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热媒介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麦克鲁汉关于媒介冷热划分的理论独树一帜,曾经引起各种争论,对不同媒介的所属也存在诸多异议。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论虽然有些怪异,但也给我们正确理解传播提供了诸多借鉴意义;关于冷热媒介的划分,可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新的视角;在传播效果分析上,冷热媒介的划分也给我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2.
麦克卢汉认为,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引入尺度的概念,媒介的内容和形式相分离;媒介是肢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成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标志;媒介有"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区分。媒介即尺度,是理解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4,(14):29-30
正小记者来回答媒介大家族的成员主要有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小主持大讲堂"媒介的家族大着呢,根据它的便捷程度与现代科技技术的运用程度,可以分为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两种。传统媒介包括我们日常所见的报纸、杂志、电视等,而现代媒介则包括互联网、电子书、手机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等。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各有优势,不过,现代媒介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可以让我们更快地接收到信息,  相似文献   

4.
金海燕 《文教资料》2007,(26):122-123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媒介化社会,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媒介的包围之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才能积极应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变化。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充分运用多种媒介来为学生服务。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媒介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作品的内容,更好地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术和电子媒介四种时代。随着媒介的发展变化,教育中的教学活动也发生了变化,教学和媒介不无关系。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就是人的延伸,给我们理解媒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样也为理解教学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从媒介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大学教学活动的变化,我们发现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使教学活动发生一次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张畅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118-119
当今时代正是电子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媒介已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已经成为当代各种艺术的载体,可以说是电子媒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民主、开放、自由的审美新时空。  相似文献   

7.
媒介合作是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媒介合作的内因及外因又直接影响着媒介合作,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媒介合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统皮影戏和交互式媒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中,我们试着在新媒介的非线性交互结构和传统的打印媒介以及电影图象式的线性结构之间寻找差异。因为交互的可行性是通过技术来提供给今天的许多设计者用数字媒介来做他们的设计工作的。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探讨了如何提高交互式媒介设计的技巧。我们探索了采用传统文化作为起点的可能性。传统皮影戏类型学,在最新的交互式媒介构思中也作了考虑。  相似文献   

9.
卜卫 《家庭教育》2002,(1):22-23
许多家长对如何指导孩子使用媒介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却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媒介。在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嘉宾,她就是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我们杂志的新朋友卜卫老师。卜卫老师从本期起在“校园内外”栏目和家长朋友们谈具体的指导方法。这一期先谈媒介对孩子的影响,让家长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媒介兴趣,从而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媒介对孩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理解新媒介》中梳理了媒介变革的进程,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的媒介生活提出大胆假想。尽管在今天看来,他对2010年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生活并尽享便利的大众的设想有些过于超前,2010年还不太可能实现,但毫无疑问,事情正向着他所说的方向发展。他详细分析了媒介进程中的技术、社会接受条件、组成结构各个方面,但最引起笔者反思和担忧的则是媒介的发展走向和人类的未来。《媒介形态变化:理解新媒介》展现了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来龙去脉: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归根结底,讲述的是媒介与人类命运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媒介的生态失衡和媒介从业人员和受众的异化将越来越严重.媒介生态失衡的原因在于媒介内外生态链的断裂.只有正确认识并分析当下媒介生态失衡的种种表征及其原因,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并使人类确立媒介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价值观和资源观.以此促进媒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媒介技术与教材的发展演进相伴相生,口传、抄本、印刷、电子与数字媒介时期的教材相继呈现不同的图景。媒介技术在教学观、功能观、知识观三个方面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教材的发展。教材演进的媒介技术图景和教材发展的媒介逻辑,为我们重新认识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提供了启示:媒介技术在感官、制度等层面驱动教材形态发展,推动制度变革,引领观念更新;对“苏格拉底之疑”媒介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发掘,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并有效规避媒介技术的负面影响;要实现“媒介与教材”的深度融合,建设人性化、立体化的教材。  相似文献   

13.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众媒介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给人们的日常交往、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等许多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在大众传媒的功能和影响日益增强的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地判断、选择和利用大众媒介及其内容。本文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媒介在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他们的成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人们都关心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但中小学生作为接受媒介的主体,为什么使用媒介、使用媒介做了什么、达到了什么目的,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每个学生接触媒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学生对某方面的需求越多、动机越强,媒介对学生这方面的作用就越大。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来考虑媒介对中小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为此,我们在兰州市4所中小学的小学4-6年级、初中2-3年级各选择1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92张,收回有效问卷小学176张、初中112张,共288张。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交媒介的发展,它和我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紧密,但是通过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介所形成的连接,并没有把我们连接的更紧密,相反,我们沉溺于线上的交流,而忽略现实间的彼此。其对人的异化现象,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对大学生的访谈,了解大学生对社交媒介依赖的现状,随后探讨了社交媒介依赖的成因,以及及产生对人际关系、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如何消解社交媒介对人的异化作用,使得社交媒介真正的达成它的初衷——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6.
言说人生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美]波兹曼《娱乐至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京市部分贫困女大学生接触大众媒介的调查,我们总结出贫困女大学生与媒介接触有如下特点:接触行为频繁而且时尚,有着更为强烈的媒介接触愿望,对媒介不信任,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媒介,对校园媒介的改变充满期待。根据这些特点,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贫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态度以及价值观取向等十分重要。大学生作为向成年阶段迈进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积极健康地接收媒介信息,利用媒介、甄别媒介,并对大众媒介为我们所制造的媒介现实有清醒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媒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媒介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媒介"是什么,媒介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联系中国和西方文化历史,媒介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相应地,其外延随内涵的变化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传播学的"拉斯韦尔模式",媒介研究的对象应该涵盖媒介机构、媒介文本、媒介技术、媒介受众及媒介社会效果五个方面。这样,我们方能理清媒介研究、媒体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批判)几类研究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研究前提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前儿童也在媒介的环境中悄然成长,但所有的媒介环境对学前儿童来说都是有益的吗?值得我们深思。在“喜洋洋”动画片所引发的“儿童烧伤事件”背后我们看到,作为弱势群体的学前儿童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易被忽视。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首要场所,也是学前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主体之一。笔者通过对学前儿童家长的访谈,发现学前儿童家长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模糊,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存有困惑。因此,本文针对学前儿童家庭媒介素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根据家长在培养家庭媒介素养中存在的疑惑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