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宋代木版画中的多神信仰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反映生活,生活中的信仰习俗进入画家的视野是势所必然。从宋代木版画中我们也发现了宋代多样而具体的宗教信仰习俗:不光有对传统的门神、灶神、自然神、行业神、祖先神等的崇拜,还崇拜外来之佛教、拜火教(也称祆教)神。至于那些祈富佑福之神,更是备受人们崇信。兼容并蓄是宋代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2.
滕磊 《家教指南》2006,(5):89-93
琐罗亚斯德教乃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一度成为萨珊波斯、大夏和粟特城邦的主要宗教,在伊朗及中亚各地广为流行.至少在魏晋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就传入中国,隋唐时期曾与景教、摩尼教并称"三夷教",又称祆教、火祆教或拜火教.本文依据近年入华祆教研究的新进展,通过中西亚祆教寺院的比较,试图找出在华袄教寺院(祆祠)的一些特征,如位置、型制结构,内部设置火坛、悬挂素书、供奉神龛等,以期对中国的祆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课本上有两个错字:第128页“袄教”的“袄”字和第146页地图中“西周回鹘”中的“周”字。“袄教”应是“祆(xi仭n)教”。祆教又名拜火教或波斯教,是波斯人琐罗斯德所创,流行于古代波斯。其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恶神相互斗争,坚信最终光明总要战胜黑暗。他们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也拜日月星辰及天。祆教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到唐时得到广泛流传。唐代的长安、武威、敦煌等地都设有祆祠,长安城内有胡祆祠、祆祠、西祆祠、南祆祠。“西周回鹘”应为“西州回鹘”。回纥,是铁勒族的一支,最早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  相似文献   

4.
《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前者为玄奘所写,后者与玄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二者都未记载高昌国的祆教信仰情况,因而有学者认为高昌国的"天神"信仰并非是指祆教信仰,但重新考察高昌国宗教信仰的民族差别以及对高昌祆教徒聚落的地理位置,可以断定玄奘未记高昌的祆教信仰正是一个历史的巧合,高昌"俗事天神"仍应是指高昌国存在小群体的祆教信仰。  相似文献   

5.
火神信仰是我国民间传统信仰的一种。它与祆教的关系学术界历来争议不断。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以商丘火神台为代表的豫东地区的火神信仰,与中古时期祆教在当地的文化遗存有关。豫东地区的火神信仰很有可能包含祆教信仰的某些元素,而这种可能一定程度上是二者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四十个姑娘     
田晗 《神州学人》2000,(4):25-26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称雄一时和驰骋在北方草原的古代民族,诸如匈奴、乌桓、鲜卑、柔然、乌孙等游牧民族,他们有的同化于其他民族,有的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而柯尔克孜族在历史长河中,虽然也不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份,但其基本核心未变,在肤色(黄色)、体质类型(蒙古人种)、经济结构(以畜牧业经济为主)、语言系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保留萨满教遗迹)等诸多方面,仍保留其许多古老的特点。 “柯尔克孜”为柯尔克孜族人的自称…  相似文献   

7.
生活习俗不仅是物质民俗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其中积淀着浓厚的宗教内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笔者通过对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藏族服饰、饮食、住房等生活习俗的田野调查,去探讨藏传佛教对该地区藏族人的生活习俗的影响,这无疑对藏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宗教伦理思想在维吾尔族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维吾尔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萨满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佛教等曾先后传入新疆并对维吾尔族先民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有过影响和渗透,因此,维吾尔族在全部的皈依伊斯兰教前,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宗教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维吾尔族原始倩仰的词条的分析,简要论述《突厥语大词典》中所反映的维吾尔族的撒满教、巫术、跳神、图腾等原始信仰及其在维吾尔族当代生活中的遗痕。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以考察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总体状况呈现出超自然信仰最强、实用信仰次之、社会信仰最弱的特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精神信仰的一些因子中存在显著的差异。(2)精神信仰与生活满意度存在一定的预测关系,精神信仰各个维度对不同领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不同整体生活满意度的学生在神灵崇拜、政治信仰、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金钱崇拜、社会信仰六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与佛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与佛教郑炳林唐敦煌县从化乡是以居住敦煌的粟特人建立起来的,①到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虽然从化乡的建置被取消,但是粟特人势力并未因此而减小,相反势力和影响都有所增强。粟特人信仰祆教,归义军衙内支出帐中,赛祆是一项重要内容,是当时官府一项...  相似文献   

