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刻骨铭心的记忆──外交部档案大转移纪实(上)张国强题记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过去了多年,这场噩梦对20多岁的年轻人来讲,好像是段陌生的历史。但对50多岁的人来讲,似同发生在昨天的事情……。岁月流逝,有些事在人生中是很难忘却的。有一件发生在文革...  相似文献   

2.
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些事情拼命想记住,却总是将它遗忘;而另一些事情我们拼命想要将其忘却,却总在某些时刻出现在回忆中。看来,记忆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那么记忆因何而生、又因何而灭呢?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记忆与忘却。集体记忆所探求的,正是这种种回忆背后的“缘”与“故”。  相似文献   

3.
与我同龄的范泉兄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很想将记忆中的范泉和我与他的交往,用文字记下来,但因为年老体衰,记忆力日益衰退,一直拖到今天才动笔。他是我不能忘却也不应该忘却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我于去年4月离岗卸任,有友人问起:“你当了19年老总有何体会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除了尝尽“成、酸、苦、辣、涩”外,还有一份难以忘却的清甜一那就是在中国地市报的大家庭里得到了温暖,结交了朋友,增长了才干,鼓足了实劲。不妨概括为“三个来”吧!  相似文献   

5.
悠悠8年情     
光阴荏苒,人生如梦。转眼间,我将要届入不惑之年,40年的岁月,在档案部门就渡过了8年时光,“如烟往事俱忘却”。想起来,前半生真正值得回味的,既不是那卿卿我我的花前月下,也不是那令人馋诞欲滴的美味餐厅,而是我与《贵州档案》8年之间往来及缔结的情缘。  相似文献   

6.
<正>本多是一名日本老兵;我是一名耄耋老人,现在定居上海。把我们俩联系起来的正是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以及它所留下的档案。我曾在家乡金坛从事外事工作,在十几年前,那时已退休的我几度接待本多,陪他找寻赔罪之路,其间历经的是非波折,至今还让人动容。为了这段特殊的记忆,追记如下。一本文的主人公名叫本多立太郎(1914—2010),是侵华日军老兵,1914年出生在北海道小樽市,早稻  相似文献   

7.
难以忘却记者梦还是在不谙世故的少年时代,范庆锋就做起了他的记者梦。在几乎每个小学生都写过《我的理想》的作文中,那多半是“长大要当解放军”、“长大要当科学家”,可范庆锋却写道:“我的理想是长大以后当记者,而且要当个好记者”。可幸运女神对他似乎并不垂青,甚至有意把他捉弄。1978年恢复高考后,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范庆锋,憋足劲要考新闻系,可偏偏录取到一个师范专科学校学物理。  相似文献   

8.
记忆的波涛在我胸中激荡。黑龙江水,虽说也是褐黄的,却绝对没有黄浦江水正处于工业废水污染之中那种油腻腻、滑(氵达)(氵达)的“都市气”。北国的江水那是一种呈半透明状的、充满着原始浩渺气魄和纯净感的流淌。那强烈的阳光,仿佛是给整条江披上了耀眼闪烁的“龙鳞”。江水的起伏是长线条的,能将一个人的思绪带至悠远的天际。一霎时,你真会以为,历史,过去和未来,就是靠这条江的长练连接起来的。我在北大荒的十年农场生涯和哈尔滨的四年大学生活,难以忘却。去年9月,受黑龙江省委邀请,我与京、津、沪等城市的四十多名“老知青”(其中约有一半现在是中央和地方报纸的记者)重访了北国。我有幸第一次“拜访”了位于中国最高纬度的大江——  相似文献   

9.
60多年前中华民族历经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曾经历那场战争的人们现在都年事已高,一个老人记录了一段历史,走掉一个老人,也就带走了一段历史。为抢救历史的记忆,省档案馆从2005年开始筹备开展《广东抗战口述史》工作,采访曾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国民党抗战老兵和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本刊从这期开始将不定期地选登《广东抗战口述史》的采访录音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所谓八十年代,当然是指二十世纪那个特定的十年。讲这十年的出版,不能不讲作为起点的发生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场反思“文革”的拨乱反正。我有幸成为出版领域这场斗争的积极参与者,批判“两个估计”、缓解书荒、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作为一名档案专业本科毕业生,一名两岁孩子的妈妈,在离别母校五年后,我回到了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校档案馆.初来乍到的我,那份心情,格外忐忑,虽然是科班出身,毕竟没有实践经验,我的档案学理论知识在五年的时间里也稍有滞后.伴随着档案馆的发展,我有了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42年过去了,我还朦胧记得那场浩劫爆发前不久,我从家中仅有的一架我二哥自行组装的“三级管”半导体收音机中收听《波罗维茨舞曲》的情景。俄罗斯民族那特有的音乐风格与艺术感染力至今让我感动万分,难以忘怀。而今,为了一种特有的怀恋和重温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捷足先登,一赏我国音乐艺术殿堂的最高象征——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那隆隆的涛声像秋天的远鸿,用一声声逐渐淡远的呼唤,衔走了一个季节的记忆。但那远去的洪峰仍然一次次地在我们心潮中涌动,那汹涌澎湃的涛声和那震撼人心的号子声仍然回荡在我们耳畔,那由一个号令指挥的一行行穿着桔红色救生衣、扛着沙袋在大堤上跑动的队伍仍在我们眼前穿梭。1998年发生在长江那场千百万军民抗洪救灾的伟大壮举,虽然作为历史已深深地刻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但一回忆起我们随中央首长奔赴抗洪前线采访的那些紧张的日日夜夜,回忆起我们亲眼目睹的出现在那场伟大抗洪斗争波澜壮阔的场面,我们的思绪就像长江之水…  相似文献   

