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婷婷  余晋 《英语广场》2023,(17):45-50
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考察AABB式叠词在《洛丽塔》黄译本、于译本和主译本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三个译本中状语叠词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定语叠词,而且黄译本和主译本中AABB式叠词的使用数量远远超过于译本,因为黄译本和主译本倾向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黄译本和主译本中增译的叠词,本文发现主译本在归化的同时,对原著思想张力的还原也是高保真的,而黄译本更偏向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以上差异主要是由AABB叠词的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以及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宫宝悦  伊咏 《海外英语》2023,(8):1-3+10
本研究借助语料库工具LancsBox6.0,通过自建经典文学作品《飘》译本的单语语料库的方式对比分析了戴侃、李野光译本和黄健人译本之间的风格差异。研究从语言特征层面考察了类形符比和词类频次分布,在非语言特征层面考察了文化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两译者风格差异明显,戴译本侧重忠实于原著,黄译本追求语言的活泼流畅。研究发现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翻译动机决定了译本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庄子》汪榕培译本与华兹生译本的语域特征进行多维分析(MF/MD)发现,在整体维度上,二者均与原作哲学散文的语域特征相一致,指称明晰、显性劝说、信息组织精细,但在单个维度上,汪译本信息准确、抽象程度高,华译本则交互色彩鲜明、信息具体程度高,叙述性强于汪译本,与原作语域特征更为接近。文章结合译例与副文本内容认为,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及译者主体性因素是二者语域特征差异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了解或认识中国哲学当然主要是靠翻译本。《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一,历史上有过多种译本。本从哲学要领的术语化及风格两处方面简要地、对比性的对《老子》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评论,认为新译本有可能在吸收旧译本的基础上而优越于旧译本。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已有80年的历史,直至今天仍陆续有新译本出版。本文研究分析许渊冲译本《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与杰里米·英格尔斯译本《伏龙:毛泽东诗词中的孙子兵法》中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究这些译本如何呈现毛泽东诗词中的红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1995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翻译出版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新译本。这个新译本较之旧译本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若干译文仍不够准确,兹提出质疑十二则  相似文献   

7.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一大成功的标志。“二马译本”即指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作为最早的《圣经》中文全译本,“二马译本”不仅对促进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给后世新教徒从事《圣经》中译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8.
明代三大古典名的江户版译本开了日本翻译中国章回小说的先河。三个译本表现在与原作的相互关系以及字的表述形式方面颇有相似之处。这并非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表现在翻译层面上的化相异性和民族特性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三个译本的考察,形成于江户时代汉籍译本的翻译风格将得于窥豹一斑。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古典名著之一,英译本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片段翻译,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全译本,而以“杨译本”、“霍译本”最为完整和详实。  相似文献   

10.
体认翻译学(Embodied-Cognitive Translatology, ECT)认为,翻译是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对比译本间所体现的体认差异是对译者偏好、译语特征、翻译选择以及内在理据的发掘与证明。《离骚》大量的名物意象展现了作者体认机制,而其翻译则反映了译者基于原文进行“映射”与“创仿”的诸多手段。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利用ECT三要素框架对比代表中国译者、汉学家译者、中外合译三类典籍外译模式的许渊冲译本(2008),霍克斯译本(1985)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2001)在《离骚》72类名物翻译上的处理特征,探讨ECT框架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而剖析了三类译者的翻译偏好和译语特征,阐释了译本差异存在的主客因素,阐明了译者在两套核心原则映射间的位置与其译本呈现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学有效外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实施会计电算化后,获取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是至关重要的。指出原始数据的质量特征是充分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分析,最后提出原始数据的采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师院校加强对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高师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任务。章在论述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后,着重探讨了高师院校培养创新型教师的6条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刘庆元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4):64-66,76
《西厢记》英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大胆地摆脱了戏曲语言结构的影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抒情部分采用了词体的形式,叙事部分采用了散文体的形式。在语言处理上,主要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英译本散文体的内容力争做到了基本内容、形式与原文保持一致。在人物的描述方面,为了准确体现原作的生动性,译者绞尽脑汁,借助于英文的各种描述性语法来取代原文中过于冗长的并列句、复合句,生动地体现了原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地学类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地学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运用集合、权重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地学类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对地学类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衡量和提高地学类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有些已识的古文字的本义尚未得到考释或尚未得到正确的、明确的考释 ,在这些古文字当中 ,有许多都是在本义上被后起的今字代替了的古字 ,由于它们的本义很早就不使用了 ,而人们又往往习惯于从一个字在古文献里常用的意义中去寻找它的本义 ,结果不是找不到就是找错了。对于这类古文字 ,只有根据古今字的原理 ,找到它们的今字 ,才能确定它们的本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7.
杂文意指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元语言“话语系统中所作的“解释“进行“再解释“,以探察“元语言“话语系统中存在的矛盾性痕迹与消解性缝隙,实现对“元语言“话语系统的解构,并作出有利于“新元语言“话语系统的阐释,由此展开“新元语言“话语系统的建构.“对解释进行解释“,更全面真实地描述了杂文意指的整个实现过程,可以充当杂文的一种意指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原产地法律法制度的内涵、特征,认为我国的原产地名称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着不足与缺陷,提出了尽快制定专门的原产地名称法律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子课题研究工作是否具有原创性,主要取决于两大要素:一是科学精神,二是科学方法。所谓科学精神,主要包含下列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20.
阅卷权是辩护权的组成部分,以获取充分的资讯为目的而设置的阅卷权是被追诉人实现辩护权实质有效的保障。纵观世界立法,对阅卷权的规定有被追诉人与辩护人不同时享有阅卷权、被追诉人与辩护人享有同等的阅卷权、被追诉人与辩护人的阅卷权区分对待几种情形。理论和实务上之所以对被追诉人本人是否享有阅卷权存在争议,主要出于保护原始卷宗的完整性、避免使案情晦暗、维护第三人的利益等方面的考量,但是这些考量不能成为禁止被追诉人阅卷的理由。诉讼主体理论、程序正义理论、公正审判权和有效辩护理论等都要求赋予被追诉人阅卷权,且出于对保护被追诉人对案件的知悉、增强事实认定的准确性、提高诉讼效率等现实必要性方面的考量,也应当赋予被追诉人阅卷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