12.
张小贵  刘振 《家教指南》2020,(3):99-106
祆教起源于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主要由粟特人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土,敦煌文书中不乏祆教尤其是祆庙的记载。从建筑形制上来讲,敦煌祆庙呈现出古波斯宗教建筑的特征,中央为四柱方形内殿,四周绕以柱廊;庙中既祭拜神像,又有圣火崇拜的痕迹,考虑到中亚祆教与波斯本教的关系,敦煌祆庙应同时继承了中亚和波斯两地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沈睿文著《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于2019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别对吉美博物馆所藏石重床、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北周史君石堂、安伽墓、青州傅家画像石、Miho美术馆石棺床、安菩墓、太原金胜村唐墓等极具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综合研究,新甄辨出太原金胜村唐墓以及固原南塬等墓葬中的粟特、祆教元素,阐释了中古中国粟特裔祆教徒丧葬的多样性、多元化及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的调查,土族的语言、服饰、饮食、节日、礼节等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原因是其旅游业的影响,他们由过去的农耕生活逐渐向旅游产业为主体的生产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15.
龟兹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波斯的织锦、银盘、金银币等工艺品,以及波斯的信仰和习俗,都曾在这里汇集。龟兹石窟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构图、装饰纹样、器皿造型、乐器形制及祆教题材,包含着典型的波斯艺术元素。追溯波斯艺术元素传入龟兹的历史、路线、方式及中介,可以还原波斯与龟兹文化交流的历史,明确图像移植背后的历史成因,探寻波斯艺术对佛教文化的构建作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繁盛和传承,都必然大量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是面对多元文化时应有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姜琨 《华章》2011,(11)
妈祖信仰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妈祖作为航海保护神的影响已经大为减弱.但是在传承过程中,受不同时期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这种条件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妈祖信仰也根据信众各自的不同心理需要扩大或转变神职功能,由海神转化为可以求福消灾的万能神,这也是妈祖信仰之所以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妈祖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承德回族于明末清初从冀、鲁、豫、陕迁入塞北热河-带他们利用清廷开发避暑山庄的契机在承德、平泉等城镇经商扎根落户。并按伊斯兰教教规及习俗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清真寺。其习俗包括了伊斯兰教初创时的宗教改革措施、衣食等经济生活习俗和婚嫁娶等社会习俗.同时在与汉、满、蒙各民族交往中溶进了兄弟民族的文化。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员。  相似文献   

18.
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都属于我国南巫系统的支派,只是由于不同地域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两地呈现其文化形态的差异性,其中不仅有共同的信仰人物、教法,并且也有相互的交流,其中内蕴值得探讨。根据两地田野调查资料,对福建闾山教中的张五郎现象和湘、川之梅山教与张五郎信仰及衍变现象进行比较,并就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新疆的柯尔克孜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具有其突出的特点.游牧生活对柯尔克孜族影响深远.通过分析新疆柯尔克孜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不仅可以为柯尔克孜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提供依据,且能推而广之,为其他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阿维斯陀经中的风神伐由不仅是自然之风,更象征万物生命的气息.伐由传到中亚地区后,借鉴了当地的湿婆形象,变成了贵霜祆教风神乌悉.萨珊人征服巴克特里亚地区后,对乌悉形象进行了一系列改变,使他更接近了伐由的"琐罗亚斯德教"特征.三头乌悉的形象在粟特继续存在,称为乌悉帕卡,比伊朗本土的伐由地位更重要了.传到中土的乌悉帕卡以三尊神之一的形象出现,唐宋文献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披着湿婆外衣的祆教风神,生动再现了祆教与印度教、佛教之间的交流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