员》2009,(11):25-25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学习语文,积累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也一直在努力,学生每天都在摘抄、背诵,习作时却无话可说。所以如何让积累“落地生根”,学以“自”用,笔者困惑了好久,好久。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反复学习修订版“大纲”,我深深体会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到“三多三少”。即 :多读书少做题 ,多感悟少分析 ,多积累少讲解。一、多读书少做题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避免“琐碎机械的练习”。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技巧 ,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语感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不是靠多做题 ,而是靠多读书来完成的。读 …  相似文献   

12.
徐亚玲 《考试周刊》2009,(23):31-31
方智范教授把文言文分为“文”和“言”:文者,文学;言者,语言。还有一种分得更细:“文”者,就是文章、文学、文化;“言”者,就是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语法的积累,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文言文的语感,其中最后一条是“言”的最高层面。借助于专家对“文”与“言”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范夏薇 《现代语文》2009,(12):25-26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再次强调“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目标、导向。的确,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究竟怎样进行,语文标准中,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语教育开始重视语感的培养,到2000年人教社大纲的修订,2001年课程标准的制订,淡化语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强调熟读背诵、积累感悟以形成良好语感,成了语界舆论的主流,回归传统“诵读”之风日盛。尤其是1998年6月“古诗诵读”工程的启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语文教学经过新时期20余年的探索,大家终于发现,语文教学不能搞花架子,上语文课不是为哗众取宠。语文课堂应直面文本,直面语言文字,指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多积累,并养成积累的习惯,从而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语文的核心能力。语感教学(亦称语文本体教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提出并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语文教师专心实验、潜心探索,并在广大地区(覆盖了13个省市)一律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教学体系。它符合学习母语的规律,更与语文课标天然地契合。为此,中国教育学会特批“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为该会的“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为使实验的成功经验变为社会财富,为在更广阔范围内改变我国语文教学的滞后状况,造福后代,造福民族,我们决定吸纳更多的学校(中小学)参与“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请有意者从速来函与我们联系。一经审批,便寄出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6.
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小学生自有语言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可是不能忽视他们年龄小、发音不准、语感不强、语调不同、接触该语种语境的时间少等诸多不利因素,加之语言学习的枯燥乏味,使得小学英语比较难学。所以,厌学、不会说、不会对话的“学困生”比比皆是。钟爱学习认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许是教师们的共性,而对“学困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它具有表情达意、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表达能力等作用,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语文课程标准盼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朗读并不是在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反复中“轮番轰炸”.如果说朗读教学是一次旅游观光活动,那么教师就是导游.“导游”适时巧妙地引导启发,能使“游客”充分发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使“旅游”活动成为获取、创造、审美的历程.那怎样才能使朗读指导更为有效呢?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2006,(9):68-68
语感教学为名特级教师洪镇涛所刨立的语教学流派(见本刊2006年第8期介绍)。“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该课题(原名“语本体教学研究与实验”)“十五”期间在全国许多地区、许多学校成功地进行了研究与实验。无一例外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为进一步扩大这项教学改革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改变我国语教学滞后的状况,现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轮滚动实验。欢迎原有的实验区和中、小学投入第二轮实验,更欢迎新的地区和中、小学参与此项实验。  相似文献   

19.
胡艳 《成才之路》2009,(36):42-42
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行课程标准降低了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读”能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