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学大师陈寅恪,博览群书,被誉为是"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素有"活字典"、"活辞书"之誉。早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陈寅恪就被人们称为是"读书的种子"。陈寅恪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是同学,二人曾有交往。但从陈留下的诗文中,几乎看不到他与鲁迅的交往经历,倒是鲁迅的日记中对此有记载。陈说,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圣人,他怕言及此事,会被国人误认为自己是鲁迅所说的无聊之徒。  相似文献   

2.
他几乎见证了半部中国近代史;他曾两度参与暨南大学复办,并历任暨南大学副校长;他与陶行知、陈寅恪、梁实秋等大师有过不同寻常的交往,为新中国设立教师节贡献过一份力量——他就是与世纪同行的教育家王越。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2,(33):64
(2012年8月~2012年9月)1.没有文凭的大师(栏目:"博览")史学大师陈寅恪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终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钱穆是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2,(31)
1.没有文凭的大师(栏目:“博览”) 史学大师陈寅恪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终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2,(31):64
(2012年8月~2012年9月)1.没有文凭的大师(栏目:"博览")史学大师陈寅恪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终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钱穆是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华罗庚上完初中后,因家里无力再供他上学,只得辍学到父亲的小杂货店里帮助料理店务。酷爱数学的华罗庚,人虽然守在柜台前,心里经常琢磨的却是数学,不但读  相似文献   

6.
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大学的关键 1.坚持“大师论”的教育理念。这里所说的“大师”,绝对不是写上一两本书、发表几篇文章的教师,而是学贯中西、通晓古今、治学有方、诲人不倦、管理有力、成绩卓著、学高德劭的教授。这些教授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学校根据他的能力“聘”到的。如西南联大中文系、历史系合聘的教授陈寅恪对国学有很深的功底,能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信,被称为“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师”,在西南联大有一大批,这是西南联大创造辉煌业绩的真正“法宝”。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2,(32):64
(2012年8月~2012年9月)1.没有文凭的大师(栏目:"博览")史学大师陈寅恪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终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钱穆是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一生从未上过大学,更未出国留学。通过十年乡教苦读,他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华罗庚上完初中后,因家里无力再供他上学,只得辍学到父亲的小杂货店里帮助料理店务。酷爱数学的华罗庚,人虽然守在柜台前,心里经常琢磨的却是数学,不但读了许多书,还勤于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  相似文献   

8.
一张文凭,对现代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那么一个闪光的群体,他们没有任何文凭,却靠着自己的自学,成为一代大师. 史学大师陈寅恪,毕生没有获得任何文凭.陈先生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本人终其一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抗日战争后期,他侄子陈封雄曾经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陈先生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成为没有文凭的大师.  相似文献   

9.
<正>王国维、鲁迅、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皆是学识渊博的大师,久负盛名。可当大师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时,也有自己的"软肋"。王国维是近代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然而,他给学生的"形象"并不好,王力回忆:王国维留着辫子,戴着白色棉布瓜皮小帽;一到冬天,棉袍上勒条粗布腰带,俨然私塾里的冬烘先生模样。课堂上的印象也不好,吴其  相似文献   

10.
<正>【主题导语】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闻名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选文一】没有学位的大师史学大师陈寅恪,毕生没有获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我国学术界最有学问的国学大师是谁呢?是胡适吗?是陈独秀吗?我说不是,都不是,而是连学士学位都没有的陈寅恪。说句不客气的话,就连一些名的教授,有哪一个人的学问能和陈寅恪相比?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素以学识渊博驰名中外,而在陈寅恪面前也自愧不如,甘拜陈为师。他曾盛赞陈寅恪:“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曾留学日、德、法、瑞、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对陈钦佩有加,自谦地表示,自己等身的述,尚不及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赞誉,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大师。没有文凭的清华导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这位世纪文豪格外提携和爱护青年人,其中有一位被称为"翼城才女"的"女子"与鲁迅保持了长达七年的友谊,直到1930年这位"翼城才女"在上海患病,又随夫入川才与鲁迅交往逐渐减少,那么这位翼城才女是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关于这位"翼城才女"只有这么一点资料:吴曙天,原名吴冕藻,1903年出生于山西翼城县,祖父曾任甘肃道尹。有一说是他的祖父随口将她与人婚配,丈夫是在宁波一带非常富有的大户人家的子弟,吴曙天不愿意这门婚事,就逃婚到南京求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相信没有人会怀疑.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在中国的巨大影晌力相信没有人会怀疑.鲁迅的战斗手段几乎都是通过文字.其实,鲁迅也有过一次做"杀手"的机会,只不过他最终拒绝了. 鲁迅到日本留学时,在日本东京有一个著名的团体叫做光复会,其主要成员基本来自中国浙江.这个团体专注于组织暗杀和会党起义,反清意识很强,而且有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书架     
《教育》2008,(23)
狂人刘文典作者:章玉政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为国内第一本关于刘文典的传记。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他"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  相似文献   

17.
李永军 《语文新圃》2008,(11):41-42
蔡元培与鲁迅有过不同寻常的交往,他对鲁迅一生的影响相当深远.郭沫若曾说过:"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冬,毛泽东第一次去苏联为斯大林庆祝70大寿,斯大林忽然向他问起一个人,说读过这个人的历史著作,毛泽东却不知其人是谁。毛泽东回国后专门查访,方知此人乃是陈寅恪,已南下岭南执教。与和他同时代的梁启超、胡适、鲁迅等大家熟悉的名字相比,陈寅恪是让人陌生的、非主流的;但在学术领域,他却是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他在36岁时即被清华国学研究院聘为导师。据说当年梁启超为能让清华大学聘请到既无学位又无著述的陈寅恪做导师,曾这样力荐道: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不如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陈寅恪的学生如季羡林、冯友兰、周一良  相似文献   

19.
凭心灵选择     
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是啊,许多事物需要选择。形而上者,如鲁迅为改造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形而下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前些日子,在看陈寅恪的著作——些唐宋史论及《柳如是别传》。我感慨于陈寅恪坚硬的品格。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生的终极关怀。国民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颂德";十年动乱中,他又写下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为何"大撤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删除鲁迅部分文章,跟多数教师读不懂有重要关系".资深时事评论员单士兵在<鲁迅作品成教学鸡肋与语文教师素质有关>一文中更直截了当地把矛头指向语文教师,他在文中说:"我不想再去过多复述鲁迅作品的好,也不想去强调鲁迅作品被抛弃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