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部分中国乡土作家深感思想启蒙之艰难和民族危机的深重,在关注乡村民众的苦难时,企图探究生命萎缩的文化根源,发掘具有理想色彩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冯至《十四行集》中,出于对生命真诚而深刻的体验,诗人为我们提供了对孤独与死亡进行沉思的文本,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相。在27前十四行诗的字里行间,诗人为我们提供的众多意象,体现他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对人生的悲剧性体验,在这个独特的文本世界里,诗人不仅开阔了生命的视野,将人类的命运置丁整个宁宙的怀抱进行思考,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的个体生命的追问。  相似文献   

3.
沦陷区诗人南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共性,它们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情调,和谐宁静。而“庭院”一词,作为他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这些诗歌内部空间的自足与封闭。而作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特例的《沉忧》则象征着对“庭院内的世界”的突围。它和南星其他诗歌一起,反映着诗人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语境耐人寻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具个性风格的著名诗人。截取冯至20年代的诗歌创作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冯至20年代的诗歌是对于生命与宇宙关系的执着思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现世生命的突破与重建,现世生命与宇宙境界的交融。循此可察冯至这一时期诗歌深沉思想意蕴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由于冯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也就具有浓厚的生命体验;所不同的是,冯至挣脱了存在主义非理性的孤独、绝望等现代“陷阱”,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人生命运的勇敢承担之中,这就使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识显得温情而又安详,在新文学发展时期关于“意义探询”的主题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读解     
力和自由是生命的基本品格,作为生物生命和精神生命相统一的人,其行为和思想的最后根源就在于生命的种种需要和特性,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也只可能是使生命变得更加强大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散文主要有《水云》、《烛虚》、《黑魇》等集子,这些散文具有显著的哲理思辨性,集中体现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精神探索、人生思考以及"美在生命"的美学观点。这些散文不但不同于他在此前的创作,显示出思想和风格的独特性,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生命体验视域里,主体性德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活动。其展开路径首先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其次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再者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和非道德践行为表现形式。生命叙事和生命省思最终以生命践行为落脚点,三者在创造真善美过程中使道德学习主体得以生命超越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追问     
生命是什么?是一场激烈的赛跑,充满竞争与奋斗?是一场梦,美丽而虚幻?来去匆匆,恍如隔世?还是一场以一生为赌注的赌博,无可奈何地面对生活,赌一赌自己的运气?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是一个把生命当作诗,以诗来书写生命的诗人。孤独、家园与死亡是他诗中生命意识之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侧面。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系统的精心营构,闻一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复杂的生命世界和一幕幕斑驳陆离的生命场景。透过意象之维,可以读解闻一多诗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有着强烈的孤独感,他通过体验的诗学原则置身于自身生命之流中,并与自然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体验是其诗的内核,赋予生命与自然以全新的内在关联,并在伟人不朽的精神中,在现实苦难者身上,在瑰丽的大自然中使诗获得一种超越性,传达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他的诗有一种原野的双重视域即在参照中了解习以为常的东西的非常态,并把原野作为体验的精神之乡。原野意识应成为现代诗学上重要的诗学概念。  相似文献   

12.
40年代是沈从文的重要创作期。这一阶段,他由对外部世界的描述转向对社会人生的内心独照,并形成了自己在人生与艺术创作上的独特观点。主要以“生命”为切入点,来谈谈沈从文40年代在人生探索与艺术创作两方面是怎样对“生命”这一命题进行阐述的。  相似文献   

13.
我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是一部书,生命在这里畅想,似清澈的山泉奔流而下,欢唱着漫过沟谷,漫过草儿,漫过花儿……注入江河,汇入大海,奏出生命的交响。酸甜苦辣,是生命的富有;赤橙黄绿,是生活的斑斓。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已过数年,可广大信息技术老师教育理念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本文试图从实践的层面、从生命教育的视角阐释,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课堂应然的面貌.简言之,本文从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角度,来阐释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表征.  相似文献   

15.
张晓风以其独特的诗性解释散文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她奉献给现代散文的最大功绩。对自然与生命的宗教般感恩、对故乡与人文家园的不舍情结、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成为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渐次展开、互为渗透整合的三个层面。她的诗性思维和鲜活独到的艺术表现给散文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视界。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追问     
铁飞燕 《云南教育》2011,(21):23-23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生命就伴随着每个人的生存,生活就每时每刻和我们的生命在一起。然而,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对待生命的首要原则就是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诗歌,以突破闭锁态势的开放性发展机制,对中国诗歌的传统进行自觉地断裂性选择,使诗歌在认同和对接中发展新诗的表现艺术;试图梳理这一时期对西方诗歌的借鉴与归化,重新认识现代诗歌的建构方式,树立诗歌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18.
教育生命体验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机械论、目的论制约下的教育.其本质等同于知识。其后果必然是导致人的存在感的丧失及教育与人的生命相疏远。教育应关注个体的生命.关注个体生命的感受.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树立生命论的教育本质观.即教育是人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庄子以普通人的心态感受和体验现实人生,非以哲学家或拯救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俯瞰现实世界。庄子的生命思想没有仅仅停留在杨朱般的对个体生命的保全和享乐上,而是放置于宇宙的背景下进一层地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超越。庄子在个体体验的基础上所感受到的生命痛苦的程度决定了他思想的深度。庄子的生命意识是对儒家生命观的一种救治和补充。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冯至各个时期诗作的解读、分析,揭示了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以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沉思入诗。冯至诗歌中的体验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