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随班就读学生普遍存在着课堂问题行为,这些行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经实践,随班就读教师可着力从开展全面的学情分析、创建融合的教学环境、选取适用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学业评价四个方面入手调整教学策略,改善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提升其课堂学习效果,在实现随班就读学生完满生涯发展目标的同时,推动我国随班就读工作高质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班就读是全球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具体实践,随班就读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支持”才能满足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中的特殊教育需要?基于信效度较好的随班就读教师课堂支持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班就读教师在社会性支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在技术性支持上的得分;在社会性支持中,教师在融合教育氛围上得分显著高于在学校领导支持上的得分,而在学校领导支持上的得分又显著高于在同事支持上的得分;在技术性支持中,教师在物理环境调整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在教辅教具配置上的得分;而在教辅教具配置上的得分又显著高于在专业人员指导上的得分。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加强随班就读教师所需支持研究,规范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室建设,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需要理解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目的,明确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目标,建构科学的支持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此外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经费的支持保障体系须是正义的。随着政府加大对随班就读的教育投入以及普通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会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智力障碍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路。文章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出发,结合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在随班就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阐述了其对随班就读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意义,并分析了对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而对智障儿童融入社会、奠基幸福人生提供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随班就读学生与正常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简称CBCL)对上海郊区282名一年级到初二年级的随班就读学生以及282名正常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班就读学生社会能力表现远远低于正常学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社会能力三个因子得分与正常学生组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随班就读男生与正常男生不管是6~11岁组还是12~16岁组,所出现的主要行为问题具有一致性,但女生组没有表现出这种一致性;正常学生组的行为问题发生率远远低于随班就读学生组.  相似文献   

6.
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亲子良性互动提供了特殊儿童生理发育、认知发展、人格完善的生态化环境和强大动力,家庭的支持及其与学校的合作和互动就成为随班就读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和基础条件。在随班就读中,通过立法保障、家长学校、家校合作和家庭赋权等途径可以使家庭参与教育决策、提供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环境、训练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参与随班就读学习与教育训练,从而对随班就读的顺利展开和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班就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随班就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随班就读应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随班就读的基本理论问题 ,提出建立随班就读教育学 ;关于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问题 ;关于随班就读与素质教育问题 ;关于随班就读的督导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8.
9.
随班就读是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形式,是我国基础教育包括特殊教育探索融合教育的一种创新。2003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全国100个县开展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实验,将这一探索创新推向了新的阶段。本刊始终关注着此项工作的进展。北京市随班就读工作始于1988年,是全国最早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地区之一。同时,北京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持之以恒、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也是全国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北京市现有随班就读中小学947所,随班就读学生总数4957人,随班就读学生占全市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的65%。15年来,他们在随班就读工作上展现了不断创新的精神、真抓务实的作风。他们对随班就读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师资培养,特别是支持保障体系的建构所做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不断提供着新鲜经验。本期“视点”,我们选编了北京市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构建、资源教室的建设以及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文章推荐给读者,供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以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形式,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学校是实践层面支持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扮演着政策实施与制定者、鉴定者、建设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但是,许多学校在环境建设、师资力量培训、教育管理等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完善硬件设备、提高师资水平、加强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合作力度,对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充分发挥其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推动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政府支持、社区支持、家庭支持、学校支持以及随班就读学生自我支持等5大支持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使用自编的问卷对某县教师、普通学生及其家长、随班就读学生及其家长等5种人群进行测试。结果:家庭与学校支持系统比较完善,政府经费支持力度较好,社区支持力度不够,随班就读学生自我预期不佳。结论:政府支持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学校支持系统中的资源教室和资源教师提升的空间较大,社区支持需加强。  相似文献   

12.
文章梳理了积极行为支持之行为干预模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详细阐述了积极行为支持概念的意涵,重点分析了其价值观和哲学基础以及积极行为支持的理论和实践特点,最后分析了积极行为支持的应用趋势。积极行为支持模式对我国的融合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特殊教育需要幼儿的入园人数已显著增长, 学前随班就读的一体化教育体制已成必须。虹口区十二所幼儿园就普通幼 儿园随班就读的管理、师资建设、评估与安置、教育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随班就 读的教学实践研究,对幼儿园中如何进行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了探索,并讨 论了学前随班就读成功的原因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全纳教育已经成为了未来全球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在我国的随班就读作为全纳教育的过渡阶段,提高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初步实现了教育公平。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中,随班就读教师是残疾学生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文章就我国的随班就读教师的现状研究、素质研究、培养方式和认证资格等方面进行述评,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陆随班就读态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具体内容及改变随班就读态度的策略等几方面对目前的随班就读态度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空白区域,希望能对未来的随班就读态度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向行为支持法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法,对一名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两种带有刻板和自伤性质的问题行为进行了干预,旨在验证该方法对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有效性,并对干预的过程进行实践探讨。治疗小组基于前期行为分析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运用了前提控制、消退、区分强化等行为矫正策略,进行为期约三个月的干预。总的研究过程包括行为功能分析和干预实施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通过问卷和观察等形式收集数据,最终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认为: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应注重外部因素也就是从环境因素中寻找其原因;采用正向行为支持法的策略来分析和处理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是有效的;在孤独症儿童干预中应关注其身心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随班就读体育教育相关法律规定、意义及目的、体育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综述与分析,建议完善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加强目前随班就读体育教育在职师资的培训,加强资源的支持,建立协作式的研讨组织机构,以保证随班就读学生能够真正跟班上体育课,推动随班就读体育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问题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有很多,本文介绍的正向行为支持(PBS)和功能性行为评价(FBA)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干预具有重要作用。PBS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从系统观的角度,强调对学生直接观察来建立实践策略。PBS的目标是通过FBA收集资料,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以此来增加社会接受的正向行为,减少和消除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随班就读在接收残疾儿童入学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随班就读的质量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结合国际融合教育的理念,文章从评估入手,探讨了评估在促进随班就读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分别介绍了课程本位评估、真实性评估、动态性评估以及生态评估在随班就读中的运用,以期能为随班就读的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研究者来源和研究内容两个维度对近二十年我国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者地域分布不均,东、中、西部差异较大;研究者单位分布不均,单位间合作少、学段分布不平衡;研究内容分布不均,教学和心理健康研究多、行为和支持研究少;研究内容呈现出阶段性,由关注安置模式转向关注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