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一般来说,过于恋母的孩子往往是由妈妈的“感情私有”造成的——这些妈妈希望孩子只爱她一个人。妈妈的这种私心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几年内形成的。婴儿时期,妈妈对孩子的搂抱、缠绵的歌声、轻柔的爱抚,这种种良性的刺激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抚如果依旧如故,这样会人为造成孩子的婴儿化心理时期延长,干预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孩子的“恋母心理…  相似文献   

2.
《母婴世界》2014,(5):84-86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不仅唱出了孩子的心声,也体现了妈妈对孩子的重要性,对孩子的爱。母亲节即将来临,不论孩子,  相似文献   

3.
在“三八”节到来之际,我们的老师总是要对孩子进行爱妈妈的教育。除了引导孩子观察讲述妈妈怎样照顾自己以外,还要让孩子说说画画“妈妈最爱干什么”、“妈妈最爱吃什么”、“妈妈最怕什么动物”、“我做什么妈妈最高兴”等,最后还要教孩子精心制作一朵小红花或小贺卡作为节日礼物,送给亲爱的妈妈。为培养孩子敬爱长辈的情  相似文献   

4.
从教几十年,接触过许多家长,发现家长可以分为:爸爸们为“豪爽组”,妈妈们为“细心组”,爷爷们为“马虎组”,而奶奶们则为“多事组”。 “细心组”的妈妈对孩子观察细致,与老师经常交流孩子的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智力的发展特别关心。“豪爽组”的爸爸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快乐,至于孩子摔了、磕了、碰了,吵嘴打架啦,全不在乎,呵呵一笑了事。“马虎组”的爷爷挺逗,什么都不过问,似乎每天不把孙子搞错就行了。“多事组”的奶奶可就麻烦了,她们关注的——唉,鸡毛蒜皮。 说真的,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爱跟细心的妈妈谈,对孩子的保育问题,我爱跟豪爽的爸爸谈,惟独对  相似文献   

5.
韦宁 《家长》2022,(22):41-42
<正>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责任不可松懈,因为没有无缘无故顽皮不听话的孩子,“熊孩子”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家长娇纵、溺爱后的结果。我们常看到有的妈妈平日里对孩子娇惯放纵,等到某一天孩子将妈妈气坏了,她就假装对孩子很严厉的样子,扒拉他两下,孩子也会装着哭几声,这就是“真娇纵,假严厉”。其实,这是家庭生活缺乏规则的表现,家长该管的不管,可是不该管的又面面俱到。家长对孩子的全面管控,从穿衣吃饭到学习写作业,再到个人爱好和结交朋友,无不让孩子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孩子越大“离心力”越大,妈妈的控制力越强,结果家庭矛盾越突出。于是妈妈便“费尽心机”用各种方式方法去伤害孩子那脆弱的心灵,这不仅导致家庭教育没有任何效果,倒将好好的一个孩子生生给惯坏了。“真娇纵、假严厉,少规则、多控制”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单志艳 《中国德育》2012,(21):57-57
问:我是一个全职妈妈,每天在家里、学校和学习班间奔波。如果孩子学习不好,我就很委屈,心里对孩子说:“妈妈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对得起我吗?”我很困惑:大人该不该“陪”孩子?  相似文献   

7.
是谁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谁在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妈妈”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孩子”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呼唤,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摘     
○维护“爸爸”的形象有些当妈妈的喜欢对孩子说:“等爸爸回来收拾你!”“让爸爸回来打你一顿!”“我可以答应你,可你爸爸不同意!”“我悄悄给你,不要让爸爸晓得了”等等。经常这样对孩子讲,无形中使爸爸成了孩子眼中的“恶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老是让孩子怕爸爸,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偏激情  相似文献   

9.
你是不是一个成天“粘”着宝宝、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如果你是个有“过分保护欲望”的妈妈,拥有控制欲的你都会让你们的孩子甚至你自己有点郁闷。你是否也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过分约束呢?来测试一番,找出答案吧!  相似文献   

10.
爱幼儿是老师的天职,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这两种爱究竟哪儿不样呢? 在幼儿园,孩子是集体的一分子,老师把爱分给每一个孩子;在家里,孩子享尽独生子女的“特权”,妈妈把所有的爱给了自己的独宝贝。 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在家里,对孩子的要求则根据孩子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妈妈会迁就自己的宝贝,处处让着他。  相似文献   

