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优美、壮美的美学含义 优美、壮美均是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大致与之相当。优美是最常见的美,是一种静态的、柔性的、内柔外秀之美;壮美则是一种动态的、刚性的、内刚外烈之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通过论述古代审美关系与和谐美向现代审美关系与崇高美的转换过程,揭示了“和谐”与“崇高”这对不同审美范畴各自的历史内涵及其联系,进而指出中国近百年来美学发展的进程,“仍然是一段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复杂交织的历史”;而中国现代美学要摆脱这种由于交织而经常使自己“处于停滞徘徊的困境”,就“应当在美学范畴体系上更新和发展崇高”,“从而完成和谐与崇高的转换,完成推动中国美学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崇高范畴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西方崇高理论的语境和观点的观照下,来考察中国化中的崇高现象及相关论述就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大”与西方美学范畴里的崇高是相通的、一致的,按照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分类,中国的“大”主要属于数量的崇高或象征型的崇高,即一种静态的、观照的崇高。而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却充满了抗争的、力量的或实践的崇高。另外,中国的阳刚美及其壮美感同西方的崇高美及其崇高感在审美心理上也有重合及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人间词话》作为美学经典文本,集结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精粹。王氏美学思想的价值在于它的创新。在《人间词话》中,他对“境界”概念的重构,对理想与现实的中和,对优美与壮美的引进,对理性王国的张扬,无不闪烁着现代美学的光辉。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以“境界”为中心整合这些创新成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品格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然而在对悲剧与前二者关系的研究中 ,相当多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有着重悲剧崇高 ,轻悲剧优美的倾向。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 ,将悲剧崇高与悲剧优美进行多方比较 ,进而指出应该对悲剧优美的研究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崇高”是美的范畴的基本形态之一,由于中国特有的人文与地理环境,中国古代文学中形成了特有的壮美形态,我们既应注重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也应对前人的理论成果取长补短,加强交流,使之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的“崇高”概念,推动美学的发展.李白的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这一形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我们把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性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分为优美和壮美。那么,优美和壮美有哪些区别呢?首先,二者的审美特征不同。所谓优美,一般是指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而壮美具有与优美完全不同的特征,它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美学著作中,对优美的特征作了具体的界定。他说:"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  相似文献   

10.
党岱  杨丽 《文教资料》2007,(25):87-89
崇高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优美、壮美有相通之处,但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伟岸,并且在审美表达中更深刻,更富于理想性。崇高也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范畴,真正具有崇高美的音乐,正是那些对人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切思考和关注,并且在这种思考和体悟中体现出的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与命运的抗争等的生命之本真。  相似文献   

11.
中和美的哲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说明“中”的本义的基础上,认为中和美即优美与崇高互相过渡的“中间状态”,与优美、崇高并存构成美的三元世界;中和不是绝对的“点”,而是一个相对的“阶段”;把三元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四象”说统一起来看,中和大体上包含了少柔、少刚之美,即处于大柔、大刚之美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2.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经过两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其作为战争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因此,今天的长城,其历史文物的性质虽未改变,但从审美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被视作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象征。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两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优美和壮美。长城的美,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长城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长城,以它的奇伟、…  相似文献   

13.
哈尼族民间文学以优美为主要的美学形态,但同时也有着崇高形态,只不过崇高往往被优美掩盖。这是今天的情形,在古代并不是这样。古代是以崇高为基本形态,至少崇高是与优美并立的形态。神话最能典型地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他是旧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康德、叔本华等资产阶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用来系统地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因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美学的启蒙者,同时他又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在他身上体现了努力使西方近代美学中国化的发展趋势。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体系,包含有“古雅说”、“游戏说”、“天才说”、“解脱说”和“境界说”等一系列论点。其中,在今天最有美学理论价值的是“境界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他  相似文献   

15.
美有多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日常生活中的美和艺术美,主要是从它们存在的领域以及与人的关系来区分的。如果从美的形状以及使人产生的不同美感来看,美可以分为壮美、秀美、悲剧和喜剧。壮美也就是崇高、雄伟、雄壮、伟大、刚性美,一般称崇高。我们以为称壮美比较合适,崇高一般是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和事说的,对自然事物一般都不宜用崇高这个词。例如我们可以说:“鲁迅很崇高”,“董存瑞是崇高的”,而不宜说:“庐山的瀑布很崇高”,“这只狮子是很崇高的”。而壮美可以通用于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研究十分繁荣和丰富,但与西方相比,体系不完备、理论不系统。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系统理论阐述始于王国维,他创立了中国悲剧和崇高两个美学范畴,开启了悲剧和崇高理论研究的先河,为中国美学理论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学作品中,“病美人”、“弱书生”之类的学人物形象和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象的美学理论和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重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著作。它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见解新颖、理论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王国维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吸收了西方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某些观点,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美学见解“境界说”。“境界说”植根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深厚土壤之中。境界或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美学家对境界最基本的理解和规定。这正是王国维“境界说”的出发点。王国维认为,严  相似文献   

19.
崇高美,也可称之为壮美,是讲杜甫诗歌的悲剧性的美学特色。杜甫诗集被称“诗史”。诗史中所反映的现实,不仅是杜甫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且是时代的悲歌;诗史是他痛苦磨炼出来的结晶,是一部极富人民性的痛史,是一种“社会悲剧”的类型,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它体现了悲壮美、崇高美。宋人黄彻曾说过,在杜甫诗中,“忧战伐,呼苍生,悯疮夷者,往往皆是。”近代梁启超对杜诗做了统计,他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诗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二元论倾向 ,以西方近代先验美学为思想基础 ,结合中国古代诗学传统 ,是融合中西两大美学源流的产物 ,在这种融合中同时包含着两者之间的深刻差异。王国维的成功在于寻找到了这两种思潮的内在契合点 ,由此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古代诗学领域 ,从而带来了中国古典诗学思想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