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正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25日,陈永洲在《新快报》相继发表十余篇关于中联重科的新闻稿件。2013年10月18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跨省拘留。10月23日和24日连续两天,《新快报》在头版显著位置相继登出《请放人》、《请再放人》的新闻。与此同时,在微博上掀起了维护记者权益的轩然大波。10月27日,《新快报》宣布收回对陈永洲的辩护,承认报社在陈永洲被逮捕后存在不当行为,并向社会各界致以歉意。10月28日,据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画面显示,陈永洲承认曾以他的署名发表了有关中联重科的失实报道,并接受了贿赂。2013年10月30日,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检察院对新快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快报》"陈永洲事件"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实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认为媒体从业人员需要面向全球新闻传播、面向不断扩展的媒介生态系统、面向争议性事件开展新闻伦理实践,从而增强媒体机构公信力,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0月发生的《新快报》事件,可谓一波三折。先是该报记者陈永洲被湖南长沙警方跨省抓走;接着《新快报》刊登社论呼吁"请放人"、"再请放人",要求长沙警方释放陈永洲,引发社会借古讽今的广泛关注;突然,中央电视台披露陈永洲承认相关批评报道失实,并坦白接受过巨额费用;于是剧情急转直下,《新快报》刊发致歉声明;陈永洲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机关批准逮捕;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吊销了陈永洲的记者证;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对  相似文献   

4.
2013年10月,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收钱发失实报道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事件所引发的效应让外界对新闻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伤害。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新闻失实对新闻事业的伤害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事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嘉雯  张彪 《今传媒》2014,(5):46-47
本文通过央视对“陈永洲”事件的报道,透视电视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并从中解析央视报道的不足之处,强调电视新闻要遵循新闻专业主义。2013年10月23日,新快报的头版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疯传,头版上“请放人”三个字占据了约1/4版面的大小,黑体粗字,无比醒目。原是报社记者陈永洲报道了中联重科财务问题,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长沙警方跨省抓走了。一时间舆论哗然。24日,新快报头版“再请放人”,25日,中国记协也发布声明表示会对事件继续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陈臻 《新闻窗》2014,(1):51-52
2012年9月26日到2013年6月1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无视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把记者工作当作捞取私利的手段,多次收受他人提供的数干元至数万元人民币不等的“酬劳”,发表10篇有关中联重科“利润虚增”、“利益输送”、“畸形营销”及涉嫌造假等一系列批评性的虚假报道,致使中联重科声誉严重受损。2013年10月19日,陈永洲因涉嫌损害企业商誉的罪名被长沙市公安局拘留。“陈永洲”事件不仅导致广大股民损失惨重,而且造成了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7):28-31
陈永洲和《新快报》事件反映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是理论教育与现实脱节,新闻机构管理体制易导致权力寻租,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职业信仰,功利社会的利益驱使,为此,本文提出新时期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于都 《军事记者》2013,(12):21-22
事件回放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涉嫌违规被刑拘。在全社会及新闻业界引起轩然大波。经公安机关查明。陈永洲受人指使。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间,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9.
吴静 《新闻知识》2005,(12):5-7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中国第二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国内媒体纷纷组织力量报道这场盛事。面对如此重大的新闻题材,广州各大媒体各施其法,力求在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笔比较过城中几份重要报纸的“神六”报道,选取别具特色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新快报》从10月12日至18目的“神六”新闻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研究三报“神六”报道的不同特色,探索区域媒体在同题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创新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一提到经济新闻报道,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企业并购、行业前沿资讯等"高大上"的内容。其实,数据、报表这些内容只是经济新闻报道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今晚报》这样的都市类媒体而言,经济新闻报道一定要紧贴民生消费,担当媒体责任;只有做到有温度、有情结,这样的经济新闻报道才能得到读者的欢迎。紧贴民生消费——经济新闻记者要走到百姓生活中去从《新快报》的陈永洲事件,到不久前的21世纪网的新闻敲诈案,  相似文献   

11.
核心阅读:从被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刑拘,到新快报头版发文呼吁警方放人,再到承认收钱发表失实报道、新快报发声明致歉,陈永洲事件成为传媒界乃至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公共事件。事件本身的一波三折及其呈现出的多层复杂结构,一时引发了社会各界莫衷一是的讨论。,但对于传媒工作者而言,有一点十分明确,那就是陈永洲的行为有违记者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2.
阮拥军 《新闻世界》2013,(6):262-263
对《新快报》有关海珠桥跳桥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采用“跳桥者肇事”的新闻框架,《新快报》的这种新闻呈现主要是由其市场定位及编辑记者的阶层意识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记者》刚评选出2013年"年度十大假新闻",《新快报》记者陈永洲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等案例赫然在列,这为业界再度敲响了警钟。如何防范虚假新闻,捍卫舆论监督再度引发热议,这里,笔者也略作浅谈。虚假新闻的源头虚假新闻包括"新闻事实"没有真实依据,通过臆造、捏造的假新闻和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而成的新闻失实。虚假新闻产生的源头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13年《xx报》记者陈永洲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依法刑事拘留的事件在新闻界引起轩然大波。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镜头,陈永洲发出“要以我为戒”的追悔,一言惊醒媒体人。陈永洲的忠告和警示给记者上了生动一课,令无数关心这一事件的人瞠目,更让媒体和记者汗颜。  相似文献   

15.
赵雨冰 《新闻世界》2014,(8):375-376
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业的市场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在市场的驱动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成了新闻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以"陈永洲事件"为视角,结合"市场新闻学"的观点,探析了陈永洲事件中市场驱动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旨在为加强媒体自律精神、规范媒介行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29日,《南方都市报》与《新快报》均推出了以“香港回归十周年”为主题的纪念回顾特刊。“香港回归十周年”作为受人关注的新闻事件,不仅是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各类新闻媒体进行专题策划的重点内容。《南方都市报》在业界一直以其善于进行新闻策划的特长而著称,而《新快报》在2006年改版后,加强新闻策划,专题报道亦成为其销量上升的利器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在2013年记者节前夕,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两大假新闻,南方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虚假报道中联重科,而北方则以黑龙江省穆棱电视台韦洪基提供材料报道《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两则假新闻的泡制者全是真记者。真记者做假新闻,对新闻从业者来说,是讽刺,更是教训。一、假新闻事件折射出编辑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相似文献   

18.
正再见了蛇年,跨进了马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有一个话题不得不重新提起,那就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决捍卫新闻媒体的职业伦理。与西方新闻媒体相比,我国的新闻媒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闻媒体。按理说,在坚持新闻信息的"真实、公正、客观、准确"这一新闻的基本要义方面,应该比具有其他性质的新闻媒体做得更好,事实上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做到了,但也确有瑕疵,而且时不时地就冒了出来,使广大新闻界蒙羞,使新闻媒体的信誉受到伤害。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陈永洲事件",就是一例。所幸的是,新快报社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检方正式批捕。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也已经对  相似文献   

19.
前一段时间,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报道不实消息被湖南警方抓捕,引起轩然大波。陈永洲到底是否构成损害商业信誉罪,还有待司法机关的判决,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也再次给我们媒体人提了一个醒,即媒体也不能为所欲为,记者不享有法外特权,也要把握一个尺度,如果尺度过大,越了界,轻则承担民事侵权责任.重则承担刑事责任,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由法律条文明确规定的。  相似文献   

20.
在"陈永洲事件"中,《新快报》的所作所为严重伤害了媒介公信力;长沙警方采取消极回应的方式,导致了舆论朝着不理性的方向发展;CCTV的认罪报道实质上是一场媒介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