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合作教育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旨在实现教师集体的专业成长。教师合作研究的实践运作方式包括教师集体叙事、教师课例研究、教师课题研究、教师虚拟教研等。影响教师合作研究的因素包括研究文化、研究角色和研究成果等因素,教师合作研究必须强调共生理念、对话机制、团队建设和成果共享。  相似文献   

2.
个人课题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的课题,是与各级集体课题相对而言的。个人课题区别于其他课题的本质属性就是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人,而不是集体(课题组)。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个人课题研究具有灵活  相似文献   

3.
2007年9月,笔者所在学校生物教研组提出了《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集体备课创新研究》课题并被学校批准立项。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要创新教师集体备课,使教师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必须注重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开展教学反思。在这里,笔者以高一生物新课程实施为例谈谈在集体备课中开展教学反思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开展典型教材研究构建反思型备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首轮课改实验校的经验启示我们、现代教学管理理论昭示我们: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把握课标、驾驭教材能力的有效手段;是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而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组织教师开展典型教材研究,则是保证集体备课质量,达到集体备课目的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伊始,我们结合西丰县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了典型教材研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抓住了期初集体备课这一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一、典型教材研究的流程1.前瞻式学课。即组织备课教师观看一节课堂教学实况,或向教师提供一节类型、教学…  相似文献   

5.
“个人课题”足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的课题.是与各级“集体课题”相对而言的。“个人课题”区别于其他课题的本质属性是研究主体为教师个人.而不是“集体”。即课题组。  相似文献   

6.
《教育科学论坛》2010,(2):72-77
本刊:查老师。您的研究历程和经验为教师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迪。当前教师的研究热情普遍不高。在一些学校。教师除了被动地做规范性的课题研究外.就是应付式地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研究。个体的自主研究则很少。因此,一到职称评定或论文评比。不少教师就从网上下载论文,使得组织单位不得不派专人上网核查是否抄袭。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梁友明  王陆 《电化教育研究》2022,(9):98-105+113
组织中阻碍深层次协作的关键因素是缺乏组织结构的支持,知识治理能为教师反思提供组织机制保障。为了探讨循证课例研究中优化教学反思的知识治理路向,研究以靠谱COP项目的四个循证课例研究小组的教师集体反思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循证课例研究中的教学反思过程包括教师个体反思、组内集体反思、组间集体反思、大学研究者介入的U-S协作反思四个环节。教学反思转化为教学改进的过程中会面临多重的矛盾与冲突,故需引入目标机制及疑惑消解等知识治理机制,促进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之间的融合;其次,引入组间汇报分享机制及组间互评机制,推动组内反思与组间集体反思之间的转化;最后,引入三级沟通机制及元反思机制,以缓和大学研究者与研修教师之间的话语冲突,提升研修教师的元反思能力。通过引入适切的知识治理机制,有效提高了教学反思转化为教学改进的效率,促进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育及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是一种校本研修活动,它既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个体教学过程,又是教研组集体备课、集体观课、集体研讨的过程.有效的校本研修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独立思考,也需要教师同伴的相互合作,更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以"精心预设,关注细节"为主题的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法,在课例研修中扎扎实实地推进群体的专业成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刊:查老师。您的研究历程和经验为教师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迪。当前教师的研究热情普遍不高。在一些学校。教师除了被动地做规范性的课题研究外.就是应付式地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研究。个体的自主研究则很少。因此,一到职称评定或论文评比。不少教师就从网上下载论文,使得组织单位不得不派专人上网核查是否抄袭。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海萍 《宁夏教育》2006,(7):141-141
教师个人、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学研究的3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学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中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课改成败,关键在于能否造就一支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一名教师只有以研究的目光重新审视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才能创造性的开展新课程实验工作。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每位教师的自我反思、创新,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38):160-161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中物理的教学也实现了进一步的改革。所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仅仅凭借教师的单打独斗已经不能实现。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使得集体的智慧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已经在当今的很多高中物理教师之间被应用,并且获得了满意的成效。本文就是对高中物理有效的集备方式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的几种有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是被教学理论和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备课形式。它明显优于个人“单兵作战”的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把教师们从繁重无用的抄写中解脱出来,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探讨教法,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数学学科,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对集体备课形式加以变革和创新,让它重新焕发活力?经过我们的实践研究,认为下面几种类型的集体备课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各级各类学校都纷纷推出集体备课,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精神,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状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结构,减少教学中的失误。然而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使集体备课误入歧途,失去了组织该项活动的原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农村村小如何开展校本教学研究,这是一个值得关注需要深层次研究的问题。专家认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学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农村村小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意识及能力都比较弱;  相似文献   

16.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例研究在日本已有百年历史。从明治维新时期第一所教师养成机构的创办,到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日本课例研究受到社会大环境、集团主义及工匠文化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师同僚文化、协同学习文化、集体反思文化。日本课例研究对我国教研活动的启示:应组织教师共同确定课例研究主题,增强备课过程的研究性,提高课堂的公开和共享程度,强化集体反思意识,锤炼精雕细琢的教研精神。  相似文献   

17.
集体备课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成效的重要条件。本文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探索了机械专业开展实习集体备课的功能,初步构建了指导教师集体备课的流程,以利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行走新课改,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培养和发挥,离不开其所在教育集体的整体教研环境,尤其离不开教研组这个微型教研集体的多重影响和辐射。我们学校尝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微型课题研究,通过教研组这个小集体来锻造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整体教研水平以及教研组的团体教研能力,最终为整体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9.
沈海军 《河南教育》2011,(11):23-24
我校的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已经有十多年了,最初提出集体备课主要是从服务教师的角度出发,把教师从繁重的撰写教学设计中解脱出来,以年级组为单位.每一位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复印给大家.教师根据个人的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对教案进行删减、实施。随着电子化办公的推广和我校“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如何让集体备课从有效走向高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姚志刚 《学子》2012,(12):66-66
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基本目标,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时教师间需要团结合作,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集体备课存在问题目前,物理集体备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分头备课,轮流备课,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