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兖州矿区多年来形成相对独立的35kv及以下的中、低压电网,而对于兖州矿区中、低压配电网来说,无功功率补偿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电力网中的功率损耗和供电质量.合理的无功补偿,可以减少线损,减少电压损失,提高电压质量,多输送有功功率,从而提高电网和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本文从中、低压配电网的主要无功负荷、无功功率补偿容量的计算及无功补偿的方法几个方面探讨兖州矿区中、低压配电网的无功功率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2.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电子供电系统中所承担的作用是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降低供电变压器及输送线路的损耗,提高供电效率,改善供电环境。所以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电力供电系统中处在一个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位置。合理的选择补偿装置,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的损耗,使电网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提高负荷的功率因数,可以减少电力网中通过的感性无功功率或无功电流,从而可以减少电能损耗。在供电过程中,用户功率因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力网中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关系到供电线路的电压损失和电压波动,而且关系到节约电能和整个供电区域的供电质量。介绍了影响电网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以及低压无功补偿的几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民用建筑场所内使用的配电系统多为单相电感性负荷,因其自身功率因数较低,在电网中滞后无功功率的比重较大。为保证降低电网中的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保证有功功率的充分利用,提高系统的供电效率和电压质量,减少线路损耗,降低配电线路的成本,节约电能,通常在低压供配电系统中装设电容器无功补偿装置。本文通过设计工作所遇到的具体工程对无功自动补偿的方式和安装位置做出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网的不断壮大以及国家电网特高压技术的不断推广,电网框架结构越来越完善,变电站建设也愈来愈完善,特别是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接入电网的用电设备绝大多数是电感性负荷,自然功率因素低,影响变电站内变压器的输出功率;降低有功功率的输出;影响变电设备的供电能力;降低有功功率的容量;增加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增加输电线路的电压降等。变压器中的磁场靠无功电流维持,输电线中的电感也消耗无功,电抗器、荧光灯等所有感性电路全部需要一定的无功功率。为减少电力输送中的损耗,提高电力输送的容量和质量,必须进行无功功率的补偿。  相似文献   

6.
煤矿生产中使用的电动机和变压器等感性负载消耗了大量的无功功率,不仅影响系统电压稳定性,还造成有功网损。进行无功补偿可以减少线路电能损耗,提高功率因数,保障配电网电压稳定。本文针对矿区现状,分析矿区供电存在问题,利用无功功率补偿技术对供电系统进行优化改造,解决煤矿供电系统的安全和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提高功率因数的原则,对用户进行无功功率补偿,以减少无功功率输入,节约用户的用电成本,提高供电质量。从传统的无功功率补偿技术入手,分析无功功率补偿的必然性和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侯应旗 《科技通报》2019,35(6):66-69,79
检测电能质量的一个常用标准是无功功率,无功功率与负荷的正常运行密切相关。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阻感负载是主要负载,比如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等,在工作时,大部分无功功率被消耗。要提高阻感负载的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无功补偿。无功补偿也能提高整个电网电压的稳定性,减少设备的容量,提升用电效果。日平均无功电流或者功率的线密度分布,能够根据电网母线负荷无功电流或者功率的即时分布获取。由此本文构建无功补偿并联电容最节能分布模型,分析指定补偿位置的最节能的电容分布,给定最节能容量、位置分布和联合分布。对最节能分布模型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保输配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有功功率的利用率,有效地控制电损,一般选择在低压配电网中安装电容器无功补偿装置。伴随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市面上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无功补偿装置,让油田电网的节能效益更为显著。基于此,阐述了无功功率对油田电网的影响,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油田电网无功补偿方式,探讨了油田电网无功补偿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广大供电企业来说,用户功率因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力网中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关系到供电线路的电压损失和电压波动,而且关系到节约电能和整个供电区域的供电质量,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已成为电力工业中一个重要课题。简要集中探讨了影响电网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以及低压无功补偿的几种实用方法,和确定无功补偿容量从而提高电力系统功率因数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无功补偿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无功功率补偿,它主要的功能是有效的改善供电环境,尤其是能够有效的减少供电系统变压器等线路的损耗,提升电网供电质量,所以说,无功补偿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大。本文主要对无功补偿技术现状及其在电气自动化中发挥的优势的介绍,进而探讨了这种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提高应用水平的措施,仅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力系统负荷的增加,对无功负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由于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传输会造成网络损耗以及受电端电压下降,因此大量的无功功率在电网中传输必然使电能利用率大大下降且严重影响供电质量。在电网中的适当位置装设无功补偿装置成为电网无功需求的必要手段。本设计采用价格比较便宜的AT89C52单片机作为控制系统的主体。装置能够实现无功功率的快速、准确补偿且成本较低,在低压城网和农网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无功补偿的作用和补偿容量的选择方法,着重论述了低压电网和异步电动机无功补偿容量的配置,提高低压电网和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提高设备的供电能力,降低电网中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失,改善电压质量,减少线路中电压损失,降低生产成本,减小设备容量,节省电网投资。  相似文献   

14.