14.
在那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正为高考落榜而沮丧万分,一个人沿着乡间小路郁郁而行。   不知不觉我已站在了离村子挺远的土窑前,猛抬头,那位近年才开始学习烧制瓦罐器皿的老人,将我的目光惊住了:只见他大步走到窑前,眉都没皱一下,便抡起一根铁棍,咣咣咣,将一大溜刚刚出窑的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瓦罐全部打碎。   我不解地走上前去,问老人为何将它们全部打碎。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火候没掌握好,都有一点儿小毛病。”我惋惜道:“可是你已经花费了许多的心血啊 !”老人长吁了一口气:“那不假,可我相信下一炉会烧得更好些。”老…  相似文献   

15.
从5月3日进驻到神秘“‘非典’世界”的最深处,从撤出隔离区到被作为疑似病人“关进”医院的观察病房,10多天时间里的经历和情感历程,注定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难以忘却的记忆。在“非典”疫情到来的时候,一批又一批记者主动选择了走向一线。我的幸运在于,在周围有很多同事积极报名参战的情况下,我成为了进驻“非典”医院采访的首批新华社记者中的一名。也由此得以亲身体验在满含SARS病毒空气笼罩下的高度紧张,感受死亡的威胁和生命的脆弱,更真实触摸这个独特世界中的种种独特情感。在一线病区和被隔离的日子里,我们新华社的4名记者用笔、相…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是什么拨动着我的心弦.是什么激起我胸中的波澜?四年前学网的那阵仰天长啸,那阵雷鸣闪电,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未水笑的呐喊,关先生的疾呼,至今回荡在我的耳边.那一刻,我明白了,那种棒喝,并非一己之私,那是同仁对学术的呵护.那种鞭笞,并非意气所为,那是人们对良知的追问.也正是那一刻,我对正义的感悟刻骨铭心.那一阵,我们在黑暗里徘徊,看不到一丝曙光.那一阵,我们在夜空中翘首,寻找着北斗去向.谁能忘,沙洲会议时刊友的那次拍案.谁能忘,百期刊庆时同行的那场和弦.声援,使我们忘却了心中的楚酸.  相似文献   

17.
“我就是想一辈子干档案工作,一直做到停止呼吸,永远地退而不休”,“只要我活着,有一口气,就要协助他们把档案工作做好”……2007年11月12日下午,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坐在南通市公安局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时候这样说道。面前那一大堆,几乎淹没了她的身影的档案让我们不禁对这位忘我工作的老人——南通市公安局一级警督、二等功臣刘胜华同志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8.
钥匙     
赵锐 《出版参考》2004,(5):32-32
对于一位已经失去记忆的老人,年龄难道还有什么意义?夏天的一个傍晚,她唤住了我。她笑眯眯地向我招手,让人无法拒绝。蹲在她膝边,握住她的双手,我第一次与她说话。我说:“你好!”她似乎没有听见,只专注地盯着我的颈项,说:“钥匙。”  相似文献   

19.
关于那个“十年”,孩子们经常问及它是怎么回事?总想捕捉它的影子。但是,作为过来人,我却宁愿把它遗忘、尘封,不愿提及那场令人寒心的“革命”!然而,我毕竟是见证者之一,似乎有责任、有义务吐露点真情。最不能忘的就是那个“十年”开始不久的一段往事。当时,我正在陕西日报社工  相似文献   

20.
冯雪峰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他在冷落与冤屈中溘然长逝后,我不断地读到怀念并描述他的文章,从而使我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位德高望重的首任社长更加深了理解和尊敬.上世纪50年代我在他手下工作过,“文革”期间又在“牛棚”共过3年患难.那以后还在咸宁干校一道劳动了两年.其间,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在向阳湖我还同这位半生坎坷、备受折磨的老人同台讲用过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