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师具身模仿学习强调教师身体作为教学认知和体验的载体,从整体上即时发现教学范型,感知教学相似性并生产教学相似性,它是教师成长的日常途径和方法.教师具身模仿学习具有发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体验性、过程的缄默性以及品质的教育性等特点.具身模仿学习现象的发生意味着教师具有自我生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教师教育欲走出“身心二元”的泥淖,应该重视发掘教师具身模仿学习的智慧,探索超越的教师教育.超越的教师教育理念强调基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和现实教学空间,注重教师身体经验、实践智慧、内在体悟,以及对教学范型的职业敏感,以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成长.超越的教师教育注重多元化教师教育或教师发展环境,强调保障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发展属性.  相似文献   

2.
顺应制度化教育的学科发展逻辑,道德教育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演变成科学化的道德知识的心智学习。心智成了道德学习的主体,学校德育呈现出有心无身、有身无心、身心分离等身心二元的离身问题。基于具身哲学的一元认知观,离身德育中德育内容概念化、德育活动形式化、德育过程去情境化的症结在“身体主体”的转向中找到了出路。本文以德育具身化原理为依据剖析了德育离身的问题及其根源,从道德学习是全身心的、主体间的、活动性的互动建构的角度,提出了具身德育的主体、机制和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3.
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观点在面对人的复杂认知时产生了教学的离身困境,即教学观念的离身性、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教学环境的封闭性三重困境。文章以国内外具身认知思想下的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从现象学、生物学、技术学三个视角的研究实例中归纳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特征,进而提出教学应从体验性具身技术开发、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维度促进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  相似文献   

4.
身体哲学的兴起使得教育中教育双方的身体日益受到重视。哲学中的身体观为教师教育的范式转变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为教师身体在教育中的合理存在找到出路,让教师身体从遮蔽走向敞亮。现代教师教育的困境表现为教师身体的意义被误解、身体特性被忽视、身体欲望难以表达。从身体哲学角度出发,重新对教师教育进行身体的解读,明确教师教育中教师身体对于教师学习的建构意义。从离身到具身,注重培养身心和谐的教师,实现对知性教师教育的超越,尊重教师身体,发挥教师身体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注重学生兴趣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主导了小学科学的研究方向。做思共生,是探究模式的升华,源于"做中学",即做和思的过程。思是做的目的和保障,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科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将做与思进行完美结合,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方法,倡导儿童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学习科学。常规的思维训练或学习,被称为可以"离身"的精神训练,而"具身"则是心智,也是一种身体的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实现"离身"到"具身"的嬗变,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需要尽快实现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转型,通过具身认知让学生主体“在场”。离身认知的主要教学表现有:重抽象,轻具体;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个性。而具身认知是一种整体性认知,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更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感知、想象等。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具身认知,教师要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开展评价,激活学生具身认知的外在、内在和活化因子。  相似文献   

7.
数学实验,是学生从"离身学习"到"具身学习"的嬗变的重要载体。数学实验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凸显"做思共生"的内涵,拓展"学科育人"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思想。  相似文献   

8.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9.
几百年来,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塑造了一种离身的学习文化,这种文化在教育和学习方面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后果。数字时代正在催生一种具身的学习文化,试图修正"笛卡尔的错误"。本文基于既有文献,在对具身型学习文化之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这种具身型学习文化的创建,需要把以"概念化"、"重置"和"构造"为关键词的认知的具身观点作为心理学基础,以具身的技术构造双向建构的学习环境,并确立具身的课程观、教学观与学习观。唯有如此,才能打造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处的数字时代之诗意栖居的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10.
身体作为教学的基础、途径与载体,是教学的关键元素与重要关涉,对于教学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但智能时代教学的虚拟化、工具化与片面化导致其自身呈现“离身之态”,离身的教学背离了学生身体的本性,拒斥与禁锢着学生的身体,同时遮蔽着身体的追求。因而,实现教学的身体转向是智能时代教学的必由之路。应将身体本性作为其自身的基本前提,关注与“解放”身体感官,指引学生追溯灵魂世界与生命意义,最终实现教学由“离身”至“具身”的跃升。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创者.他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采用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这种思想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教育理论发展的新趋势相吻合.回顾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是上帝的话语,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象征。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智慧,其存在有两种形式,即超越与临在,分别表征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特质,而两者的结合点便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并外化为爱。  相似文献   

13.
教师培养模式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必须建立在教师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成长大致要经历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阶段,并呈现出如下规律性特点:教师的献身精神源于创造性劳动中获得的愉悦与满足;从摹仿他人走向自觉地研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勇于创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直接动机和共同特征。教师培养模式一体化,是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对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进行的整体规划,力求各阶段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内在一体。其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设置一体化、培养过程一体化和师资配置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古今中外教育史证明,教书和育人是有机的统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老子的智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唤醒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人格特征,着力挖掘<道德经>的智慧,就大学生如何端正对道德修养的态度,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实践传统美德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旨在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精华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等因素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学校管理者不仅要面对并正视这样的现实,更有必要去努力追寻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学校管理者要从唤起教师最朴实的理想和对学生最深切的关怀、激发教师对高品质课堂的向往与追求、培育教师高品质课堂教学的创造力等三个方面,培育教师对高品质课堂教学的自觉追求,以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教师对教学的卓越化追求。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创新意识培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探讨如何培养创新意识。首先从创新概念入手,分析创新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指出教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教育,更应把创新放在首位。跨学科研究不失为培养创新意识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看,其本质是培育人的生命自觉的活动;从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看,其本质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因而,教育应是培育生命自觉与以文化人的二维统一。为此,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对生命与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重视言语交际的作用,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大多数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的方式传递的。当前,既然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被定义为培养学生的话言交际能力,那么,作为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言语交际能力不应被忽视。英语教师,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播者,首先应该具备非言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双师型”师资的内涵和特点,介绍了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