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许许多多方面都涉及到优选.比如做馒头,碱放少了馒头会酸,碱放多了馒头会变黄、变绿且带碱味,那么碱究竟放多少才合适呢?再比如,为了加强钢的强度,要在钢中加入碳,加入太多或太少都会出现不理想的结果,那究竟应该加入多少碳,钢才能达到最高强度呢?要解决这样的优选问题并非易事,因为,  相似文献   

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个馒头,让学生掰开.并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不难发现,有许多小孔,进而教师提问:生活中同学们经常吃馒头,但同学们是否知道馒头中蕴涵了许多的科学知识,比如,你知道馒头为什么暄而多孔呢?这种小孔是怎么来的吗?别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这方面的知识--探究2的实验室制法.  相似文献   

3.
拍脑袋     
《小学生时空》2012,(10):38+12
1.盆里有6个馒头,6名小朋友每人分到1个,最后盆里还剩1个馒头,为什么?2.冬天,有个宝宝怕冷,到了屋里也要戴着帽子。只有见到一个人,他才会乖乖地把帽子脱下来。请问那人是谁?3.用铁锤锤鸡蛋,为什么锤不破?4.一只候鸟从南方飞到北方只要一小时,但是从北方飞到南方则需两个半小时,这是为什么呢?5.一个人的前面放了一本又厚又宽的大书。他想跨过去,可怎么也跨不过去。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相似文献   

4.
在教分数这一单元时,有些教师对文字题中有关增加(减少)几分之几的题目有争议。比如:求比350增加1/5的数是多少?或已知一个数是350,求比它多1/5的数是多少?究竟怎样列式计算才对呢?我觉得要正确理解和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才不至搞错。首先,要弄清楚这个几分之几是表示一个数还是表示一个分率。从上面两题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5.
1.巧设悬念诱兴趣。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如果没有空气,人类能生存吗?为什么?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了怎么办?做馒头时,为什么要用纯碱?放多了,馒头会发黄,放少了馒头会发酸  相似文献   

6.
不变的体重     
人吃食物前后,体重是否有变化呢?比如,现在吃了100克食物,体重增加了多少?你也许会说是100克,但这是错误的. 380年前,有个意大利学者,为了了解吃的食物的重量和体重的关系,他用自己的身体做了试验.他制作了一个特大的秤,自己在上面连续住了几天,吃喝、大小便都在上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喜欢“差不多就行”。这种意识显然在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许多父母经常把“差不多”三个字挂在嘴边.孩子很自然也会逐渐学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什么意思呢?究竟差多少?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考虑。学校教育中.老师经常告诉孩子.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小数点,小  相似文献   

8.
1 由停电而产生的问题 一天晚上停电了,只好点起蜡烛,为了能使照亮的范地大些,就将蜡烛放在一个塑料瓶上,没想到瓶子既薄又轻,很容易歪倒,于是 往瓶里放了些砂子,以使它稳定些,(见图1)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究竟应该放多 少砂子瓶子才能最稳定呢?是不是越多越好? 大家知道,在底面一定的担况下,物体的重心越低,它就越稳定。于是问题变成:要使全系统的重心最低,所装砂子的 最佳量是多少?2 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个馒头,让学生掰开,并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不难发现,有许多小孔,进而教师提问:生活中同学们经常吃馒头,但同学们是否知道馒头中蕴含了许多的科学知识,比如,你知道馒头为什么暄而多孔呢?这种小孔是怎么来的吗?别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认识麦克是因为学网球.当长相和穿着都很中国化的西班牙籍华人麦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是个老外.但时间长了,我们还是感到了他的不同,比如,他从来都是那么温文尔雅,在教我们网球时喜欢大谈网球文化.他说他的儿子汤姆5岁开始打网球,现在已经开始参加欧洲的网球赛事了.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体育在国外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  相似文献   

11.
轻松一刻     
馒头某学生在学生食堂买了两个馒头,又黄又硬,便发了句牢骚:“这馒头还不如昨天的好呢?”刚转身要走,就听卖饭师傅回答:“这就是昨天的馒头.”  相似文献   

12.
新人类语录     
杨子曰:我的偶像,并不是确切的一个人。有良好品格的人,才是我的偶像。比如:兢兢业业的人。别看轻了兢兢业业,有多少人能一生都做到呢?有多少人偷工减料呢?  相似文献   

13.
斤水八角钱     
食碱象食盐一样,是厨房必备之物,日常生活中常用到它。面粉发酵后,加入适量食碱,能使馒头既不酸又松软。苏打粉不含结晶水,每斤售价八角钱,但不易买到。有些商贩将苏打粉加水制成苏打块再出售,每斤仍卖八角钱,还煞有介事地说:“碱粉熬成碱块,有消耗,这是蚀本生意。”真如商贩所说,碱粉制成碱块要蚀本吗?我们通过计算来回答,现求1斤苏打粉能制得多少斤碱块?  相似文献   

14.
“拔芽”作文大赛只是众多作文比赛中的一个,面对眼下林林总总的作文比赛,同学们多少会有些不知所措,而这样的比赛对于学生们来说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沈阳市回民中学语文组的侯婕老师一同探讨了一番。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习理论所研究的,是人们学习语言的规律。大家发现,人们学习语言所遇到的问题和语言学所研究的问题是两码事。比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究竟是单句还是复句,语言学家们至今还争论不休,可是说这样的句子,没有人会感到困难。让学生在这些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地方花费很多气力又有什么意思呢?人们常说的“教学”这个词固然反映了“教”与“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它多少还反映着一些旧的观念,就是把“教”放在首位。针对这  相似文献   

16.
正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同样情况下,温度不同效果是否相同?唾液也能消化蛋白质吗?唾液量的多少能否影响淀粉的消化?如果直接将等量的干淀粉加入水中代替用淀粉作成的馒头效果如何?若同效,将淀粉制成馒头有何意义?如改变方案一中的实验顺序:先加碘,再加唾液结果如何?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摆放着一个红色的浴缸,里面还放着枕头!这个浴缸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相似文献   

18.
正一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现在的中小学在介绍校情时,多数都停留在表面的介绍上,比如,这个图书馆有多少藏书,这个运动场能容纳多少人,这棵大榕树的树龄有多大……却少有深度的介绍:比如,这个图书馆在何时由谁创建,体现什么治学理念;这个运动场最初是靠师生双手建成的,从这里曾经跑出了多少名省市乃至世界冠军;这棵大榕树是第一任校长于何时带领师生在荒地上种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至少  相似文献   

19.
脑筋急转弯     
1.盆里有六个馒头,六个小朋友每人分到了一个,但盆里还留着一个,为什么?2.老王每天要刮几十次脸,可他脸上却仍有胡子,这是什么原因呢?3.鸡蛋壳有什么用处?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的食堂里出了个“馒头神”。“馒头神”.何方神圣?乃是凡人一个。他大名叫张立勇,是清华大学食堂里一位为学生切菜卖饭的农民工。此人在最近的托福英语考试中考了630分。630分是个什么概念呢?满分是670分.清华的高材生考600分也不易。一日三餐为学生卖馒头的一个农民工.居然能考出这样好的成绩,真是难能可贵。于是,他被清华学子誉为“馒头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