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今日谈”和湖北电台“广播漫谈”新闻短论征文评奖揭晓,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来了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征文揭晓不算大事,似乎很难有耍笔杆的余地。因此,照例我们写了一条消息稿,作为“标准件”分发给大家。现在很实行这种分发“标准件”的做法。采访者不需要采访,被采访者也不必费口舌,两下里都省事。记者只须拿了“标准件”揣在兜里,然后去撮“饭局”。回去截长补短,送总编室,就齐活了。界内人都知道,采访而不用谈话,发稿而不用写稿的记者,恐怕是不少的。另一方面,重通讯而轻消息,乃  相似文献   

2.
一本小32开,每期六七万字的小册子──《解放军报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竟使我如醉如痴。“通讯”架起了一座编辑部──读者──作者的友谊之桥。新鲜的观点,感人的事迹,生动的材料,编辑。记者、通讯员采编写作的酸甜苦辣,一桩桩通过“通讯”之桥,到了广大新闻干部的心中。“懒人不能当记者”时间过去了30多年。抹不掉的回忆,是一句警句式的话:“懒人不能当记者。”说这话的人,是60年代任军报驻广州军区记者的杨子才同志。那时,我并不认识他。我知道这句话,是从“通讯”刊登军报记者会议发言材料上看到的。他讲了很多,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官司激增,有人说形成了“告记者热”。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记者缺乏新闻法知识是重要的一条。这几年我批阅了许多人民日报新闻函授学员的作业,同样颇为学员们缺少新闻法知识担忧。例如有的人物通讯,主题是拿当事人曾经被劳教过的经历与现在的先进事迹对比。动机自然是好的,却无意中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有的消息,肯定性地报道一个工程队并无紧急情况而规定“军事纪律”,不许请假、吃饭半小时、每天工作十二小时等等,使得工程提前一半工期完成任务。作者被快速的工程进度所感染,却不知自己的舆论导向与刚刚生效的《劳动法》相抵触。我一一指出稿件的问题,只能帮助具体的学员,很希望有一本书为新闻工作者讲一讲新闻法知识。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已给我们的记者和即将做记者的人提出一项紧迫的学习任务,即尽快地掌握新闻法知识。  相似文献   

4.
一条好新闻     
东城 《今传媒》2003,(2):62
这是一条很有意义的新闻,题目叫《开会不录像,方便讲真话》。先是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接着有多家媒体转载。说是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与人大代表座谈时向电视台记者建议,现场不要录像,“一录像人家就不敢说真话了”。理由很简单,不录像就使大家免去了不必要的顾虑,就会省去套话讲真话,讲错了也不要紧,自己就能原汁原味地听到真话。记者评论说,不录像也是一条小措施,有点不记账、不装“袋子”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他曾有过当“名记者”的辉煌梦想,也有成为“无冕之王”的优越条件:大专文凭、共产党员、刚一毕业就跨进报社大门.但是,34年过去了,一张办公桌伴着他由青年走入老年,一支朱笔把满头青丝染成斑斑白发.经他手处理的稿件不计其数,但自己的名字很少见诸报端;他没有圆自己的记者梦,却为一个个记者的梦想成真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像一片绿色,为红花的娇妍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就是省直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河南日报》报检科科长韩海申同志.  相似文献   

6.
今年第3期《福建日报通讯》刊登了一条《来函更正》,这是湖南日报总编室写给福建日报总编室的。函中讲:“你室编印的1981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的《新闻界新闻》专栏中,介绍本报评定编辑、记者职称的简讯,有些事实不符,请予以更正。……。”《福建日报通讯》的编者在刊登这则《来函更正》时,加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到,外地有些地方热衷于对跑第一线的记者实行记分制,即发一条消息给五分,发一条通讯给十分,编发通讯员的稿件则减半记分,如此等等。想出这办法的人似乎很有一点“数学家”的头脑。倘使第一线的人多,则需要设一个专职统计人员。然而此种做法是否科学,是否真能刺激记者的积极性,实在可疑。  相似文献   

9.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0.
冬城 《传媒》2003,(4):11-11
《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一条新闻,题目叫《开会不录像,方便讲真话》,此后有多家媒体转载。说是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与人大代表座谈时向电视台记者建议,现场不要录像,“一录像人家就不敢说真话了”。理由很简单,不录像就使大家免去了不必要的顾虑,就会省去套话讲真话,讲错了也不要紧,自己就能原汁原味地听到真话。记者评论说,不录像也是一条小措施,有点不记账、不装“袋子”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写消息,在一些人看来很容易。其实写好消息最难。写好通讯的记者大有人在,而写好消息的记者,屈指可数。写消息难,最难一点就是它短。要在很短的篇幅中,把事情说得很生动、很吸引人,很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多。例如把语言搞得精炼些,就是一种办法。但写好消息最基本的还是选好角度的问题。其中,选好“接近点”是一个重要的技巧。请看这样一条消息的修改。第一遍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修改,是在文字上的修改。第二遍是改写,即在角度上有一些变化。先看第一遍修改,改过以后,自然是好多了。现  相似文献   

