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学校体育》2021,(7):61-63
<正>一、设计理念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课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学、练、赛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将武术动作的学练与实战情境相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攻防意识,增强学生的武术技击能力,传承中华武术精髓,培养学生具备高尚武德与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 少年拳(第一、二套)是国家教委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由踢、打、推、冲等攻防动作组成套路的运动项目。我对少年拳的教学体会是: 一、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初应向学生讲明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介绍武术的健身价值,说明武术不受场地、气候、年龄、性别等条件的限制,运动量可大可小,可用于经常锻炼;破除学生对武术的神秘感,消除学习武术的畏难情绪,增强学好武术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与《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施"技术、能力、体能"相融合与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法的选择上,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练习  相似文献   

4.
<正>一、指导思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体  相似文献   

5.
<正>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倡导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一理念为理论依据。根据水平二的目标要求,遵循体育教育教学原则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及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力基础、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和场地器材情况,对本节课进行设计。力求体现小学中高年级小篮球教学"以赛代练,练赛结合"的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一、指导思想以《课标》为依据,以《纲要》为依托,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从排球的对抗、健身、娱乐等功能进行教学设计。本课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的所有练习方法均从"会比赛"出发,通过单一身  相似文献   

7.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精神,以"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计划(本课侧重体能维度),以常态课"七项评价标准"设计课时教学。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以趣促学,以游戏作为动作学习、体能发展的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发展学生的平衡、灵敏、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二、学情分析本课是技巧模块远撑前滚翻的第一次课,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正>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的基本理念。根据本教材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及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应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学、练  相似文献   

10.
<正>一、指导思想《跪撑爬行与游戏》一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基本身体活动和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游戏的乐趣,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并且为生活实践奠定  相似文献   

11.
<正>一、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重视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结合蹲踞式起跑的教学特点,把握"学会"、"会学"、"会用"的三个层  相似文献   

12.
<正>一、指导思想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上海市体育学科课程理念,突出"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形式、优化环境、发展体能"的指导思想。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攀爬教材的特点,以"小学体育兴趣化"为引领,注重情境创设、器材创新、游戏多样、学练递进,引导学生观察、模仿、感知和体验不同高度、不同器材的多种攀爬活动,充分挖掘"攀登  相似文献   

13.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预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课的内容融入在橡皮筋的教学游戏中,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  相似文献   

14.
<正>一、案例背景水平二《跪跳起》教学是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课通过巧妙设计小垫子的运用,让枯燥的技巧动作学起来更有趣,课上起来更有序,学生掌握起来更扎实。教师运用游戏、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小垫子的合理布置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技能。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内容为跪跳起技巧动作。跪跳起练习有一定趣味性,经常练习对发展腰腹肌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锦 《体育教学》2006,(5):38-3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标准》的基本理念: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三维健康方面有着与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6.
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生理、心理等特点,以游戏教学贯穿课的始终,以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长竿"的健身功能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练、体验比较、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学会并掌握一些运用"长竿"进行锻炼身体的知识、方  相似文献   

17.
王竹平 《体育教学》2012,(11):24-26
一、指导思想本课以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方针,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从玩球入手,融枯燥的战术练习于游戏中,通过多样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让学生处于"乐中玩,玩中练"的氛围中,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实现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增进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一、指导思想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锻炼,充分体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合理地开发、创新、使用器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二、教材分析投掷是小学三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滚、抛、推、投、掷等多  相似文献   

19.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及七年级教材为依据,突出《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渗透式教学层层递进实现本课知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示范引领、设疑、介绍规则、自  相似文献   

20.
邢俊平 《精武》2011,(5):56-58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问法,网络阅览等阐述了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活泼不足,统得过死的教学现状,围绕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发展个性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致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