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上下相合,对仗工整,其中“腾细浪”“走泥丸”想象大胆,贴切,胸怀博大,气势非凡,充分地展示了长征中红军那无畏、英勇、乐观的精神。教学参考中对两句的解释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脉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从脚下滚过去。”笔者认为其对“走泥丸”的解释有些牵强附会。这两句都是把雄伟、险峻的群山比喻成不足为奇的“细浪”、“泥丸”。“腾细浪”形容五岭山脉的延绵不绝的山势。从修辞…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一字师”1952年元旦,原在东北大学任教,后调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的罗元贞写信给毛泽东,趁着向毛泽东祝贺新年的机会,汇报了自己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体会,并就对他尤其喜爱的《七律·长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首诗颈联“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浪”字,与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浪”字含义相同,认为这样重复不妥。因为这是历来诗家所忌讳的,所以他建议将“浪拍”改为“水拍”,以避免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句的用字重复的现象。这样一改,“水拍”的“水”字,虽然与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  相似文献   

3.
长征赞歌     
这是一首血与火的战斗之歌,一首永恒的生命之歌,它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歌唱吧!这首歌的名字,叫做长征。一、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突破渭水封锁线,占领甘肃省通渭城之后写成的。这首诗不仅以精炼的笔触高度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饱含革命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的光辉诗篇,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博大精深,而且又有精湛绝妙的艺术技巧。本文试就《长征》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着重谈谈它使人拍案叫绝的表现手法。“腾细浪”与“走泥丸”的表现手法,正如诗人徐迟所说,如“奇峰突起”。但对这种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课学习指导》(高一)一道材料题引用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中有一问是:“诗中的‘三军’是指哪三军?”答案为“红军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笔者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6.
王燕 《初中生辅导》2022,(Z2):46-49
<正>一、律诗常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很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发源于南朝,定型于初唐时期,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两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相似文献   

7.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新干县三湖小学多媒体教室里,50多名学生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卢福梅老师演示的《七律·长征》课件。如今,在新干县农村中小学校里,像卢老师这样利  相似文献   

8.
听了一次公开课,上的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在讲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教者说: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浪拍岸,以致于让两边的山崖发暖了。原来,教学参考书就是这样解释的。我的看法与此不同。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诗人毛泽东》中,也收录了《长征》这首诗。在解释“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时,文中附加了红军渡金沙江时的背景材料:红军是在金沙江的下游绞车(也叫绞平渡)过河的。靠金沙江这边的30公里路是下坡,走20公里到绞车渡镇,再走10公里到渡江的河岸。其中从绞车渡镇到河岸这段路程,斜面更加险峻,不柱拐杖就有跌落谷底的危险。4月份天气热了,越走越热,在河岸就热得让人难以忍受了。据说红军战士当时都  相似文献   

9.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的著名诗篇。诗中所说的五岭即南岭,是我国南部的著名丘陵,由大庚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五座山岭组成。乌蒙是云贵交界处的一座山脉,诗中所指是云贵地区。在这里红军战士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以后,继续北上,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夺取安顺场,强渡天险大渡河。尔后,中央红军开始了翻越雪山的艰难历程。岷山是四川省境内的一条山脉,在松潘草…  相似文献   

10.
一、揭题,整体感知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长征》。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3.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主席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出示,范读)二、初读,了解时代背景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逶迤磅…  相似文献   

11.
滕卫平 《云南教育》2002,(28):35-36
《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它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歌颂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这首诗,可以紧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线开展,了解长征过程中的重点事件,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抓一点,悟全篇这首律诗共四联,后三联是围绕第一联展开的。教学时,可把第一联作为切入点,对全诗作整体感悟。1.观影汇报,形象感知。由于全诗包含的历史事件较多,学生单从文字上很难进入诗描绘的意境,这就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因此…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山东昌邑市北孟镇后朱学校刘昌志、李玉国两位老师的《“走泥丸”辨析》(见《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一文之后,对两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钦佩,他们对“走泥丸”的解释亦使我深受启发。但是依笔者浅见,教参及刘、李老师对“走泥丸”的解释均有欠妥之处,所以特此提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的拗体七律是其成就较高的体裁,但学界对其关注不够,并且对于拗体的界定也众说纷纭。笔者采用王力的七律标准,认为黄庭坚的拗体七律只有31首,并具有如下特点:(1)拗句三句到八句不等;(2)平收类的拗句种类和数量大大多于仄收类,且都和古体诗声律相近。其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专名的妥协;(2)对对仗的妥协;(3)有意为“拗”,追求奇峭美。  相似文献   

14.
幻灯是中小学最常见、最普通的教学媒体。采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加深理解知识。如教语文第十一册的《长征》时,教师首先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群山图的幻灯片,结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讲解,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中体会到红军把种种艰难险阻视为平常的豪迈气概。然后,出示险要的金沙江、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两张幻灯片,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和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最后,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幻灯片,让学生体会到历尽艰难困苦,取得长征胜利的无比喜悦心情。这样,学生思维始终跟着…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我们伟大祖国姹紫嫣红的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所谓“对联”,简而言之,就是“对应”“关联”的两句话。“对应”,指的是在形式上上下两句联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和词组或句子的结构要对应相同;“关联”,指的是在内容上上下两句联语要互相有关系有牵连。  相似文献   

16.
正【设计意图】《七律·长征》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首经典诗词,以前老师们在教学时,多数是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艰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也就是说,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诗词的内容。笔者认为,学了这些,还远远不够。借助这首经典诗词这一个"例子",学生能习得哪些语文技能呢?基于以上考虑,我把本课的本体性教学重点设定为:引导学生诵读品赏诗句,重点抓住"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感受诗句中对比、  相似文献   

17.
三年前的一个冬夜,五十初 度。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望 着墙上那一帧条幅出神。那是一位 友人从清华园寄来的寿诞赠品,上 面是他题赠的一首七律。后面四句 是: 学海无涯勤是岸, 云程有路志为梯。 人生何物催人老, 半是鸡声半马蹄。 咀嚼品味,大有“流水高山深 相知”的感慨。半首七律,概括了我 半生的追求,是我50年人生跋涉 的真实写照。 在那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中,大学停止招生,我们这些“老三 届”统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 的再教育。读高中时的种种梦想都 失落在人民公社的荒山野岭之间 了。但我惟一没有失落的就是…  相似文献   

18.
蘅塘退士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极广极久,但我没有读过。清人金圣叹选批的《唐诗六百首》,去年我见到后就买下了一本。为什么?因为他选的全是七律。律的中间四句二联是偶句,我极爱偶句、极爱对联,是中楹会会员,当时就是缘于这一层意思才买的。而日后闲暇静心读下来,又大大逾乎于此了。长了我很多的见识。圣叹选批唐诗,为什么专选七律?金先生说:“唐之律诗,于圣之绝唱。其必欲至八句也,甚欲其纲领之昭畅也;其不得过于八句也,预防其芜秽之填厕也。其四句之前开也,情之自然成文,一二如献岁发春,而三四如盘复滔滔也。其四句…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劣差等,细细玩味,别有一番意趣。下面试作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20.
云脚及其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是白居易七律《钱塘湖春行》的首联.白居易游览西湖,当在早春某日雨后不久.句中的“云脚”,是指雨后低垂于西湖的云气.因是远眺所见,加之空气润湿,湖面上水气蒸腾,故曰“低”.按,课本注释说.“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这注释没有讲清什么是“云脚”?“白云”怎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