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辽代,渤海人与契丹统治者有着灭国之仇,所以二者总有一种民族对立情绪,虽然有的渤海人在辽代也得到重用,但从总体来看,渤海人在辽代的社会地位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到了金代,由于金朝统治者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所以渤海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女真统治者的盟友。许多辽东的渤海大姓在金代政权当中担任显赫的官职,他们之中还有的与金皇室联姻,故辽东渤海人与金朝统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金朝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女真民族曾经两次崛起,先后建立了金和后金政权,金朝是中华一体格局下的北方统一政权,而后金政权虽然兴起于东北,却发展成为统治全国的统一政权。纵观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有女真民族这样的历史际遇。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将正史记载与民间文献、口述史相结合,重构并解读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寨卜昌村王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以及围绕这一家族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首先由松散的"地缘"组织衍生至严格的"血缘"组织,继而由整合地方社会资源到进入国家权威体系的过程.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明清怀庆乃至华北移民社会"人口重建"与"认同重构"的特质性、华北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倚靠与制约的关系,乃至可能存在于更大范围内的国家与地方之间或合作或冲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170多年的中美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也记录了华裔移民在异国他乡的艰难奋斗历史。作为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中的少数族裔文学之一,华裔文学走过了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目前地占据一席之地的发展转变。纵观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即唐人街,一直是华裔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书写要素。文章梳理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及唐人街的形成历史,细读具有代表性的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唐人街书写现象,以此解读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唐人街及其文化情结。唐人街是华裔移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展现的是一种区别于美国主流社会的不同生活方式。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各种外在表征,是浓缩在异域地理空间里的中国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5.
美国移民在长期融合过程中,美国国内的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老移民与新移民之间多次发生摩擦,反移民活动和排外运动此起彼伏。19世纪中后期,美国历史上相继出现了"排华"和"排日"运动。纵观美国的"排华"与"排日"运动,两者既有相似的背景和原因,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分析比较两者的共性及特性,能够深刻理解当时美国的移民政策本质。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属边疆,多民族聚居之地。自秦汉以降,这一地区的各民族十分活跃,不断显示出巨大的民族活力。诸如高句丽、扶余、靺鞨、勿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直至满洲,或建地方政权,或建半壁江山,或一统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胜记的记录。就是建立过统一王朝的元、清及进入中原建政权的鲜卑、契丹、女真等,都起步于东北,在这里首先建立地方政权,再走向全国。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中原王朝与东北地方政权的关系,如何解读。首先,应确认地方政权是中原中央王朝管辖的一部份,东北地方政权隶属于中央王朝。这是无疑议的。也许,这一基本观念还不牢固,一些著作往往淡忘这一关系,在阐述东北某一地方政权时,往往把中原王朝搁一边去了,只顾及叙述地方政权的兴亡过程,几乎完全不顾及中央王朝的存在,也就忽略了两者的关系。比如,中央王朝对东北的边疆政策,有何具体措施?东北地方政权对中央王朝持何种态度?是否如期朝贡?  相似文献   

