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合作办学,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培育师资.目前,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缺乏监管和实效,企业兼职教师的选聘、管理不够规范.校企深度融合下,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校企应共同提高教师挂职锻炼实效,共同提升专业教师服务企业能力;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企业要向学校引荐兼职教师,学校要为兼职教师作专门培训,校企要联手考评,实现兼职教师队伍再优化.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既要有教学理论又要有高超技能,但在现实中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面临诸多困难。学校教师虽具备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但缺乏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能力;而企业师傅虽然经验丰富,但缺少扎实的教学功底。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多年的校企合作经验,吸取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共商师资培养标准,打造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3.
为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职业教育专业名师队伍,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诸城市在全市职业学校和企业中开展了以“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聘请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双向挂职”工作,突破了多年来制约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瓶颈,取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方凌 《江苏教育》2014,(12):33-35
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是一项涉及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而校企合作中的师资建设又是双方合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元素,但师资建设工作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中师资共建共享的管理,应调动学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从而保障校企合作中师资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5.
职业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本文从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两方面分析了校企合作的意义,并从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师资培养、顶岗实习、开展产学研项目等方面进行了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依托双方优势资源,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人才具有深远影响。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过程中始终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脱节,企业“爱答不理”、学校“一厢情愿”的问题。针对于此,高校要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全面了解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剖析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高校层面成为“意中人”、行业企业层面成为“追求者”、政府层面当好“红娘”三点对策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同培养职业素养过硬、道德品质优良、技术技能精湛的青年大学生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在这项工作实施过程中教师自身、学校、企业、政府等层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应建立政府和学校层面的政策保证与激励机制,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的路径选择,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加强管理,构建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平台等,使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取得应有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为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职业教育专业名师队伍,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诸城市在全市职业学校和企业中开展了以"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聘请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双向挂职"工作,突破了多年来制约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9.
高职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其良性运转的纽带。校企合作实质上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博弈,寻求“共赢”的过程。但是由于企业和学校直接利益的兼容性弱,特别是在高职层面上,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内驱力”。因此,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外,职业院校应主动寻找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点,培植“双赢”的合作基础,努力构建合作的共同利益平台。  相似文献   

10.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商贸类专业创新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学制层面如何安排好后二年专业实践教学以切实体现五年一贯的优势,二是专业建设层面如何解决应用文科学生规模化顶岗专业实习问题,三是培养模式层面如何解决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深度推进问题,四是校企合作层面如何解决学校或企业在合作中"一头热"的问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形成共同利益驱动的学校与企业优势的互补与统一,是实现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浅谈汽车商务教师成长的校企合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如火如荼的"校企合作"大潮中,作为学校教学主力的教师,不应当脱离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结合汽车商务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专业教师必须紧随市场与行业变化的实际,深入企业,了解前线工作的要求,并详细介绍了汽车商务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如何寻求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企业带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优质师资进入学校,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有限,引企入校工作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有的会变成“出租场地”。以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为例,阐述学校引企入校的现状,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引入各类行业企业进入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创办专业、创办行业学院等,谋求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人才的特点要求培养时必须重视实践环节,重视企业实习,而校企合作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本文对近年来学校和外贸企业构建的多种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模式如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过程,外贸企业在学校成立国际业务部,举办校企冠名班和以订单培养模式办班以及举办外贸企业员工学历班等模式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解析,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的理念,为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职业院校与生产型企业的合作难点在于互相无法深入了解。本文分析了软件开发企业员工、高职院校教师以及教育培训机构师资的特点,提出了"校企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文章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从招生宣传、课程体系制定、学生活动、师资培养、就业推荐等方面分享了"校企企"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阐述了"校企企"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对"校企企"合作新模式更好地发挥生产型企业的优势,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办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兼职,专业教学聘请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实现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互融,是解决"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建设中,校企合作是学校在改革创新中的必然选择。因此,校企合作的必然性与现实意义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及实训基地等诸方面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映射着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文章以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探索校企合作为例,立足本地经济发展,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力求共建、共享、共荣,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高等教育"校企产学合作"的良性发展在宏观层面必须战略配合与合作指导,更关键的是,要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教育模式。在借鉴相关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如何高校整合校企师资力量,如何使校企合作真正成功运行,尝试选择"1+X"导师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旅游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1+X"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及企业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瓶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亟待增强.为此,要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到企业中去,请企业专家到学校中来等方式提高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而发展起来,校企合作的原始动因是解决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近些年来,由于学校在工程训练设备的大量投入,校企合作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资源利用考虑,企业把学校作为其合作对象,把使用学校的资源和机械加工设备作为他们的合作目标和目的。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存在盲目性,在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全程参与,使得校企合作变成企业的短期行为或者追逐利益的形式。为适应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得校企合作能够做到实处,教师能够在管理方面受益,学生能学到知识。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从中受益。本文对高职新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