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秦汉时期是我国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自然科学及人文学科发展的时期,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为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古代医学发展为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为我国养生思想形成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一与巩固时期,同时也是封建统治阶级法律思想的大转型时代.这次大转型产生了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它不但引导当时社会的进步,而且对以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活动起了指导和支配作用.秦汉时代的法律思想演变主要有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和一个反正统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礼法之争是先秦时期思想发生剧烈变化的体现,这一论争实际上就是先秦时期政治思想上处于显学地位的儒法两家治国主张的斗争。然而历史证明两家治国思想各有优劣,法家“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而“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礼法结合应是最好的治国方略,“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相似文献   

4.
王丽 《考试周刊》2009,(2):187-188
很多的体育项目在一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了解这些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妇女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古代公主是女性统治阶层成员,对她们的婚姻进行研究能够补充妇女史的相关研究。秦汉时期公主的婚嫁具有等级性、两面性的特点,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公主的婚姻成为调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与权贵谋求利益的工具。泰汉时期公主婚姻中的某些悲惨事件则反映了公主婚姻中不幸福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教育具有重大转化和构造的特征:思想层面以儒学为主干对道、法等学派思想吸纳和改造,制度层面则有力地推进了中央和地方的学校教育,从而大大扩展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基础,同时完成了由进取到守成、由法制到德治的文教政策的历史性转化和儒家学派的经典文本再造,为以后的中国教育奠定了模式化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处于建设时期,边疆地区的开发活动也十分活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众普遍向往功名与富贵。不同阶段、不同人群或通过军功、拓边,或通过读书、经商,达到获取功名富贵的目标。这种价值观体现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反映了秦汉时期底层民众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存条件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是判例法的发展时期,其判例适用的方法形式多样,既有简单的援引比附,又有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的运用。判例的运用补充了法律空白、丰富了法学理论、促进了律学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由于在适用判例时技术方面的不足,没有处理好成文法和判例法的关系,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出于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考虑,秦汉时期对广大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展。由于自然环境、民族族属、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不同,秦汉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对西北地区主要以军事行为为主,而对西南则主要是因其故俗而治。秦汉时期的西部拓疆拓展了我国的疆域,壮大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经法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上的集权,它具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合一的特点.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它分别经历了荀况、韩非、董仲舒的"以法卫儒”、"以法为教”、"经法一体”的思想发展过程;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它经过秦、西汉初期的政治实践,于西汉中期最终得以确立.其后的封建统台者总是不同程度地运用这一办法对付异己思想,以防”离经叛道”,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赘婿有秦国分异下的赘婿、齐国的巫儿婿、魏律中的赘婿--流民三种类型.秦国赘婿谪戍制度的形成正是借鉴了魏国法律对不务农桑、无有定业,而又"入人孤寡,徼人妇女"的赘婿--流民的惩处,以企用重刑使人畏惧慑服,稳定社会,巩固统治.汉承秦制,西汉仍袭用了秦将赘婿流放戍边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张俊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9):110-112
秦汉史书中,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多次提及“刀笔吏”,然而学界似乎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可以看到的关于“刀笔吏”的文章甚至于字眼都极其少。对于这个一直出现于历代史籍中乃至今天还有人用的称谓进行考究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刀笔吏”最早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所记:萧相国“于秦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就以秦汉时代,这个“刀笔吏”源起时代为时限,对“刀笔吏”问题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初步考述,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4.
秦汉财务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与国家财政财务收支有关部门的财会资料,其任务是审查财会资料的真实性;审计的主要机构在中央主要是宰相和御大夫二府,在地方是郡守和县令;审计的方式采取送达.秦汉时期的财务审计成为封建社会财务审计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的“诸生”是习儒而未仕者的泛称 ,包括经师的门徒、弟子和官学的郡国生徒、太学生、鸿都学士等。诸生是秦汉时期参预政治的基本群众。在秦和西汉初 ,诸生不仅是博士和经师学术上的继承人 ,而且是他们政治上的助手。东汉中期以后 ,由于政治黑暗 ,诸生对政治也逐渐由配合转为批判 ,进而在党锢之祸中与宦官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诸生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具有依违其间的特性 ,因而每当有重大政治变动时 ,往往就会发生分裂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人口增加、政区的变化、旧城的发展、统治疆域的扩大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秦汉时期的市场呈现多层级发展趋势。京畿市场、区域性市场、郡县市场和农村集市各具特色 ,满足了各个阶层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初生婴儿的死亡率比较高,基于神秘主义信仰的民间礼俗,也导致“生子不举”和弃婴现象的频繁发生。从《日书》一类数术文献遗存中看到的对子女健康前景的关心,也反映了儿童健康问题是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当时的法律对残疾婴儿的生存权不予保护,体现了社会生命意识的觉醒尚在初步,但是同时也说明社会更为关注人口质量问题。“小儿医”的进步,也是中国传统医学迈上新的阶梯的学术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8.
秦汉商法涉及商品生产、商品流通、货币铸造与流通等领域。对秦汉商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秦汉商法特点表现为以流通领域为主,重点打击不法商人,东汉商法出台相对疏落。  相似文献   

19.
论秦汉的律与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律令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形式。自商鞅改法为律以来,国家颁布的法律形式主要是律。秦汉律既规范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又设定刑事惩罚制度。秦令是王或皇帝的指示。在本质上属最高行政命令。汉代的诏即相当于秦代的令,而汉令这种法律形式的形成需要经过法定的程序。汉初国家将令分为甲、乙、丙三类,《令甲》的内容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与刑制规范,《令乙》的内容主要是对官吏行为的规范,《令丙》的内容包括讯系程序和对平民这类主体违法行为的规范。魏晋以后律令两种法律形式所规范的范围和作用才彻底分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