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1王洛晨我很喜欢那个关于一碗阳春面的故事。穷困的母子三人除夕夜在一家叫做"北海亭"的面馆点了一碗阳春面,好心的老板偷偷加了许多面条。这母子三人连续三年都在除夕夜来点一碗阳春面。后来的十几年里,老板翻修店面,重置桌椅,却仍然保留着当初那母子三人坐过的桌子,每年除夕夜都要等他们等到很晚,但他们却没有再来。直到有一天,截然不同的三个人来到面馆,表达了对老板当年慷慨的感谢,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五册《一碗阳春面第五部分.描写了母子三人时隔十年之久.重返北海亭面馆第四次吃阳春面的场面。大儿在向  相似文献   

3.
《一碗阳春面》含义隽永,有令人捧读再三之功。本文仅就情节和人物略作评说。情节:重复中扩展变化《一碗阳春面》情节并不复杂,但安排得很有个性,很有意味。作者用重复的母子三人大年夜在北海亭面馆吃阳春面的四个场面组成小说的基本情节。其中主要人物相同,时间地点相同,具体事件也相同,甚至有些应答语言也几乎一样。当然具体细节重复的程度又有所不同。头两次母子三人吃一  相似文献   

4.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优秀作品,它们的成功之处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之中,如果面面俱到,势必泛泛而论,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抓住文中关键的语句,由此突破,从而完成全文的教学。例如在《一碗阳春面》中,母子三人四次予除夕夜去北海亭面馆,每次的第一句话都是关键,很值得玩味。第一次在除夕夜去北海亭面馆。当店主正要关门打烊的时候,店门被“咯吱咯吱”地推开了,“……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看似极为普通的这句话,细一推敲,内涵却很丰富。已经是深夜,又  相似文献   

5.
<正>楼下的面馆,平时比较冷清,不过每当到了中午,因为有了农民工们的光顾,清静的小面馆就会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在家人特别忙顾不上做饭的时候,我也会光顾一回这家小面馆,这回也是。"小伙子,来点什么?"我刚一坐下,店主就笑嘻嘻地跑了过来。"一碗牛肉面,一笼蒸饺。""好哩,您稍等!"爽朗的应答。店主是位戴着眼镜身体微胖的中年男子,听人说他以前也是一名农民工,前几年才转行开面馆的。"老板,来八碗阳春面!"就在店主人刚要转身时,四位身着蓝色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描述的是母子三人不屈于生活的厄运、团结奋斗的故事。连续三年的大年夜,母子三人都要去北海亭面馆合吃一碗“头碰头”的阳春面。虽然每次都是在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准备关门打烊的时候,但  相似文献   

7.
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阳春面》在我的脑海中印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缘于我的三次阅读经历。   一、一曲激人奋发向上的命运交响曲。   十点半时,店门被咯吱咯吱地拉开了。两位西装笔挺,手臂上搭着大衣的青年走了进来,身后跟进一位身穿和服的妇人,深深低着头。就在老板娘带着歉意拒绝时,其中一青年开口了。   “我们就是 14年前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共吃一碗阳春面的……我今年通过了医生的国家考试,现在京都大学医院里当实习医生……还没有开面馆的弟弟,现在京都的银行里工作……”   全店先是满场流泪,然后——突然…  相似文献   

8.
忙忙碌碌一整年,最期待的就是过年.年是什么味道呢?是终于见到阔别已久的人,是一家人吃着热乎的年夜饭,还是齐聚一堂观看春晚呢?想来想去,年最重要的一种味道就是家人快乐相聚时刻的温情. "温情的抚慰,离故乡如此之远,那能享受."瞿秋白笔下的温情是异乡漂泊的游子心之向往的.《一碗阳春面》的故事中,母子三人于大年夜在面馆共吃一...  相似文献   

9.
《一碗阳春面》学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母子三人坚强不屈、团结奋斗,终于走出了逆境,走向了光明,除了她们这种可贵的精神是战胜困难的关键因素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生:有,店老板夫妇的同情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师:哪位同学具体谈一下?高娟:母子三人第一次吃阳春面时,已大年夜10点多了。三人才吃一碗,店老板夫妇不仅没有嫌弃,还热情地把她们请进屋,坐在靠近暖气的桌子旁,并多加了半碗面。读到这个地方,我非常感动。孙瑞:第二次,老板将熄灭的炉火点起来,给饥寒交迫的母子三人以温暖,读到这里我流下了眼泪。张涛…  相似文献   

10.
一《一碗阳春面》有平行发展的两条线索一般认为,母子三人是《一碗阳春面》中的主要人物,在文中三人所表现出的团结、向上、不屈、奋争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共吃的“一碗阳春面”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母子三人固然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却不是惟一的线索。老板夫妇应该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文章的情节结构可以这样理解:  相似文献   

