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主张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授,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把道德知识在社会中加以灵活运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让德育回归生活,其次要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并把学科的社会性质与德育相融合.这样的德育方法仍对我们今日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文道一致,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有效地将德育思想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语文知识,一边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3.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4.
教育必须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新课标下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是要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从而获取知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5.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一门综合学科,指通过教育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指引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要按照一定的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接受思想道德的熏陶。首先,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教育。传授给学生道德常识,让他们懂得人生在世,道德才是人立身之本。尤其要让同学们在具体事情或活动中耳濡目染到德育知识,这样的德育形式将使学生自发接受道德知识,而且以此知识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  相似文献   

7.
"生活即是学,学即是生活",这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生活德育的理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德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9.
<正>德育是新课程理念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小学德育只针对社会生活常识、日常行为规范及社会公德等多方面教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在当下小学教育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科知识,更要将德育渗透至其中,使其成为人格素质和知识素质兼备的人才。具体如下。一、小学德育开展的意义德育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特指在学校中的德育,施教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系统性地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并让其在日常生  相似文献   

10.
将德育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并让其成为能够改变、改善儿童生活的"因子",是学校德育研究与品德课程研究共同关注的话题。要改变学校德育碎片化的现状,需要以"生活德育"为核心理念,并建构以"学生"为主体,"品德课堂"和"主题活动"为两翼,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有效结合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思想品德课堂存在知识目标与情意目标割裂,有知识无文化的不良倾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使命,在课堂中植入生活元素,让课堂德育不能"虚假";创设精巧载体,让课堂德育不"空洞";激活主体内驱,让课堂德育不"急迫",努力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2006,(3):2-2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而且必须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德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单,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正式的学校教育使得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在教学中分开,然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时代呼唤德育,学校德育该如何应对?本文进行"无痕"德育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课堂设计在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关注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德育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的无痕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李凌凌 《生活教育》2015,(2):111-112
要根据学校德育的现状,采取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暗示性德育、学科性德育的原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无痕对接,可以让学生在文化的教化和知识的价值之间相互交融,在精神和情感交融中互相体会。  相似文献   

15.
梁晓 《广东教育》2007,(12):42-43
德育既要让学生掌握做人的基本准则,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理念和处理社会生活事件的方法;要让他们向往光明,学会做人,掌握知识,提高生活的技能,把握解决矛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生活德育是新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让理想化、政治化、封闭化的德育重新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注重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德育主体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自主、自觉、自动地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生活德育理念有助于提升德育效能,拓展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建构的核心观念是:首先,实现从德育的理论与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回归;其次,德育必须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整个社会回归,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最后,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弊病,向着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的德育观回归。  相似文献   

17.
蒋月桂 《文教资料》2007,(2):134-135
道德教育与社会远离、与实践远离已成不争的事实,要从根本上消除幼儿道德教育的弊端,必须让德育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挖掘根植于幼儿生活的德育内容,探索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德育方法,使幼儿德育从“书本”走向“生活”;必须让幼儿走向生活,体验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温暖的家庭生活,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幼儿德育从“说教”走向“体验”。  相似文献   

18.
《宁夏教育》2010,(3):79-79
其一,以公民教育为载体的德育紧密关注现实生活。与传统德育的滞后性相比,公民教育活动更加关注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德育。普通的农村中学虽然没有先进的德育手段,也没有辉煌的学校历史,但学生有自己生活的社区,在社区中存在着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各种公共问题。公民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把德育从书本拉回学生的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其实是真实可感的。  相似文献   

19.
邢玉芹 《新疆教育》2013,(9):153-154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相似文献   

20.
德育生活化是指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学会过道德生活。德育的生活化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弊端,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