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文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对于“人文”的理解向来模糊。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文”及“人文教育”,并充分运用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特有优势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人文语文”是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文语文”本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偏废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淡漠 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究竟淡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教育界课改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汉语母语教学中的概念,其本体是以文化素材体现人文精神的口语和书面语。人文是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文化素材,人文性是人文蕴含的精神内涵。明确语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语文与人文及人文性的关系,对于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材编纂和语文教育政策的研制具有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和技术教育,历来在两结合上,困扰着“教”与“学”,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是把握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当今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日益得到强化,但是语文教育的人文理念如何化为语文教育实践却依旧处在艰难的探索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人文教育表面化或泛化的态势,可以说语文教育的“人文之名”难符其实。语文是富有人文特质的学科,这一特质给语文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即语文教育应由“人文之名”走向“人文之实”。  相似文献   

7.
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与功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精神教育,是与职业性的、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实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立人”教育,是培养“精神成人”的教育。人的精神是有不同层面的,“精神成人”就是人在不同的精神层面逐渐成长的过程。相应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也就体现在以下不同层面之中: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情感,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基础性因素。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重要内容。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重要方面。精神的第四个层面是审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最高的人文目标。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文学教育》2008年1月发表了郑新的《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文。文章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点”——语文知识。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意识。过分强调“人文性”,脱离了语文知识,那么人文性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9.
张太春 《四川教育》2002,(12):26-27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摒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便开篇明义,突出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身正是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 ,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实验修改版 )》的“教学目的”中就明确规定 :“在教学过程中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名师于漪也以“人文”释语文 :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那么 ,该怎样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人文有关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1.
王尚文对语文教育的贡献在于构建了独特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人文论、语感论、对话论为三大支柱,三个方面互为印证、互为补充。王尚文认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而非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于培养语感,而非传授语言知识;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语感只能来自主体与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实践之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大众化背景下,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首先应该体现出对人文性教育的坚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文本阐释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教育是传授高深知识的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将是提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成效的有效路径。专业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实质融合的客观基础。在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须对现有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持续地变革与创新才能达成理想的人文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探析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用性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以能力为中心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人文精神缺失,职业教育成了半人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拟循人性反思的路径,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做进一步的探讨。职业教育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倡导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关于人的理性思考,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正视并认真思索的问题,在这一阶段进行多元化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成效显著,并且有利于为高等教育的外国文学教学打好基础。因此,围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个轴心,论文紧扣《哈姆雷特》和《老人与海》这两篇经典外国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内涵,力图寻求外国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价值,以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望在新一轮课改下,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学要培育现代科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有力度的改革,教学过程需要重新设计,使用探索研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反复思索和怀疑。在提倡科学创新的同时,必须关注人文精神的塑造,提倡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人文主义叙事话语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性语境中,作为人文主义话语构成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一组超越时间、重复出现的“主题”。当代人文主义话语由此构成三种倾向: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保守主义人文主义。他们多元互补地创造了人文主义的叙事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的中国由于受新旧价值观念和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科学至上主义的影响,人文精神日渐失落,导致个体的人逐渐失去其成其为“人”的精神价值,社会也日益出现道德危机。中华民族迫切需要重建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价值再次凸显。新时期的教育需要将人文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理念中,树立生命教育观;要建设一支富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标准的人本性。新教育承担着重建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文渗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需在教学思想上贯彻人本主义、教学内容上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教学模式上以建构主义为依托、教学方法上创设问题情景,并以师生情感交流为教学载体,由此建构点面结合、宏微兼顾,富有开创性的课程体系,还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人"教育的本原,助推高校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0.
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素质教育应具有平等性、系统性、个体性、先天性、发展性、基础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基于人本主义原则设定多元化教学目标和创设多样化教学手段,能将素质教育贯穿在"备学生"、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创新等具体环节当中。基于人本主义原则创设高中英语课堂环境并把握课堂导入模式创新、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创设和开放式作业设计等关键环节,将有助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素质教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