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心理学的解释是了解、领会的意思,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始于实践,又回归实践。正是借助理解,个体才能对道德属性的本质、规律进行领会和把握,进而形成相应德性,也就是“德知:即关于德的知识,处理德问题的机智与策略,反思意识与能力等。德情:即对德的知识与行为的体验,对符合德要求的事物产生肯定体验;反之,则形成否定体验等。德行:即身体力行德的具体要求,坚定不移等。”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过剩的网络资源条件下,促进学生理解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核心目标。基于知识理解的网络课程设计,是以呈现衍生性论题、公开的理解目标、层次化的理解活动,实现引领理解的导航以及促进理解的持续性评价,来呈现学习内容的网络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3.
学以致用一直以来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目标,它既能保障对知识有很好理解与掌握,又可以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用来解释生活、理解生活。初中物理是一门抽象、复杂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牢固理解知识为目标来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达到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你见过18年不穿鞋子的人吗?音乐老师约翰就是这么一个人,每次走在外面都有很多人看着他,可他不介意,因为他觉得不穿鞋走路非常快乐。  相似文献   

5.
吴培显先生的《诗、史、思的融合与失衡———当代文学的一种反思》 ,是一部倡导“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理论著作 ,是建立在以对当代文学的宏观把握为基础 ,以诗史思有机融合的批评标准来解剖当代文坛上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个案 ,也在个案剖析中让诗史思有机融合的准则得到证明和检验上的。无论从理论框架还是从批评实践上来看 ,都具有一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普遍性意义。但从批评应用对象来看 ,作品对抒情文学的分析不够 ;从具体的批评层面上看 ,也有着重内容而轻形式的现象 ;而从其评论标准来看 ,亦应在诗史思三维中凸现诗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吴培显先生的《诗、史、思的融合与失衡-当代文学的一种反思》,是一部倡导“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理论著作,是建立在以对当代文学的宏观把握为基础,以诗史思有机融合的批评标准来解剖当代文坛上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个案,也在个案剖析中让诗史思有机融合的准则得到证明和检验上的。无论从理论框架还是从批评实践上来看,都具有一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普遍性意义。但从批评应用对象来看,作品对抒情文学的的分析不够;从具体的批评层面上看,也有着重内容而轻形式的现象;而从其评论标准来看,亦应在诗史思三维中凸现诗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段雪莲 《甘肃教育》2007,(3S):57-57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到生物学科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呢?本人结合自己不断探索的经历,总结出以下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程艳丽 《河南教育》2005,(10):34-34
英语阅读理解包括两个部分:语言理解和意义理解。前着主要指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语法、词汇、句式等。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语言知识学习,第二步是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到生物学科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呢?本人结合自己不断探索的经历,总结出以下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理解知识的规律和理解知识的四个阶段,结合教学实际遵循规律传授知识。  相似文献   

12.
理解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程序。本文从构成和知识点的基本因素即“是什么或包含什么”、“为什么”和“有什么用”等规定性入手,阐述理解知识的“知其熟”、“知其所以然”、“知其用”的三个基本步骤、程序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疑理解、分解理解、事例理解、逻辑推导理解和比较理解等学习方法,同时还阐发了应用这三个基本程序和由此派生出来的理解方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听力一直都是比较难掌握,也是提高较慢的一项技能。本文试图通过对图式理论及其与听力理解水平关系的探讨,提出一些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具体建议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陈静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19(3):100-101,104
介绍了图式理论,阐述了该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图式并发挥其认知能力将会使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更积极地参与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技巧,使理解更快,更准确,更全面。  相似文献   

15.
深度教学需要以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为实践起点。教材知识具有意图性存在、学科性存在与学习性存在三种深层样态。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应以这三种样态为基础,追问教材知识的主体意图、学科结构与学习深度,并通过体验与判断、拆分与对比、还原与创设三种策略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新的教学理念。每一种理念对于师生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高中师生从化学知识背诵及记忆逐渐转移到了理解,对于可以迁移的中心知识进行了深层次理解。  相似文献   

17.
对于知识的学习,“理解”无疑是第一位的。当学生获得了理解的知识,他们能够应用这种知识去学习新的主题和解决新的问题。缺乏理解,学生的各个知识是孤立的,难以应用它们去解决问题,也无从延伸学习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万利敏 《文教资料》2009,(35):141-143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时,学生学习的知识才能够成为自己的知识。而“脆弱知识”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脆弱知识”的原因是学生对知识浅层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首先要对“理解”的内涵和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其次在课堂上要运用促进理解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全面阐释了哈贝马斯的理解观对翻译批评研究的建构意义:理解不只是对语句的句法-语义关系的理解,更是参与主体之间的默契与合作,是通过对言语行为有效性要求的理解达到对存在事物的共识。译者不仅要研究原作的语言结构和意向,更要理解原作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同时必须使译作满足可能理解的有效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古人提倡“以史为鉴”。实际上就是提出了要分析和运用历史知识,为现实的生活所服务。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符合历史实际的表象,还要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史实,从而总结规律,达到理性认识——经验和规律。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果绕过了理解这一关,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就犹如空中楼阁,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