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外优秀100m运动员步频与步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世界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与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步频、步幅诸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腾空时间和支撑阶段支撑腿从垂直支撑到最大缓冲的时问过长是制约步幅的主要因素,合理延长后蹬腿距离是提高步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九运会中国男子百米跑优秀运动员途中跑的技术录像解析,分析所获得的速度、角速度、步频、步长、单步各时相等运动学参数的具体指标,并与国内外优秀百米跑选手作比较,结果认为,九运会男子百米途中跑速度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原因主要是步长的提高,但与国外优秀选手还有差距,主要原因是步长不足;中国百米跑运动员应减少腾空时间以增大身体重心位移的支撑与腾空时间比;九运会男子百米跑运动员的摆腿及摆臂技术差异较大,且摆臂时前摆不足后摆过大,使身体产生向前的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3.
对提高我国百米途中跑步频与步幅有效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高速摄影和影片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步频、步幅诸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腾空时间和支撑阶段支撑腿从垂直支撑到最大缓冲的时间过长是制约步幅的主要因素;合理延长后蹬距离是提高步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优秀男子100m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参数,并加以统计,从影响跑速的步幅、步频因素对我国男子100m跑运动员成绩滞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00m运动员的步幅能力不足是影响速度能力和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应在优化步幅、步频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步幅能力为突破口,强调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最大速度能力和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5.
优秀男子百米运动员途中跑支撑腿缓冲动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高速摄影和影片解析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百米运动员途中跑阶段支撑腿缓冲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慰:我国运动员支撑动作不合理、支撑腿膝关节缓冲幅度过大,影响了蹬伸与摆动速度;缓冲时间过长,影响了步频的提高。提出我国短跑选手应加强肌肉退让性工作能力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速录像拍摄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参加2004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合肥站的我国优秀男子1500m运动员各段落途中跑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1500m运动员各段落途中跑的运动学特征存在明显变形,主要表现在第二、三圈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第一、四圈的平均速度,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优秀男子1500m运动员在第二、三圈支撑腿的缓冲时间延长、后蹬时间缩短所造成。  相似文献   

7.
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百米后程跑减速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高速摄影和影片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和后程跑的支撑阶段等技术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技术动作变形、单步支撑时间延长、步频下降等因素,是导致后程跑减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途中跑是短跑的重要阶段,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跑的技术效果。现代短跑技术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快跑中髋部伸展的意以、速度、幅度和摆腿下扒着地的积极性、速度、方法、距离及效果等,在支撑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和腾空阶段的摆动效果,是影响短跑技术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9.
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途中跑是短跑的重要阶段,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是途中跑技术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跑的技术效果。现代短跑技术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快跑中髋部伸展的意识、速度、幅度和摆腿下扒着地的积极性、速度、方法、距离及效果等,在支撑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和腾空阶段的摆动效果是影响短跑技术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刘绮红 《体育科技》2006,27(2):41-43
本文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支撑与腾空时间之比进行了分析,优秀运动员途中跑时不仅支撑时间短而腾空时间也短,支撑与腾空时间较为接近。这充分说明在快速的跑动中,支撑腿与摆动腿具有良好的蹬摆效果和身体重心向前性较强的技术特征。在短跑技术训练中,如何提高支撑腿与摆动腿的蹬摆效果,进一步缩短腾空时间,针对这个问题,就短跑运动员蹬伸与摆动技术能力训练提出了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子跳远全程助跑阶段划分。方法:采用录像拍摄解析法和测试法获取男子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1)运动员助跑中身体质心高度逐渐提升,并在倒数第17步和倒数第6步出现转换点;2)运动员起动后支撑时间逐渐减小,腾空时间逐渐增大,支撑腾空时间在倒数第17步出现第1交叉点;3)运动员起动后趾-板距离标准差逐渐增大,在倒数第6步出现最大值,该步之后趾-板距离标准差逐渐减小;4)运动员起动加速后最初的4~5步中能产生较高的水平力,随后水平力骤减;5)阶段1中,运动员着地距离短、着地胫骨角小、躯干前倾幅度大,离地距离长、离地角度小,便于加速。阶段2和阶段3中,运动员着地胫骨角增大、着地距离延长、躯干前倾幅度减小,离地距离减小、离地角增大,制动力增大。结论:男子跳远全程助跑可分为起动加速、途中跑和准备起跳3个阶段。起动加速阶段减小躯干角、着地胫骨角和离地角,增大离地距离有助于加速;途中跑阶段和准备起跳阶段逐渐增大躯干角,提高身体质心高度,有助于提高“扒地”效果,提高跑速。  相似文献   