11.
要的不多     
一个孩子害怕天黑,夜晚需要开着灯睡觉,母亲对她说:“孩子,有妈妈在,不要怕。”孩子果真不怕了,她偎依在母亲的怀里睡得很香。有一天母亲要出差了,她对孩子说:“你就抱住那个洋娃娃,害怕的时候,就把它当成妈妈。”但是到了晚上,孩子哭了,她打电话给正在火车上的母亲:“妈妈,我怕。”母亲说:“孩子,那你就抱住那个洋娃娃,它就是妈妈。”孩子说:“我知道它是妈妈,但是我需要一个温暖的妈妈。”孩子的心是纯洁、透亮的,又是脆弱和无助的。再多的承诺、再多的美丽谎言,他们都无法感知到,他们只需要一份真实的爱。一个电影明星回忆说,他小时候有…  相似文献   

12.
路过乡间一座三合院,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放声痛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妈妈一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打地板,对孩子说:“哎呀!都是这土脚不平,害我家宝贝跌倒,妈妈替你拍土脚。”  相似文献   

13.
不忘童年     
曾经读过一首童诗,大意是一位妈妈无奈地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妈妈的心了。”孩子一脸天真地回答:“是呀,妈妈,等我长大了,自然是懂得妈妈的心了,可是,曾经是小孩子的妈妈。怎么装作不知道我的心呢?”  相似文献   

14.
在俄罗斯,尊老爱老蔚然成风,这和俄罗斯人注重对孩子进“行敬老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孩子刚刚学说话的时候,年轻的父母除了教他“叫爸爸“”、妈妈”之外,也教他“叫爷爷”“、奶奶”。等孩子稍大一些后,父母便向他解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就是爸爸和妈妈的父亲母亲,要求他  相似文献   

15.
据抽样调查:中小学生对妈妈的要求是希望“妈妈不要对我板着脸”。这个请求天真而有趣,应当让做妈妈者想想。人们总以为,妈妈总是“慈母”型的,不想在不少孩子的眼里,她却是“板着脸”的人,这个形象出人意料也就不太雅观了。这就发生一个问题,在众多的妈妈里究竟是板着脸的多呢?还是笑咪咪的多呢?社会上又另有一说,认为现今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溺爱的多,孩子是家里的“皇帝”、“公主”、“太子”,要什么买什么,给什么,小宝  相似文献   

16.
妙妙 《家长》2011,(12):40-41
相信在大多数家庭里,“妈妈”对孩子的付出是第一位的。不过,与此有别的是,即使你付出最多,但在孩子心里,却未必一定能占居“第一”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梦话     
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我守候你从滑梯上一次次摔下一次次摔下你一次次长高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是惊喜是忧伤【诗情回味】这首短诗抒写年轻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深挚的爱,真切动人。年轻妈妈的爱是那样的深切细腻,这表现在她对孩子内心世界(“梦话”)的细观默察,表现在她对孩子长大成人的期盼,也表现在她对将来孩子不能偎依自己身边的忧伤。在语…  相似文献   

18.
困惑     
前段时间,童童的妈妈来到我办公室,与我聊了起来,向我述说了她孩子在园的情况和困惑。情况是这样的,童童妈说有天晚上孩子要睡觉的时候,对她说:“妈妈,老师今天弹我的头了,老师不喜欢我。”看到孩子不开心的样子,童童妈妈心里很难过,她说,她理解老师的做法,也希望老师管理孩子严格一点,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是她又矛盾,孩子毕竟才三岁,如果老师对孩子过于严格,会不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呢?童童妈妈说,她不指望孩子将来有什么大的出息,只希望她快快乐乐地成长,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童童妈妈说,她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格,对孩子讲话从来不…  相似文献   

19.
张骄 《今日教育》2007,(11):39-39
公交车上, 镜头一:孩子准备给老奶奶让座,被妈妈甲制止.并悄悄对孩子说“傻瓜,自己坐好”。  相似文献   

20.
“无能妈妈”不受欢迎孩子: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是妈妈都不会。她对我的爱好好像根本不感兴趣。其实,我很希望妈妈能够陪我一起玩。而且妈妈对我的提问也从来不热情回答,还说我的问题很奇怪。点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他们想从妈妈那里了解很多事情。可如果妈妈总是一问三不知,便会使孩子感到很失望。同时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建议:做一个令孩子喜欢和自豪的妈妈,读书学习是关键。并尽量抽时间多陪孩子一起玩,多和孩子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