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晓宁 《辽宁教育》2013,(6X):68-69
<正>人文管理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是一种关注人内心需求的管理。对于校长而言,一所学校的管理基本包括三个层面:校长自身、中层领导、教师。一、严于律己,做好全校典范作为一所学校的主导者和决策者,校长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特殊的地位决定着其身份的敏感,其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全体教职员工。校长在努力提高个人素质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网络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校长的社会网络研究旨在用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研究校长的人际关系体系,这与目前教育管理领域对校长的人际关系研究相比,是一种研究范式的改变。校长的社会网络研究可以采用自我中心网络分析的方法,描述校长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比较不同学校校长网络结构的差异,为学校发展提供一种社会学解释。  相似文献   

3.
<正>校长对学校影响、作用的大小,只有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之内才能产生,只能依赖于学校中层领导、教师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否则英雄也难有用武之地。近有幸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高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聆听了知名专家、学者及名校校长作有关  相似文献   

4.
课程领导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产生了以校长为首的课程领导模式、校长与中层领导同步共治模式和能动分享式领导模式等三种主要的学校课程领导模式,并呈现出细分课程权力并建立其保障机制、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学校效能以拓展课程领导空间等趋势。这些为我国课程领导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如下的思路:以校长专业化推动学校课程领导实践;实施学校知识管理;建立学校的冲突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凝聚子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往往需要在清晰整体网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社会网络中存在的"子结构",即网络中的小群体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结构.凝聚子群不仅是重要的社会网络小群体,也是测量社会网络结构的重要指标,对研究者理解网络是如何运行的,以及理解网络的结构是十分有用的.本文作者使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α-密度指标块模型分析方法,针对首师大虚拟学习社区中的WBE07_Community和WBE08_Community两个典型数据集合进行了凝聚子群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WBE07_Community和WBE08_Community的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可以被分别简化为由8个凝聚子群和5个凝聚子群所组成的简化视图;(2)高互惠性的凝聚子群中的成员,其学习成绩显著高于低互惠性的凝聚子群中成员的成绩;(3)凝聚子群的分析方法,使得我们可以获得网络中的多个行动者子集,而针对具有相似关系模式的凝聚子群的深入研究,还需要进行网络位置与网络角色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乡村学校社会资本是乡村学校所享有的社会信任、所具有的互惠规范和所构建的关系网络,具有集体性、教育性和乡土性等特征。优质的乡村学校社会资本有助于凝聚先进的专业信念和公共精神,培育高度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善校长的管理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学校良性社会资本的积聚,需要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需要深度推动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类主体互动,需要大力拓展乡村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7.
试谈学校管理中校长权力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军 《贵州教育》2010,(10):25-25,29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总希望也喜欢和校长一起做事,因为其中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可以借此机会加深校长对自己的了解,密切自己与领导的关系;第二,校长出面可以减少工作阻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第三,校长出面参与工作,具有最大的决策权在一把手那儿,校长自然也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如此,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责任风险。  相似文献   

8.
学校中层领导是校长的主要助手,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联系校长与教师间的桥梁。中层领导一方面要主动贯彻上级的指示,另一方面又是教师群体的代表,对校长起汇报情况、反映教工要求的作用。因而,对于直接面对广大教师的中层领导来说,讲究领导艺术,重视能力的提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9.
校长教师间的桥梁是中层领导,加强中层领导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到上通下达,可使学校呈现蓬勃向上的融洽局面。如何选择好、任用好中层干部?笔者以为有三:  相似文献   

