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中心的主导地位,在写作活动中融各种因素和技法于一体。提高写作能力,从写作的特征和规律来看,关键是提高主体的素质,培养写作所需要的各种素养。本文试从写作主体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人格力量、人生哲学意识、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境界等方面来探讨形成主体写作文化与审美的建构所必备的素养。  相似文献   

2.
写作主体差异性表现体现了写作主体对写作文化的深层控制与把关.身处不同的写作文化场域之中的写作主体,由于时空情绪、文化心理结构、写作文化规训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进而作出不同的反应,进行不同的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3.
科技进步,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步入图像时代,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和大众消费文化的支配下,写作主体特别是网络写作主体具有了一些新质:身份的民间性、文化人格的低态、空间性的文本构思和超现实的文学理念,并使得写作主体的实践行为成为一种符号操作游戏。这需要理论工作者对网络文学写作主体的合理性进行重新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现代应用文写作文化具有符号性、可变性等特点,它反映了写作主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感受和文化心理,表现出在文体、结构等方面的规范化特征,现代应用文写作文化显示出与传统应用文写作文化迥然不同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5.
写作文化精神对写作主体的影响是隐性的,也是巨大的。文章认为,写作文化精神包括人性精神、自然精神、哲学精神、伦理精神和美学精神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既可单独影响写作主体的写作,也可相互联系,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写作主体心灵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写作主体性教育扣住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主体性,在写作目的、内容、设计、过程、评价等方面全面超越传统写作教学,实现了写作主体的个体文化主体性建构,并发展了言语创造力.其价值取向分别指向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创新精神以及主体生命发展之意义,具有较强的现实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7.
写作主体的素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文经典陶冶的,应用文又是为人而写,这是应用写作人文精神的根本;从应用写作过程来看,无论是获取材料、布局谋篇,还是执笔表达,每个环节都浸透着人文精神;而从应用写作效果来看,它不仅让受众得到人文关怀,也传播了人文理念,传承了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8.
写作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很多困境:写作主体出现个体化断裂;多元化下的非多样性创作主体;市场成为写作的"无形之手";创作与炒作联手开拓写作市场.这是写作市场化大众化必然付出的代价.目前的困境是文化大众化必然的阵痛,是全球化共同的现代化难题;大众化呼唤文化的自身提升、呼唤文化责任意识,才能实现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代写作学研究经历了文本论写作学、过程论写作学、主体论写作学和文化论写作学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文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体现了写作学研究价值取向的根本性转变,但由于对写作主体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人本主义转向的不彻底,在研究格局的分布、研究思路的确立和研究视角的拓展上存在缺失。弥补这一缺失,有赖于研究者自觉地将儿童写作主体纳入写作学的理论图景,建立贯穿写作主体发展全过程的人本主义写作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写作主体的概念意义上,呈现的是写作者的功能特征,有其超越经验的本质定性,而关于写作者的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文化的和个体的解释性语境中才能获的更为深度化的展开。关于写作主体的理论释义,我们已经将写作主体给予了基本主体(文化综合体)和形式主体(作为个体的写作者)的区分,写作主体的塑造便沿着这两个方向运行。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制度悖论归根结底是主体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间的矛盾,主体在文学传统、价值追求的悖论和文化资本的争夺中,处于一种被询唤的尴尬境地,制度写作为主体提供了有效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的《风声鹤唳》是从符合西方读者文化审美并力求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视角下进行的英文书写。从主体与对话的共存、欢乐与悲剧的互证、幽默与闲适的回归三个方面探讨《风声鹤唳》中的文化观照和思想问题,能更好地发掘作者在抗战书写中传达出的对生命的感悟和独特的人文关怀,探寻林语堂文化交融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译介与内化外来文化是翻译的功用之一。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译者长期浸染于译入语系统文化当中,其翻译活动无疑要受到所属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文化立场也必然渗透到他的翻译中。另一方面,由于译者需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阅读需求和译作的潜在市场,其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译入语系统当时流行的创作思想和主流创作形式的影响。十七十八世纪至五四前后这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内化与规约表现在:为了满足中国读者的心理需求,将外国人名、地名、称谓等专有名词中国化;为了迎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因袭传统写作模式和风格,小说常采用仿章回体的翻译体例,诗歌多采用中国古典诗词形式;为了帮助读者欣赏作品,大幅增、删或改造原文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内化现象表面上是对原著的篡改和"变形",其实说到底还是翻译主体在试图消解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距,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校史是不同于传统型校史的另一种校史写作形态.要写好文化校史,必须努力做到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进而面向知名人物、面向经典事件、面向民间语文.在相当程度上,民间语文作为落实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的有效途径,特别值得重视.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大型课题而言,文化校史的写作形态将确保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在"内涵生产"的基础上找到良好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台湾戏剧《人间孤儿》植根于台湾人社会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主体意识,并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一主体身份的诉求。戏剧运用叙述、拼贴等后现代手法,以及对历史叙述的解构和重构,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观照,试图建构台湾的文化身份。然而,这些解构性极强的形式技巧却以落入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告终,所谓台湾文化身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胡适、周作人和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早期学散的始作俑,他们以“个人”为化价值主体,执守着“旁观”的独立自由精神和反对的精神;作为学散,中西化视界观照中的民族化新创意识是重要的人品格;而以生命的余裕祈想人生的闲适美学,最切近散本然之美,具有深远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文学人类学不存在所谓的写作。文学写作是虚构的,而文化人类学的阐释则和文学创作的虚构相去甚远。文化人类学所谓的写作应该是记录性的,不是写作性的。它们一个是文化现实的基本记录,一个是虚构性的写作。  相似文献   

18.
初步探讨了滦河文化的内涵、地理环境、创造主体、基本特征等问题。滦河文化有10万年历史,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多民族和多种文化形态相互吸纳与融合,使滦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由于独有的生存和创作经历,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呈现出地域文学特色,这种地域文学特色除了在题材、主题和审美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共性之外,还表现在一些特有的东北情结上,这些情结或隐藏或凸显,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东北文化气息的感染,文化意蕴已经作为内化了的创作驱动力在作家创作和作品文本中表现为地域情结,这些情结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地域风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0.
苏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2,(8):94-95,106
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形态。它在推销文化享受的同时,也不断地将文化推向庸俗化。就文学而言,创作主体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舍弃文学的人学本质以迎合大众口味,致使文学向商业化、世俗化、娱乐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与文学的文化引领功能背道而驰。出于对文学本身和民族未来的责任感,文学创作主体必须重新思考文学创作的价值选择。只有在创作动机、思想内容、写作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把握好义与利、雅与俗、庄与谐、真与假的关系,才能使文学获得涅槃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