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十九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上,文化上,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力,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力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这种婚姻,家庭制度的确立,妇女地位的演变经过了数千万年的变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婚姻家庭变化发展的历史,并为妇女的解放指出了正确的道路。本文结合恩格斯《起源》一书谈谈对婚姻、家庭和妇女解放等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如今.传统的家庭观念正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悄然变化着。一部分人的婚姻家庭关系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固若金汤”。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一方面给家庭伦理注入了更新更丰富的内客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现代家庭矛盾甚至危机的产生。家庭观念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市场观念对家庭道德价值标准的冲击、性道德观念的变化、非道德观念对婚姻的冲击以及现代夫妻之间感情交往的弱化 ,都影响到现代家庭的裂变。道德调适是调节现代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家庭裂变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要求现代家庭要以爱情作为婚姻家庭的基础 ,增强婚姻家庭道德观念 ,提高夫妻平等相处的艺术和发挥法律保障婚姻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西方女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进程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我国婚姻家庭领域问题的新视角与新方法。这种新视角与新方法,将有助于更进一步理解与把握我国婚姻家庭中存在的家庭暴力、家务责任、离婚“门槛”以及婚内性暴力等等问题。而对所有问题的把握与分析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基于性别的法律平等和事实平等。  相似文献   

5.
周忠学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5):57-58,60
与人类最为密切的是婚姻家庭,婚姻家庭的变化以婚姻法来表征。从人类历史来察,人的主体性在婚姻家庭中得到了不断强化,而主体性是通过理性、自由、平等、公平等不同的视角来解读的。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语境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更是通过理性、自由、平等、公平来诠释主体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集中表现的婚姻家庭也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它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也是政治和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结果。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婚姻和家庭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当然,婚姻家庭的这种变化的主流是前进的,是有利于现代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一、婚姻家庭矛盾探讨的意义和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婚姻家庭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国人普遍重视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婚姻家庭领域里的人民矛盾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文明要靠所有家庭来共同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包二奶”“养二爷”等婚外情的泛滥,像一种看不见的瘟疫一样,不断侵蚀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了保护受害配偶的利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对于恶意破坏家庭和睦的婚外情现象,应采用法律手段予以遏制。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2008,(2):F0003-F0003
由和谐家庭论坛、家庭期刊集团主办,雅芳(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全国首届和谐家庭高层论坛暨第八届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在广州举行。 此次会议主题为“和谐家庭与中国社会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婚姻家庭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还有媒体记者约200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视野下的现代学校制度变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阶层与教育获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以及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人们之间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差别日益扩大,从而使教育不平等问题愈加凸显。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好的学校制度能够降低出身的不平等或者降低家庭背景的重要性,因此,当今学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弥补人们之间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方面的差异,即通过建立“公平教室”、创建“功能共同体”、改革考试制度等,以促进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1.
<正>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生一般始终都参与的社会群体。家庭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生存和发展,而且从一定程度上关系民族兴衰和国家稳定。因此,中国自古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与家庭关系日趋密切,“家庭能够健全,国家就会强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十分关心并亲自领导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他把变革旧的婚姻家庭制度做为妇女解放的突破口,深刻指出了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受奴役的根源,分析了个体家庭的变革,号召广大妇女参加生产和政治活动,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争取男女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在现实生活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要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人们还必须彻底摆脱“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束缚。妇女自身也要挣脱自我蔑视、自我贬值的传统女性的禁锢,强化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李超 《家庭教育》2010,(9):34-35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第九条是:“建立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形成有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一、家庭要民主,亲子要平等受封建家长制的影响,现代不少家庭仍是“父为子纲”,还习惯于“一言堂”,习惯于以“家长权威”处理家务。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权威尊严有余,民主平等不足,与《规范》要求我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与平等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对范畴。应当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市场经济把每个人置于平等的人格主体地位,而事实上人们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如果听任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就会从一开始剥夺一部分人参与竞争的权利;反之,如果强求平等,必然会造成对效率的损害,同时这也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一视同仁”、“普遍适用”等原则相违背。  相似文献   

15.
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家庭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当中最为普遍、最为重要的一种。家庭和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庭既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又是社会面貌的缩影。中国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婚姻关系面临着冲击也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为婚姻领域义利观、荣辱观、诚信观、公平观、和谐观的差异与分层。因此,关注婚姻家庭争议解决机制问题,特别是关于婚姻家庭争议调解机制问题,在新形势下,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妇女”一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地域概念,一是性别概念。就农村妇女而言,其处于“农村”和“妇女”这一双重不利境地。农村妇女的教育地位体现了公共资源和家庭资源的性别和地域配置,也是农村妇女整体能力提升的一大基础和发展的潜力所在。笔者从性别比较和城乡地域比较入手,以“结构”作为主要分析路径,探讨了当今农村妇女教育地位及变化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和家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性别不平等”倾向不断弱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已更多地成为一种家庭发展策略而不仅仅是基于“重男轻女”观念的一种行为。但两性相比,妇女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仍少于男子,并且,教育资源配置和机会获得中的城乡不平等更甚于性别不平等,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在更大程度上是“三农”问题,而不仅仅是性剐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者以西方进化论、天赋人权论为理论武器,揭露和抨击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提出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分居异财、家庭民主的婚姻家庭观,对当时的妇女解放、社会制度和风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家庭结构是家庭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通过对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以及怀远县的不同年龄的人群的家庭情况进行具体实际调研,发现蚌埠市总体上家庭人口规模在不断的缩小,家庭结构规模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多样化,婚姻家庭观念淡化,代际关系趋于平等化.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相关讨论:讨论该地区家庭结构变迁的特征趋势;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及中国对国际社会的积极融人,人们对公民教育的关注与讨论也越来越热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教育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渠道进行,其中,学校是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20.
婚姻和家庭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就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婚姻家庭。由婚姻和血缘关系所构成的家庭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单位乃至生产单位,是社会的细胞。以婚姻为前提而构建的家庭,承担着生育、抚养、生活、生产、教育乃至社会保障等许多功能,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备受政治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及教育家的关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婚姻家庭的传统,历代王朝为此而制定了许多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礼法律典。近代以来,从孙中山先生领导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立的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权,都重视解放妇女,建立新的婚姻家庭制度.为此而颁行了大量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