12.
有些通讯员时常感叹一些好的素材被记者捞走了,自己得到的是“鸡肋”新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不然,有一位通讯员和一记者往来较多,在一次闲聊中,他在记者的启示下得到一条颇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顺藤摸瓜,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较有分量的通讯,发在一家大报上。他抓新闻的“快”与“准”,使这位记者也大吃一惊。自叹这一有价值的新闻,竟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这位通讯员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比別人多了一个心眼。法能想到,到手的素材是否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并能发现被忽视了的“空隙”。他认为,  相似文献   

13.
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西部电影”、“西部文学”的名称应运而生,并被某些刊物用作刊名。相形之下,“西部通讯”的呼声却很微弱,使人甚觉诧异。前些日子看了新华社记者宋政厚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发出的几篇通讯,引起我的许多联想,便不畏见识之短浅,就“西部通讯”谈点粗浅的看法。其实,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新闻通讯早就以其西部特色而吸引着广大读者。五十年代,就出现了几篇很有份量的“西部通讯”。到了六十年代前期,便出现了“西部通讯”的鼎盛时期。沙漠、绿洲、胡杨、瓜果、良马、地毯、刁羊、“姑娘追”“麦西莱甫”……以其独具的塞外特色而展示新疆的地方,民族风姿,吸引着成千累万的内地青年来  相似文献   

14.
上诲流行甲型肝炎,新疆流行非甲非乙型肝炎,现在已不再是秘密了。但是最早报道有关消息的,不是中国记者而是外国记者。这事引发了我的思索。今年2月5日,合众国际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条电讯:《上海新疆流行肝炎使外国人震惊》。《参考消息》在2月9日刊载这条外电报道后,我国公众才从新闻媒介中正式获知这一值得关注的消息。接着,《人民日报》2月18日在该报记者采写的通讯《李鹏拜年》中透露了一点,但还只提“上海流行传染病”而不明讲甲型肝炎;第二天,才在  相似文献   

15.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6.
刊林漫步     
世界上没有无限制的新闻自由有的人以为,既然讲新闻自由,就不应该有什么限制,讲限制就无所谓自由。持这种看法的人,中国有,外国也有。一次笔者出国访问,一位外国记者问,“中国有没有新闻自由?”笔者回答说:“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有新闻自由。”又问:“有新闻自由,为什么还要用四项原则加以限制?”笔者用这位记者自己国家的情况回答说:“贵国是世界公认的有新闻自由的国家,但也有几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佛教作为国教的地位,皇室的尊严和权利,国家的利益。不能因  相似文献   

17.
刊林漫步     
穆青谈现场观察的重要性现场短新闻要继续提倡,要扩大宣传。这是提高报道质量,改进记者作风的好办法。“评选现场短新闻这样的工作就很有必要。”谈到记者深入现场的重要性时,穆青讲了最近的一个例子。8月21日莫斯科时间16时12分,塔斯社突然发了一条消息:苏联国防部部务会议决定把部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撤回其原驻防地。并且报道,包围俄罗斯议会大厦的坦克已经撤走。在苏联政局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塔斯社这条消息的真假,是否转发这条新闻,没有根据。这个时候,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到现场察看,包围  相似文献   

18.
“修身”随议邓立品“现在谁还讲修身?已经不合时宜了。我当记者这么多年,谁重视这个?”一位记者如是说。记者该不该讲修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知道,中国人历来都十分重视修身,孔老夫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训;盂夫子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箴言,足...  相似文献   

19.
辰目 《传媒》2015,(2):1
《传媒》编辑部上期策划了一组关于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活动的纪实稿件稿件本身写得真切动人,富有感染力 中国记协的有关负责同志也就此发表了很有分量的见解.笔者想从三个方面与同行们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20.
圆我冠军梦     
初涉通讯报道这条看似容易却艰辛的路,就发誓要搞出点名堂.就自我制定“宏伟蓝图”时 湖北省兴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通讯报道奖励政策,同时设立通讯报道冠军 奖,并规定冠军奖得主必须是在市以上新闻单位用稿最多且必须在市以上党报上发表1篇以上头版头条稿件、有多篇稿件获奖的通讯员.面对如此“苛刻”条件,我决心迎难而上试一试看准的路就要走下去,我这样想,我坚持拜师学艺,求教写作高手,经常和各新闻单位编辑记者保持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取写 作真经,并坚持自学,在书中畅游,特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