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伦 《考试周刊》2008,(48):36-37
中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向纵深方面,改革中所探索的国内外大量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建设,无疑对中学语文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那么,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语教学就是要以优美的语言和精美的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用理想的典型形象和真诚的教育情境感化人、陶冶人,用科学、智慧和哲理启迪人、塑造人,使人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达到崇高境界。语教学归根结底是人素质教育。人素质对人的思维模式、道德情操有很大影响。一个人人素质越高,知识在他手中发挥作用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所以,人素质教育是真正的立国之本,强邦之本。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优美的语言和精美的文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用理想的典型形象和真诚的教育情境感化人、陶冶人,用科学、智慧和哲理启迪人、塑造人,使人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达到崇高境界。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对人的思维模式、道德情操有很大影响。一个人人文素质越高,知识在他手中发挥作用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是真正的立国之本,强邦之本。  相似文献   

5.
官卫星 《现代语文》2005,(12):67-68
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应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要真正体现其价值,就必须弘扬人文.我们知道,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殷汉光 《考试周刊》2008,(48):33-33
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表明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领域不断渗透。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生、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  相似文献   

7.
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语文去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理解产生了误解。当前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挖掘文本的人文价  相似文献   

8.
叶雪梅 《师道》2002,(6):40-41
在一所学校里,学生把一个老师扔进了游泳池,大批学生围在游泳池边上。老师想上岸,学生用脚把他踢回去。老师在水里来回挣扎。慢慢地,他沉入水底。没有人救他,也没有人叹息。学生们高高兴兴、神采飞扬地观赏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如何死去。这一天成了“革命”的盛大节日。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人文性教育。下面,笔者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谈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王志平 《中学文科》2009,(16):29-30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人文性教育。下面,笔者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谈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语文学习,不仅事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负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本文试就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略谈管见。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各科的基础,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否会影响学生学习其它功课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把语文学得更好呢?语文老师常常讨论这个问题,我也常思考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也收获了几点,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收获成功。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建设,乃立国之本1。9世纪的英国,当科学和工业文明瓦解了宗教信仰之时维多利亚,王朝即致力于建构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文学传统,并把英国文学列入文官考试的项目,使英国很快步入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20世纪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紧急关头,罗斯福总统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表演说强调要把美国文化中,那些经过烈火考验的菁华传给青年一代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的生命。得以延续的问题,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崛起,异质文化的撞击和沟通遍及全球商品大潮对人文情趣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建设这篇大文章乃是一…  相似文献   

14.
傅卓琴 《成才之路》2009,(33):40-40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使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真正成为精神高尚的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吴丽萍  颜丙芹 《现代语文》2004,(7):25-25,23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进一步明确了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理念下,语文教学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把认知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提升结合起来,教学的视野从语言文字“小语文”的范畴扩展到“大语文”更加广阔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16.
雷金玉 《中学文科》2007,(12):81-8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不仅是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丰富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陈茜 《现代语文》2005,(12):65-66
语文是一座巍峨而冷峻的文明大厦,更是一座生命的后花园!在语文每一条迷人的雨线下面,都有生命的丰润妩媚以及道不尽的快乐和充满诗意的忧伤.语文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不仅应该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应借助它的文学性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人文教育虽然不等于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应当在人文教育中占有一个相当特殊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因为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无论怎样界定语文,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诗意、最富有情感色彩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如今的经济社会,多数人的价值取向是金钱至上,导致社会人文精神缺失。我们应该利用人文精神要素丰富的语文课文,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19.
提到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半个多世纪来,语文界及关心语文教育的各界有识之士,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效率等问题各陈己见,共识与分歧并存。但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人们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的认识日趋一致。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程具有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人性与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文化过程。民族精神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民族精神教育是其全部文化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特别是我们目前面临着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面临着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冲击,面临在极复杂和极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抉择,民族精神教育就愈发显得必要和急迫。由于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功能,使得我们能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也由于民族精神教育本身的重大意义,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肯定和提升了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于以往教学大纲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对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其工具性以外,更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众所周知,人文素养无法通过灌输来培育,只有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实现。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充分开发并活用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