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中的古制计时法包括以下两种: 一、天色计时法“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此四句中,加点的“鸡鸣”、“黄昏”、“人定”三词,就是运用的天色计时法。天色计时法,是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化分为12个时辰的一种计时法。其时段划分的具体顺序及与现代时间的关  相似文献   

2.
古代计时的方法不同于今天,一般来说,采用以下方法: ●特定称谓计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时;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问叫食时;夕食在日昳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  相似文献   

3.
一、特定称谓计时法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八时叫夕、暮、昏、晚,太阳居天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时叫员。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反之后,日人之前,这段时间叫喊时。日久以后便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再以后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日出就到了天亮时。例如: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以木兰诗》)②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以孔雀东南飞》)③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枫桥夜泊》)④鸡鸣外欲…  相似文献   

4.
长诗《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过程中多次出现古人用于纪时的词语,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等句中加点的词语。要了解这些词语所指的具体时  相似文献   

5.
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如《孔雀东南飞》中“吨吨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笔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中的“鸡鸣”、“黄昏”、“人定”如何理解,这应从我国古代的记时方法来考虑。我国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夜半,子时;鸡鸣,丑时;平旦,寅时;日出,卯时;食时,辰时;隅牛,已时;日牛,午时;日昳,未时;日入,酉时;黄昏,戍时;人定,亥时。每个时辰又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如夜半子时,就相当于现在前一日的二十三点至次日的一点;日中午时,就相当于十一点到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昏”与“人定”,均为古时记时的名称。据《左传》杜预注,古时一日十二时的名称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时、日入、黄昏、人定。汉太初改朔之后,以十二地支为纪,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后世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初”和“正”,如子初、子正;“初”即一个时辰的前一小时,“正”即后一小时。  相似文献   

8.
据《左传》杜预注,古代有这样一种记时法,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间段,各时间段的名称与顺序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平旦也叫平明,夜半也叫夜分。每个时间段两个小时。这种“夜半”记时法与子丑记时法、更次记时法以及现在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学习与研究》、《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月刊》等语文教学杂志,发表了关于《孔雀东南飞》的研究文章两百余篇。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很值得今后的教学和教材建设参考。惜乎种种原因,其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本文不揣谫陋,撷其要而有争议者——加以辨正权衡,冀有助取石它山而攻玉。 一、词语辨正 1.“鸡鸣”、“黄昏”、“人定”,是一般语素合成词.还是时段专有名词? “鸡鸣人机织”;“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把“鸡鸣”译为“鸡叫了”,把“黄昏”译为“日暮时分”,把  相似文献   

10.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现行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7课<端午的鸡蛋>中说:"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句中"与有荣焉"是引用古人常语,教材脚注中释日"因而也感到荣幸".这个注释中的"因而""也""感到""荣幸"四个词都是怎么来的?它们是无法与被解释语"与有荣焉"对号入座的.  相似文献   

11.
“鸡鸣”“黄昏”“人定”先后出现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中,这三个词以其通俗浅近之意,为众多读者乃至作注者所忽略,从而隐藏了它们作为古汉语词汇的特定含义,进而影响到人们对诗句和诗中人物、情节的深入领会。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这三个词的特定内涵,认清它们在写人、叙事方面的价值所在,有助于达到对我国古代这一艺术瑰宝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黄昏,在现在很多人脑海里的印象似乎是“昏黄”,但古人更倾向于“昏黑”。昏,从日,从氏,属于会意字,表示太阳落到地平线下。黄昏,古代十二时辰之一,即戌时,指日落以后到天还没完全黑这段时间,即晚上七点至九点。古时以天色计时,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中国地域广阔,在同一时间点,各地天色并不完全一样。譬如夏季六月,  相似文献   

1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苏轼词作中的名篇之一。分析、讲解这首词,应从何处着手呢?我们都知道,词有“词眼”,文有“要句”,“居片言以居要,乃为一篇之策警”。这首词作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可谓是这首词的“词眼”了。当然,这两句也是这首词的重点句。这两句,课文的注释中是这样解释的:“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过去分析这两句,我只是给学生读读注释,强调一下注释而已。其实这等于没有分析,学生学过以后根本不懂这两句的深意。叶圣陶先生在《…  相似文献   

14.
《阿房宫赋》(见粤教版《语文》必修2)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在教学中颇有争议。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语文》必修2第97页对"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的注释是"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也是沿用了这种说法。按照这一说法,此句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名词应该有四个活用了,至于哪四个活用,又是如何活用。  相似文献   

15.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晚年词作名篇,明代的杨升庵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正因如此,这首词被收录在全国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里。笔者使用人教版教学此课时,对词中"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路"字的解释产生了疑惑。人教版课文注释对"烽火扬州路"一句的解释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按照课文这个注释来理解,"路"似乎没做解  相似文献   

16.
说"有X于"     
"有X于"指的是"有利于""有损于""有志于""有别于"等词语形式.有的"有X"形式在一些辞书中有所收录,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有赖""有利""有益"等等,这些词要么在注释中注明常跟"于"连用,要么在例证中加"于"使用.因此有必要把"有X于"作为一种格式提出并加以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在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苏武传》一文时,文中第二段"方欲发使送武等"一句的注释("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时候。发、使、送都是动词")[1]让笔者产生了疑问。首先,"发、使、送"三个动词连用表达相近意思的现象在文言中不多见,而且这与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相悖。在该注释中,与此三字对应的动词"打发派送"是"打发"和"派送"两个词,还是"打发""派"和"送"三个词?表述不太清楚。而  相似文献   

18.
近来翻阅中华书局出版的《辛亥革命烈士诗文选》(肖平编、吴小如注),发现所收秋瑾烈士“致徐小淑绝命词”一文的两条注释是错误的。“绝命词”中“日暮穷途”句,注释为:“比喻人的力尽计穷,这里指作者自己已经被捕,身处绝境”。在“壮志犹虚”句下,注释说,这是骈体文,后而还应有一个七字句,“这  相似文献   

19.
古今记时法     
据《左传》杜预注,古代有这样一种记时法,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间段,各时间段的名称与顺序为:夜半、鸡鸣、平明、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这种记时法人们比较陌生,它与子丑记时法、更次记时法以及现在的小时记时法对照如下表: 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几首采用“夜半记时法”点明时间的古诗。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日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  相似文献   

20.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历代注释不绝。本文就该书"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一句中的"接"和"过"两个词,从词义和语法的角度,作新的考察,得出与旧注不同的解释,对《论语》的译注提出一种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