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澜沧民族宗教,既有原始宗教,又有外地传入的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原始宗教具有古老的典型性,只祈求赐福消灾;大乘佛教形成过政教合一的“卡些”制度;南传上座部佛教具有全民性,求自我解脱;基督教天主教为民国初期从国外传入,糯福教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述宗教对澜沧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带来过各种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对民族宗教及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使之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王致兵 《教师》2010,(12):127-128
本文对“三亚佛教文化从鉴真开始”的观点提出质疑。因为鉴真之前,三亚已经有佛寺,存在从大陆内地向三亚传播佛教文化的可能性;又因为三亚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佛教文化传播到三亚的概率极大。而神奇的吉贝与南传佛像传播路线,更为探寻佛教传入三亚的最早时间.提供了新的令人振奋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鉴真探三亚佛教文化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三亚佛教文化从鉴真开始"的观点提出质疑.因为鉴真之前,三亚已经有佛寺,存在从大陆内地向三亚传播佛教文化的可能性;又因为三亚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佛教文化传播到三亚的概率极大.而神奇的吉贝与南传佛像传播路线,更为探寻佛教传入三亚的最早时间,提供了新的令人振奋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佛教和佛教艺术研究的深入,很多问题清楚了,但很多问题又出现了。比如,佛教艺术并不仅仅是从“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北方,然后从我国西北向东向南传播,而也从西南向北向东传播。既有北传的系统,也有南传的系统,而且各路的风格样式也不同。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到过,笔者在1985年也撰文论述过,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西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对我国南传佛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双版纳和德宏,而对景谷地区的南传佛教研究较少,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点。故而,理清景谷傣族南传佛教的传播历史和发展状况对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整个中国南传佛教区的历史和文化是具有一定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该文通过对汉文古籍和傣文古籍的分析对比,辅以一定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景谷南传佛教的传播,经文系统和所使用文字进行一些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方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全民信奉的宗教,它自传入该地区并逐渐占居统治地位后,至今仍然兴盛不衰。长期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整个西双版纳地区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古时称“暹罗”。泰国是印度佛教最早向外弘法的地区之一,并历史上先后受到了印度、柬埔寨、缅甸和斯里兰卡佛教影响和传播较大的国家。泰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沿线国家,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国家。文章将以时间为线索,具体阐述佛教在泰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通过对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泰国,经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分析佛教对当代泰国社会政治与生活的影响,帮助大家认识泰国佛教信仰氛围和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佛教入华传播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为主,儒、释、道三家既冲突又互相融合格局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恒河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巨大差异,佛教在入华传播之初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佛教传播者明智地将佛教教义与中华大地上盛行的神学思想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佛教在中国立足的问题,为其后的佛教中国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近两千年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中的佛教早期是指魏晋南北朝佛教大规模入华以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佛教如何立足中原和藏区以及政教合一、师承关系和活佛转世、奉行密宗等方面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系统在传入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和探讨,旨在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系统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系列差异悬殊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史载资料详细地论述了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存在了因果报应思想及佛教传入后它又怎样溶合了佛教的六道轮回学说,同时,也论证了中国古代报应思想与佛教学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 佛教与基督教分别为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两大宗教。佛教发端于印土,而传播及中国、日本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佛教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但直至七世纪末经能的佛教中新运动才使佛教真正中国比,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它以后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并渗透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第69页又写道:“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书中显然混淆了“中国”和“中原”两个概念。因为,西汉时,佛教先传入西域,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到长安,“口授浮屠经”,佛教才传入中原地区。“中国”与“中原”$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成功融合的范例。两晋时期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土扎根主要在于佛教传播者们能够跨越中国文化深层结构(隐蔽文化)的障碍。从寻找合适的文化切入点、会通文化价值观、佛典翻译的换位思维法及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等四个方面具体地剖析了文化传播者跨越受容者深层文化障碍的具体策略及交际者双方的互动交涉。认为文化传播者的能力、品德和学问是跨文化交际得以成功、不同文化得以融合的保证。两晋时期佛教传播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策略仍值得现代中外文化交际者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景谷是我国南传佛教信仰区之一,其南传佛教受到了德宏、西双版纳和汉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独特的魅力。泼水节期间,景谷境内各地的僧俗除了举行传统的南传佛教仪式活动外,还会进行景谷特有的南传佛教仪式活动——朝仙。通过实地调查,以泼水节的各项南传佛教仪式为视角,综合运用梅里亚姆的"概念——行为——音声"三重理论结构模式,并结合曹本冶的"近、远"理论,对景谷地区南传佛教的泼水节和朝仙仪式及其仪式中的音声进行人类学进行探讨,从而得出景谷地区南传佛教仪式中的音声运用与念诵者身份和经文的分类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由于传入渠道具有多样性和传播意图具有多元性,促使传播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的思想交锋,对于我们正确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干扰和侵蚀,以及科学的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南是佛教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佛教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洛阳,汉末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初步传播,西晋十六国时期迅速传播和兴盛,至北魏臻于极盛。河南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兴盛的历史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简略考述佛教在河南地区传  相似文献   

17.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在终极关怀方面和形而上的思辨方面都缺少充分的展现。佛教的传入弥补了中国本土文化在这两个方面的稀缺。这正是佛教传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傣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甚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部分地区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仍然有所保留,一些地区开始渐渐转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双版纳傣语念词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初探,并以萨丕尔语言文化观为理论背景,旨在阐释西双版纳傣语念词中所反映的民族认知、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19.
在敦煌地区的历史上,佛教及其文化的流行传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四次转折。从开始传入到西晋末是第一阶段,从十六国时期到北朝是第二阶段,从隋到唐前期是第三个阶段,从吐着统治时期到宋初是第四个阶段,少数民族统治时期是第五阶段;隔在这五个阶段中间的,便是四次转折。其中,头三个阶段可以算做一个大的阶段,即佛教及其文化从开始传入,到逐步发展再到中国化、中原化和敦煌地区本土化之完成的阶段;后两个阶段也可以算做一个大的阶段,即佛教及其文化以一种变化了的形态继续发展而又终于走向衰落的阶段;隔在这两个大的阶段中间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本文认为: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前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三个标准,即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传播、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出现;并据此分析了所谓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论断,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和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