7.
开发性移民     
所谓开发性移民,是相对于以往的补偿性移民而言的。既立足于补偿,更着眼于发展,把补偿与发展有机结合,不仅使移民直接分享开发项目的成果,更使地区经济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大家知道,开发性移民的具体内容是:“由有关人民政府组织领导移民安置工作,统筹使用移民经费,合理开发资源,以农业为基础,农工商结合,通过多渠道、多产业、多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发展史中,哲学家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知,从简单认知到复杂认知的过程。从本体论角度看,人性是最初纯自然的状态,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本性逐渐被忽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政治性、伦理性。当人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自由不断受到限制,人性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引起人的思考。打破自然状态,建立社会状态下的人性依赖于道德哲学将自由和人性并存。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由受制于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自由和道德是辩证统一的。理清自由与人性的关系对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本地居民、流动知识青年群体、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白领、农业转移人口等群体分布在城市空间。从居住空间、社会交往、消费方式和阶层认同感四个维度分析了城市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从本地居民群体内部、移民群体内部以及本地居民群体与移民群体之间的分化与冲突,解析了城市社会结构的裂痕,最后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弥合城市社会结构裂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英国华文媒体的发展与华人移民英国的历史变迁、主流社会及华社经济状况、全球媒体业发展新趋向密切相关。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不断增多,以及金融危机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持续,英国的华文媒体无论在数量构成、内容设置、生存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1.
追寻文化身份是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特殊文本,在华裔作家们的笔下不断地被解构和重建。华人移民在适应居住国文化的同时,难以抹去固有的民族集体记忆,在重新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华人移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和世界观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文本细读,分析在不同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以阐释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文人,十分重视治生,他们的治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南宋的义利思想和元代理学家许衡的治生思想,将治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治生对治学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不违背义理,治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明清时期重视治生思潮的兴起,对于世风和士风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大提升了农工商的地位,社会上兴起治生之热潮,晚清时,更是文人兴办实业、经商的黄金时期,不过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如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等。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     
正家庭是人类步入文明时期以来最自然的、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与社会组织,是个人品格的最初的养成所。家庭秩序、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伦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家庭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特别的价值。家族制度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与核心价值之一,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伦理秩序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齐家是传统士大夫立身行己的最初的训练场所,是士大夫由修身而治平的中间阶梯,在儒家的治理学说中具有特别的位置。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以及西方的近代国家主义、个  相似文献   

14.
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一定范围内的旁系血亲。人类最初是从不限制近亲之间的男女发生生育行为,逐步走向禁止有近亲关系的男女发生生育行为。而调整该社会行为的规范大多又是以对结婚行为的规范去完成。因为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缓慢提高、生产、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类认识  相似文献   

15.
生命伦理指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其在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所应当遵循践行的原则和观念。先秦时期,儒家哲学有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生命态度的多重性。先秦儒家既"尊生""贵生",强调人生命的重要;也承认生命必然会终结;然而,又不主张轻易放弃生命。二是道德生命的至上性。先秦儒家重视道德生命,将其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又以"仁""礼""义"等为原则,用道德生命对自然生命进行引导、教化、约束和限制,充分体现了道德生命的至高无上。三是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先秦儒家以功业、道德、留名来等精神生命的永恒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四是生命价值的提升性。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由"内圣"到"外王"的实现过程,也是由己及人、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的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16.
2002年由海伦·克拉克总理就1881年华人移民法案及其他带有歧视性的法规,向新西兰华人社会做出了正式的政府道歉;这一事件使公众舆论集中到对早期新西兰社会的一大特征,即持久而强烈的“恐华症”的关注之上。与之相反但程度同样强烈的“亲华症”,虽也是殖民社会各组成部分的显著特征,却较少有人提及,具体来说就是指时尚风潮对奇异情趣的“中式”装饰艺术的追求,通常被称为中国风。这些“中式”物品沉默不言但却又雄辩滔滔的外观,能帮助我们理解早期华裔新西兰人所面对的法律制度上的歧视吗?难道“恐华症”与“亲华症”仅仅是早期新西兰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一、黑龙江方言岛与站话1.黑龙江方言岛历史上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导致移民数目庞大。以东北地区来说,清代以后移居至此的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庞大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该文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华裔女性移民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认为既有研究将之定义为传统中国母亲,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是忽略了“持家”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中的影响。该文以《喜福会》中的母亲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融合角度辨析母亲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实践中何以被定义成社会的“理性”因素,指出她们利用沉默持家参与到族裔文化身份重构进程之中,成功地将“偏执专制”的母亲负面形象转化成正面的“族裔母亲”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非但不是消极保守派,反而是重构华裔族裔文化身份的积极力量,有助于延续和发展华人族裔文化、重构族裔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关于目标置换的研究,最初是[美]W·RichardScott在《组织理论》的“组织病理学”中简介了手段代替目标的理论。Scott指出“目标替换并只限于组织范围内,而是广泛分布在现代社会中。它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文化系统的精细化是等同的。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原来被当成手段的行为本身就变成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张玉霞 《职业圈》2011,(18):157-158
关于目标置换的研究,最初是[美]W·RichardScott在《组织理论》的“组织病理学”中简介了手段代替目标的理论。Scott指出“目标替换并只限于组织范围内,而是广泛分布在现代社会中。它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文化系统的精细化是等同的。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原来被当成手段的行为本身就变成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