11.
帮助的艺术     
从来就觉得来自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因为其中一些平凡的细节总能像碎钻一样折射出微弱但璀璨的光芒。课文《一碗阳春面》所叙述的故事就有这样的魅力--只是一碗面,可能只够垫饥而已,但是,就是这碗不足道的面条,却表达了一对好心的夫妇对处于逆境中的陌生人的纯洁的"善心",而这种善心更成为了一种鼓励,不经意间帮助了逆境中的一家人--尤其是那两个在当时无论心理还是生理都很孱弱的年轻人--重拾了信心与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一碗阳春面》的标题即是全文的线索,这是它的表层信息;深层信息即它的象征意义:在日本,大年夜吃阳春面,寄托了吃面人对新春、对未来的憧憬。本文描述的“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服”的精神具有普遍意义,这是宝贵的精神营养,可以世世代代激励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奋争。这是体现于全文中的精神。小说开头,平实、明快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大年夜,面馆最忙,到深夜一点,才由“热闹”  相似文献   

13.
又是一个代表着成长的生日,又是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让我不禁回想起十二岁的生日,一碗阳春面让我懂得了父母的爱。我们一家坐在饭店中,桌上是丰盛的饭菜,父母要为我庆祝十二岁生日。可就在半个多小时前,我还因为父母给我报了太多的辅导班和他们大吵了一架。“不要想刚才的事了,过生日高兴点儿。”妈妈温柔地说。我极不情愿地和他们干杯。  相似文献   

14.
那一堂课,不经意间和学生说到罗素,说到89岁高龄的他到政府门前静坐,激昂地行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仅仅为了呼吁和平;说到他一生著述71种,年近古稀却还开始尝试写作小说……我发现学生眼中有晶莹的泪珠,课堂很静。我知道,我的学生被感动了,被罗素不可遏止的激情和孜孜不倦的韧性所震撼了。  相似文献   

15.
赵冬梅 《现代教学》2012,(Z1):108-109
"校名优教师教学展示活动"的帷幕已经落下,我忝列其中,也上了一节展示课。课是上完了,但上课的整个过程以及这节课给我留下的思考,却没有停止。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以及教研组给我的帮助与支持,更让我难以忘怀。因为在阅读《一碗阳春面》时,文中的故事引起我的共鸣,我被深深打动,所以决定上这篇课文。教学要兼顾学生,要考察学情,但我却没有太多考虑学生,还一相情愿地认为,感动我的文章也理所当然地  相似文献   

16.
楼下的面馆,平时比较冷清,不过每当到了中午,因为有了农民工们的光顾,清静的小面馆就会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在家人特别忙顾不上做饭的时候,我也会光顾这家小面馆,这回也是. “小伙子,来点什么?”我刚坐下,店主就笑嘻嘻地跑了过来. “一碗牛肉面,一笼蒸饺.”  相似文献   

17.
我的《一碗阳春面》的教学,获湖北省荆州地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竞赛第一名。前后八次教这篇课文,我深有体会:“读”有学问。《一碗阳春面》是高中第三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顾名思义,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决问题。但拿到课堂上教学,就不那么简单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全由教师包讲,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是教讲读课文,也是一堂失败的课;一课讲自始至终全由学生自己读,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因势利导,谆谆善诱,指导有方,点拨得当,学生读得生动活泼,对文章内容心领神会,才算是成功的教学。作者写一篇文章,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也要精心设计。在教《一碗阳春面》时,我自始  相似文献   

18.
兰州牛肉面,是兰州最为著名的风味小吃和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被当地人誉为"兰州的麦当劳"。兰州人每天清晨必吃一碗牛肉面。兰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牛肉面馆,三  相似文献   

19.
如果问我,从小到大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什么书?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自己的屋子》。这不是一本名著,我也记不得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叫什么,而且因为它是一本图画书,很容易被归类是给幼儿看的。但它贴近我心灵深处,似乎可以伴随我到99岁那么老。它的图画也很简单,配合文字,画一个孩子坐着,托腮望着天空发呆,一个小孩嘟着嘴在房间不说话、躲在桌巾下哭、在人来人往的客厅角落里安静地看书……简单到极点的文字和图画,却让我感动得要命。现在的我,可以“很有学问”地告诉你,它点出了人生命中最终极的既是需求也是学习——和自己相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诸多面食中,有一种被称作“阳春面”的食品。请看文例:1.两天后,卢与两个盲流掏遍身上所有的口袋,只能凑到8角钱。两天里只吃过一根冷油条的这三人饿得已是前胸贴后背,花3角钱买了碗阳春面3人分吃后,穷途末路的卢正祥决定“搏一把”。(1999年8语词月21日《文汇报·骗子专盯老年癌症患者》)2.令人惊奇的是,在上海几近绝迹的1元钱一碗的阳春面,在这里也有。(1999年11月4日《中国教育报·改革的味道真好》)3.高燮初让吴苑食堂一开始就立下一个规定:陪客吃饭者要付粮票四两,交钱四角。县委书记来了也不过是阳春面招待。(2000年第7期《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