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所遵循的基本伦理精神形态,其伦理诉求体现为伦理价值观的过渡和伦理关系的变革。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现状、社会伦理精神现状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呼唤树立新的伦理精神,从伦理根基、格局、场域及评价指标角度出发,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精神构建。这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是改变人们的环境行为,从而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推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本研究从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及中国面对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出发,探讨了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下环境伦理教育的对策,有利于加速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园的生态文明存在于校园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和谐关系中.在市场化进程中,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在"义利之辨"中赋予大学"义利合一"的伦理价值取向;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平衡体现其存在的伦理责任;在情感认同中追溯其发展的伦理限度;在文化创新的氛围中体现其应担当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4.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文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放在外在环境保护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构上面,更要诉诸内心,培养村民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村民的生态伦理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执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真正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包含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表现为外在环境的保护和相应的设施建构,也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其中生态伦理教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加强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有助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实践执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对自然的依赖、人通过实践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三种生态伦理形态,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南宁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理论普及度不高、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生产生活方式粗放、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南宁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荀子以“自然”的天和“自觉”的人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三个基本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万物和谐理念:“谨其时禁”、“节流开源”的自然保护理念;“节用御欲”、“常虑顾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帅 《林区教学》2009,(10):35-37
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导向的工业文明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的人居环境不断恶化。以生态伦理为价值导向的生态文明为重塑美好人居环境提供了新的方向。新型生态伦理的建构需要从全球精神资源中汲取智慧,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可以为其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中体现着生态伦理思想,从诗歌发展史来看,古代诗歌、浪漫派诗歌和现代派诗歌有着不同的生态伦理观念,其中现代派诗歌的观念蕴含了今天生态中心主义的许多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状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其中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应当深刻反思以往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负面效果,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于是生态文明呼之欲出。为实现生态文明.我国必须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环境、友好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就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文明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乌鲁木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可以采取的措施也很多。  相似文献   

14.
15.
当今,中国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总体性”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具有世界观意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因此,这一“总体化”进程有助于我们深入反思生态中心论、生态社会主义,以及由人性危机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应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文明中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是生态明建设的原动力,具备生态明中生产力的特性与功能,通过论述人类明进程中教育的导向功能,生态明中教育和平力的内涵与意义及其动态关系,旨在加强教育生产力,推进生态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完善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离不开具体实施路径的建设。具体实施路径的提出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方向、实施举措以及风险规避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所取得的各个阶段性成就,针对我国当前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过程中遇到的来自"源头"、"过程"、"结果"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制度建设所包含的刚柔特性,从而提出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紧密联系源头建设、过程建设和结果建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路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人类已经进入新世纪新千年之"为伦理思考所支配"生态文明时代。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理当回应时代文明发展趋势把生态文明纳入价值视野,以谋求一种与传统政治要素结构相容的新的政治观,即生态政治。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与政治关系的论述揭示出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解决有赖于社会制度的变革。这种变革在当今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政治过程的生态化,包括以各国政府决策的生态化和国际环境正义新秩序的确立为内容的双重构建,以实现遵循"环境正义"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20.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弊端的基础上,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辩证法,为当今探索人类走出发展困境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打开新视野,提供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