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课堂中教师所追求的境界。语文味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等方面综合表现的结果。而教师的口头语言富有语文味是整个课堂富有语文味的基础。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口头语言的提升上下工夫,力争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富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评价学生上。教师引导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而"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是语文味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语文味课堂的浓化剂。1、课堂评价要细读文本,品出语文味。2、课堂评价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3、课堂评价要品析词句,嚼出语文味。4、课堂评价要对比品析,赏出语文味。5、课堂评价要幽默风趣,再现语文味。6、课堂评价要纠错改进,烘托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阅读活动中,"活动性"越强,"语文味"越浓,课堂越高效。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我们怎样加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多年小学毕业班活动单设计实践,让笔者提炼出阅读设计的几点深切感悟:让枯燥的字词教学也焕发出浓浓语文味、品词析句中飘逸出浓浓语文味、让文本空白处散发浓浓语文味、在文章情感浓厚处诱发浓浓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应以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创设语言实践机会,让课堂焕发浓浓语文味,尽显语言魅力,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语文收获。"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聚焦语言的课堂,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凌驾于课堂之上的语文老师是语言文字的发现者、加工者,甚至是创造者,而学生是语言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老师的熏陶和引领下丰富语文的积累,熟练掌握各项语言活动技能,对语言的敏感力不断增强,渐以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的敏感力因人而异,在语言交流中对词与  相似文献   

7.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展现给大家的是儒雅的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而这种课堂氛围的创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语文老师应该把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看作是一件大事,应该有意识地磨砺自己的语言,研究语文教学的语言风格,逐步掌握教学语言的特征,达到语言美.  相似文献   

8.
打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何谓语文味,语文味的内涵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要求教师调动多种手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滋有味。激发学生情感,揣摩品味语言,拓展想象空间,使学生情感体验更丰富,感悟语言更深刻,想象空间更开阔。让学生长期浸润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营造浓浓的语文味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10.
打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何谓语文味,语文味的内涵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要求教师调动多种手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滋有味。激发学生情感,揣摩品味语言,拓展想象空间,使学生情感体验更丰富,感悟语言更深刻,想象空间更开阔。让学生长期浸润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语文味"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要在引导学生构建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突出语文素养的培养。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学生能在诵读吟咏中品味语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在读中体验,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营养。一、激发学生兴趣,让语文多点"趣味"要想让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得让学生喜欢语文,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去说、自主地去探究,饶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误区,不少教师片面追求课堂表面的生动热闹,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下降,也使语文课失去了自身的味道。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呢?老师们应在课堂上认认真真抓朗读,真真切切品词赏句,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训练。此外,教师课后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它是"语文味"的催化剂。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散发出独特的语文魅力。  相似文献   

13.
陈君平 《教师》2014,(24):26-27
在课堂中,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如李镇西所说"读出你自己",认识到"我"很重要,师生共同创造出文本的意义。语文教师应有"我即语文"的情怀,从教材处理、课堂对话等方面读出自己的语文味;学生应读出自己,享受文字与生命的欢悦。如此,方可守住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语文味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陶醉、忘我的快感,是课堂的生命,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打造"语文味"课堂的方法是:巧设导语,酝酿"语文味";低吟浅诵,诵出"语文味";含英咀华,悟出"语文味";润物无声,释放"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一轮的课改浪潮激活了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生成无法预约的课堂精彩:创设情境体验,收获了独特的个性感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不是学生分享华美的课件大餐,不是教师退守到仅担当课堂组织者的盲目,更不是掉人教师显示自我才情的课堂旋涡里而不能自拔,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神奇,引领学生沉入语言内部,能读出语文味,品出语文味,写出语文味,让课堂溢出浓浓的"语文味",真正回归语文教学本体.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新的教育技术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先进的教学设备的使用,繁复的课堂设计,本应该为语文课堂增添"魅力"色彩,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却偏离了课题,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导致课堂缺乏"语文味"。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彰显语文味的教学内容,设计凸显语文味的教学过程,使"语文味"充满语文课堂。1.目标制定凸显"语文味"  相似文献   

18.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文学科特点的外化,也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追求教学本色的回归,强调构建具有"语文味"的课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并习得语文知识。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诵读,为学生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引导学生潜心品读文章的字词、语句,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魅力、把握作者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内涵,进而使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让学生深入体验语文学习的本真滋味。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评价学生上。教师引导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而“语文味”的课堂评价是语文味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语文味课堂的浓化剂。1、课堂评价要细读文本,品出语文味。2、课堂评价要挖掘文本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3、课堂评价要品析词句,嚼出语文味。4、课堂评价要对比品析,赏出语文味。5、课堂评价要幽默风趣,再现语文味。6、课堂评价要纠错改进,烘托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注重落实说明文知识已形成固定模式,"语文味"尽失。如何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呢?一要明确"教什么"。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要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前提下,围绕课文设计教学内容。二要明确"怎样教"。要上出"语文味",要重视文本的品读与咀嚼。三要明确"为什么教"。说明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语言",说明文教学必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