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笔者对《身体练习体验探索》一书(文中简称"专著")进行了三个月的研读,几经学习、讨论与思考,感受颇深。"专著"全书分8章39节,共44万字。沿着"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探索过程,从分析体育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入手,明确体育教学实践需要,以"身体体验"的哲学思想、"具身认知"的科学理论、"教育需要"的经验常识,建立体育教学的身体练习体验学术基础,形成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进而构建身体练习  相似文献   

2.
<正>从体育教学实践操作的角度,就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身体"为指向标、"体育教学思维"为突破口、"身体练习体验"为核心点、"运动技能层次"为串联线、"体育学习动因"为关注面、"练习行为表现"为评价体,对操作要义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抛砖引玉。一、以"发展学生身体"为指向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如何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形成相应的教学理  相似文献   

3.
<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要使体育学习可持续发展,需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1])。学生在身体练习行为表现、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的生成中,主要体现为"乐动会"([1])。学生在身体练习行为表现、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的生成中,主要体现为"乐动会"([2])。笔者以基层体育教研员的视角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抛砖引玉。一、形成发展学生的身体教育思维——让学生"乐"(一)存在问题一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并不快乐,  相似文献   

4.
<正>读完邓若锋老师的学术专著《身体练习体验探索》(简称"专著"),受益匪浅,收获良多,特别是对"运动技能学习层次划分"的问题感受最深。联系到"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从总体上来看,缺乏明显的衔接性"([1])这一现实问题,由此思考运用"身体练习体验"理论作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一、明晰了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设计没有按照相应的认知顺序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一线教师都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担任深圳市龙岗区体育研修员近5年来,在思考如何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质量,切实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探索之路上,有幸接触到了邓若锋老师的身体练习体验理论,经学习、思考与领悟,将身体练习体验的行为表现、认知活动、心理感受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变量([1]),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提出了"一模三化"体育课堂教改模式,"一模"即单元设计"学、  相似文献   

6.
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术科"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体育专业教育中"术科"课程的概念、特征、性质、结构和类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术科"课程目标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学生通过身体练习获得知识并承受相应的运动负荷,具有学习空间、教学环境开放性特征."术科"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课程,思维方式属于求异思维,知识内涵具有明言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7.
李海 《体育师友》2005,(6):26-27
体育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操场上,体育馆内从事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学生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学会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的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由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讲授过程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体育教学过程不仅如此,而且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动感化的讲解与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学生在积极的身体练习中伴之以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自我身体之目的。但是多年以来体育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安排学生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练习是被动的、机械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承担着发展身体的教育重任。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学生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以身体练习为表现形式的体育学习活动,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进而高效地掌握体育技能、知识和方法,培养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达成课程目标。因此,在认识和理解"目标引领内容"时,以积极身体练习体验为认识基础,分析学生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学习动因,探讨"目标引领内容"的真正  相似文献   

10.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室外体育教学主要原则之一。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上体育课既要进行思维活动,又要进行体力活动。通过思维活动,去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在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结合中,反复练习各种动作,掌握体育的技能和技术,以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增强体质的目的。所以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动作的技能、技巧,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体育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本文主要谈谈课堂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 什么是练习法?练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它的实施是一个由教师组织和指导的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体育课教学特有的方法是与身体练习分不开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遵循认识规律,通过听觉、视觉来领会和感知动作的形象、过程、要领和完成的方法外,更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体育教学的这一基本特点,无疑就决定了练习法在整个体育教学方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体育师友》2019,(2):58-60
非教师思维方式因素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可在短时间内解决,转变教师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空间。目前体育教师课堂教学重竞技思维轻教育思维,教学业务重课外训练轻课堂教学,校园竞赛重精英参与轻大众参与等思维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只有转变教师思维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是基本、关注个体差异是方法、重视兴趣培养是方向、重视运动负荷是质量,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进而高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而且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中动员学生心理和生理的能量进行练习,就成为很重要的问题。然而该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身体练习体验理论的构成,身体练习体验对中学足球教学的价值,总结身体练习体验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为中学足球教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掌握前人已经认知的知识、技能、培养一定观点和道德品质的认识过程。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试用教材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而能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就二者而论,其教学观念的基本倾向是相同的。前者的理论是后者的导向,后者是前者理论的延续,后者受前者的影响极大。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出了许多偏差。主要表现在: 第一,缺乏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应有认识,忽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要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仅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厌学体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新规律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了体育教学的4种新规律:体育教学内容与增强体质的统一性规律;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身体练习相依存规律;体育教学质量受客观教学条件制约规律;体育教学中多种思维活动并存规律。  相似文献   

18.
<正>从事体育教学工作5年以来,笔者对体育教学形成了既热爱而又充斥着疑惑的情感。爱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而疑惑是来自学生的"体育学习为何而学"的问题。近期拜读邓若锋老师的学术专著《身体练习体验探索》(简称"专著"),感觉豁然开朗,对自己在体育教学中形成的疑惑有柳暗花明之感,现将这种感悟呈现给广大同仁。一、教学中的疑惑:学生的体育学习为何而学(一)现象现象一:喜欢身体运动却不喜欢上  相似文献   

19.
<正>"体验—发现"教学形式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根据学生体验练习产生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纠错等学习从而提高体育学习能力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用示范、讲解、纠错等方法,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积极构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观。该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单一过程,也是启迪发展思维的过程。体育课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