10.
学校中层在学校管理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系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桥梁、纽带。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认为光有一个好校长还远远不够,一个好校长固然有先进的思想,好的办学理念,但如果这些好的精华没人去贯彻执行,就好比一滩死水,发挥不了到相应的作用。而充当先进理念、精华思想贯穿主线的正是学校的中层领导,所以提高中层领导的执行力,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变迁与学校领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速扩散中的全球化浪潮 随着经济贸易方面的全球化,文化层面的全球化同时在展开.由于传播科技与影碟录制的日新月异,文化产物(特别在影视与流行音乐方面)逐渐被当作一种可获取利润与适合大量生产的商品,站上市场竞争的世界舞台.文化产品不仅被精致地包装,而且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角,透过跨国公司的行销网络,攻城掠地,抢夺市场版图.所以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也在电影、电视、网络软件方面,配合流行文化的时尚造势,以一双"看不见的推手",主宰着全球多数社区的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2.
Definitions of school readiness tend to focus on social and academic competencies that children are presumed to need to start school ready to learn. However, a child-focused definition of school readiness is limited because it neither identifies processes that lead children to acquire these competencies, nor does it recognize children's dependence on opportunities within settings that support development of these competencies. The model of school readines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broadly defines school readiness as a function of an organized system of interactions and transactions among people (children, teachers, parents, and other caregivers), settings (home, school, and child care), and institutions (communities, neighborhoods, and governments). We propose that the primary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children acquire readiness-related competencies are social relationships children form with peers, parents, and teachers. This perspective on school readiness, emphasiz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lational processes, offers guidance for designing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school readiness through strengthe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and teachers an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整体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司其职而又相互联系,任何一方面的失误或者失职都会造成文化缺陷,形成社会发展障碍。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强调人性理性。只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力合作,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特征,才能构筑社会公平和谐的基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连接和联系、协同作用完成教育年轻一代任务,使之不仅能接受和继承优秀文化,并且能为文化改进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北京市 4 6 9名中小学生的两年跟踪调查测试发现 ,儿童社会性 -合作性行为不仅与良好的学校适应有关而且对后来的学校适应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攻击性 -破坏性行为更多与不良学校适应相联系 ;而害羞 -敏感性行为并不必然与不良的学校适应相关 ,研究也发现它有时与朋友提名有正相关。研究的结论与西方学者研究结论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The advantages of training children in social skills is now being recognised but time for carrying out such programmes during school hours is often limited. One alternative is to organise a summer school. Alun Flyn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Kent School Psychological Service, describes the programme for primary school pupils with social and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 which he organised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s.  相似文献   

16.
Social Competence of Grade School Childr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学校为适应环境,必须及时准确地获取环境变动的信息以及应对变动所需的资源.学校社会资本的利用,有助于学校提高觉察和应对环境变动的灵敏度.学校成员个体社会资本能帮助学校获得环境变动的信号和应对资源.通过中间群体层次充分开发个人社会资本,尽量使其转化为学校的社会资本,是学校适应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fundamentally social enterprises. In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explain, and predict social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ists have amassed scores of empirically grounde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Yet, many such principles have yet to be applied to classrooms despite the social nature of these settings.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infusing novel concept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into teachers’ repertoires holds untapped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ir pedagogy, ability to motivate students, and capacity to enrich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 matter. This article first examines three domains of social psychology—social cognition, influence/persuas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and illustrates how applications of principles from each domain could benefit classrooms. Next, two exemplars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of past interventions that are rooted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Finally, pathways through which teacher educators can introduce new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to teachers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9.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影响广泛、深远的散文流派,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有着辉煌业绩的学派。桐城派传承者不仅关注桐城文法与桐城古文,传承桐城派的救世理念,而且侧重从"经济"层面探讨经国济邦。一方面,近代桐城派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吴汝纶、黎庶昌等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有密切关联;另一方面,近代桐城派的主要活动与中国近代文化思潮更迭中的中西文化论争流变相始终,桐城派人物活跃在中国近代各改良思潮中,并对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的建构有重要影响。这些都是解读桐城派文统变迁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对转型时期给学校德育的挑战,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德育政策的应对;德育理论研究也形成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在简述了新德育课程的基本结构以后,从德育管理体制、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网络德育、德育审美化、德育评价、民工子弟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德育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作了回顾.论文提出,在德育经验的理论提升、理论的实践影响力、主导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我国德育发展之现实困境和乐观前景做了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