对广大企业供电来说,用户功率因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力网中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关系到供电线路的电压损失和电压波动,而且关系到节约用电和整个供电区域的供电质量,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因此,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已成为电力工业中一个重要课题,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首先就要提高各用户的功率因数。简要集中探讨了影响电网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以及低压无功补偿的几种使用方法,以及确定无功补偿容量从而提高电力系统功率因数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由于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发展,电网中无功功率的消耗也日益增大。中低压配电网中,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用电器的普及.以及小工业用户的增多,电网的功率因数大都比较低。尤其是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日益广泛,而大多数电力电子装置的功率因素很低,影响电网电能质量的合格水平,也增加电能损耗。本文总结了影响电网电能损耗的因素,并提出无功就地补偿技术。对搞好降损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矿井快速发展,井下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大功率电机大量使用,各种感性负荷与地面电网供电电源之间必然循环着大量无功功率造成井下供电质量恶化,同时无功损耗带来电能浪费严重。掘进机会频繁出现轻载运行和空载运行,普遍长期处在低功率因素状态下运行。所以无功功率过剩,在电源与负栽间往复循环,引起设备和供电线路发热,使绝缘下降,老化,造成漏电、短路等各种电气事故,直接影响安全供电和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高压电网的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一般会使用无功补偿装置来完成无功功率的补偿,以便于提升电网的供电质量,避免供电中电压波动问题影响正常的用电,是当前电网建设中减少电能使用损耗的有效手段。无功补偿装置的危险性较高,若是在实际使用中防护措施和安全设施的设置不完善就会造成电容器的损坏和技术人员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建设中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设计完善的安全措施,提升供电中的安全性是当前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李绍新  陆明洪 《大众科技》2009,(10):115-116,86
供电过程中,用户功率因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力网中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关系到供电线路的电压损失和电压波动,而且关系到节约电能和整个供电区域的供电质量。文章文介绍了影响电网功率因数的主要因素以及无功补偿的几种实用方法,集中讨论了影响电力系统功率因数的几个重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利用并联移相电容和进相机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低压配电网功率因素与供电企业线损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压配电网功率因素的提高,有助于供电企业线损的降低,所以供电企业为了降低线损,需要集中精力解决低压配电网功率因素的问题,某些供电企业对其有一定的误解,所以其采取的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低压电网功率因素的影响原因;其概述了提高配电网功率因素的对策;最后探讨了提高自然功率因素的措施,希望为降低供电企业线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用电高峰,配电网的输电线路经常出行过负荷的情况。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切负荷,但这个方法会给电网和电力用户带来经济损失。这篇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就是利用储能装置来提供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需求。这个方法不仅提高了负荷节点的电压水平而且保证了对用户持续的供电。提出的控制方法保证电网侧的功率因数为1,这样输电网络不用输送无功功率,线路的容量可以全部用来输送有功功率,因此提高了配电网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