12.
李春雷 《体育学刊》2004,11(1):117-120
对近20年世界女子100m跑成绩演变和1997年田径世锦赛女子100m跑成绩数据(100m各段落跑速、步长、步频、步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世界女子100m短跑优秀运动员成绩近20年稳步提高,平均最高速度的产生段落在50~60m之间,即起跑后6~7s,速度下降发生在90~100m,下降幅度达到6.18%;在冲刺阶段,大部分运动员步幅增大至最高水平,步频和步长呈高度负相关,年龄与步长呈高度正相关,最高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100m跑成绩。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台SONY高速摄像机对当前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支撑技术进行现场同步拍摄,运用爱捷运动录像反馈系统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距摆动腿着地点的水平距离较大,在摆动腿缓冲阶段,部分被试摆动腿膝关节缓冲幅度过大,水平速度的损失较为严重;最后一步步长、步长/身高指数较小,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一九九○年,美国田协男子短跑发展委员会拍摄并分析了在加利福尼亚的弗雷斯诺举行的全美少年田径锦标赛男子短跑技术动作。我们分析的重点是途中跑步幅的五个阶段,即着地、缓冲、摆动、后蹬和腾空。由于100米、200米和400米跑的力学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竞走运动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髋关节转动幅度大、步幅大、重心平稳,频率较快是国际公认的先进竞走技术的标志。而我国运动员的竞走技术,频率快、步幅小、髋关节转动幅度小仍是技术主流。这种技术因其步幅小,前支撑时间短而容易被裁判员判罚为屈腿,同时又因其支撑与腾空时间之比更接近于跑(支撑时间短于步幅较大者)而易被裁判判罚腾空,限制了运动员能力的发挥。这种技术必须尽快改进。  相似文献   

16.
第11届亚运会男子百米途中跑步态和支撑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速摄影的方法,采集了第11届亚运会7名男选手百米途中跑技术的12个指标,得出以下结论:①亚洲运动员途中跑速为11.12米/秒,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②途中跑平均步幅为2.30米,步幅指数为1.315,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支撑阶段身体重心的水平位移值偏小,是原因之一;③单步时间的平均值是0.207秒,步频为4.84米/秒,步频指数是8.467,低于世界先进水平;④支撑阶段中的最大缓冲时相是踝、膝关节由退让到蹬伸的转换点,踝关节角在转换点前后的角速度比膝关节大一倍左右,两个关节的缓冲与蹬伸动作处在良好的同步状态。⑤亚运会选手在蹬离地面瞬间的蹬地角较小,是造成支撑与腾空时间比值大的技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主要对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田径》一书中的短跑途中跑支撑技术部分内容提出质疑。认为脚着地后,踝、膝、髋关节不应主动弯曲,做退让工作,而应主动支撑。并以这一动作环节为契机,探讨了跑的原理和现代跑的技术特点所形成的原因。认为支撑效果在短跑中仍起决定性作用。缩小腾空移动距离,相对增加支撑距离,是提高速度的根本所在。其中身体中轴肌群发力,摆动腿积极下压,小腿积极后扒一次完成整个支撑动作是跑的动作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中长跑途中跑适宜步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钰珊 《体育学刊》2003,10(5):118-120
从影响跑速的基本因素和支撑阶段的运动学参数两个方面对中长跑途中跑适宜步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步长指数和步频能力与适宜步长的确定直接相关,而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值、支撑腿离地瞬间膝关节角度、支撑阶段身体重心水平位移距离等运动学参数则是影响适宜步长的主要因素。采用专项耐力指数对运动员的专项能力进行了分级,给出了不同专项能力水平运动员步长指数的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中、外优秀男子100m跑运动员成绩差距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100m跑运动员成绩差距的比较研究,找出了影响中国优秀男子100m跑运动员成绩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为中国男子短跑训练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章翔  单吉谭 《体育科研》2005,26(4):47-49
主要采用高速录像拍摄法,对参加2004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暨总决赛(合肥站)的我国优秀的男子1500 m 运动员李炎各段落途中跑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世界优秀的男子中长跑运动员 Sebastian Coe 相比,李炎第二圈和第三圈的平均步长存在较大差距是李炎成绩落后 Sebastian Coe 的主要原因;李炎维持高速跑的能力较差;在全程的单步时间和步频上,李炎同世界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 Sebastian Coe 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李炎途中跑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存在着较大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