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欲了解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状况对孤独感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邓云龙等编制的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PNAS)、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CLS)以及文书峰等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山西省临汾市和某农村联校小学60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儿童孤独感与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儿童孤独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孤独感的影响中,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孤独感均有影响,干预儿童孤独感可从这些方面考虑。同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故还可从提升儿童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中缓解儿童孤独感。  相似文献   

2.
数据库系统作为美国儿童防虐待与忽视管理的核心载体,具有全国统一性、强自发性、可操作性、服务性等特性,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对于我国儿童防虐待与忽视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高儿童福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母亲抑郁情绪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情感虐待和忽视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86名儿童母亲进行测查.结果 发现:(1)母亲抑郁情绪与儿童的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相关;(2)情感忽视在母亲抑郁情绪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和内化问题间起中介作用;(3)情感虐待在母亲抑郁情绪与儿童内、外化问题间起中介作用.该...  相似文献   

4.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孤独感量表调查了324名小学生遭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基本特点,并探讨了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独感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中存在一定比例心理虐待与忽视现象,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组儿童和阴性组儿童在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和孤独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与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与孤独感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并且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外化问题行为的高发期,外化问题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都具有消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218名9至20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心理虐待与忽视、反社会态度和外化问题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心理虐待与忽视可以直接影响外化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反社会态度对外化问题行为起间接作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反社会态度的影响受到性别的调节,在男性中,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反社会态度的预测作用更强,即男性在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下更有可能认同违反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从而更容易形成反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使用儿童期情感虐待问卷、心理韧性量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表,从辽宁、河南、山西等省选取大一到大四共8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显示:(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儿童期情感虐待(T=9.292,P<0.01)、心理韧性(T=9.876,P<0.01)、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T=9.497,P<0.01)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全体大学生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和儿童期情感虐待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01),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01),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r=-0.32,P<0.001);(3)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情感虐待和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β=-0.178,P<0.01)。得出心理韧性可调节了儿童期情感虐待与留守经历大学生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创伤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一般资料对376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以期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平均评分(37.51±11.406)分,心理弹性平均评分(61.60±15.062)分,中学生情感忽视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躯体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儿童期创伤经历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忽视因子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情感忽视与躯体虐待对心理弹性的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儿童期创伤经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经历情感忽视或躯体虐待将对心理弹性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探讨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关系认知特点。研究从611名四至六年级儿童中筛选出290名受心理虐待的被试,采用组间设计对受心理虐待弹性组和缺乏弹性组的儿童进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在心理虐待处境下两组儿童对父母内隐态度的差异,通过假设情境法等考察受心理虐待儿童对师生、同伴关系的认知。结果表明:(1)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内隐态度比缺乏心理弹性的儿童更为积极;(2)受心理虐待弹性儿童在三类社会关系背景下情感维度的认可度均高于缺乏弹性组儿童;在不同假设情境下,心理虐待弹性儿童比缺乏弹性儿童更倾向于向老师、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遭遇,或请求帮助;(3)积极的师生、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与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和支持寻求能有效预测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近年来儿童虐待网络曝光率的增加,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虐待。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儿童虐待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数以百万的儿童遭受着不同程度的虐待。据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调查  相似文献   

10.
以案例呈现方式列举了儿童早期受惊吓、被忽视的6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当事人症状剖析了童年时的经历,分析了成年行为与童年经历之间的关系。指出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努力给幼儿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以使其成年后有幸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期的虐待情况.方法:采用儿童虐待量表对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其中蒙族150人,汉族120人.结果:儿童虐待与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并不存在族别的差异.被调查的270名大学生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45.55%,17.41%,20%,85.18%,84.07%.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期虐待通常也是数种虐待类型同时存在.结论: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期虐待没有族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你长大了能当经理?垃圾站经理吧!""你怎么这么笨呢?怎么教都不会!""小丽呀,就是不错,以后肯定能当大官,比你们都有出息"……在中小学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性格或能力进行口头攻击,例如羞辱、负性预言、贬低、大喊大叫、公开嘲笑或者过高期待,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时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简称学生心理虐待)就发生了。一、学生心理虐待的定义对于学生心理虐待,目前没有统一、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儿童的情感忽视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但因其难以判定,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部分儿童因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及时的回应而形成了心理创伤,影响着他们健康成长。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往往面临更严重的情感忽视问题。情感忽视会使留守儿童出现情绪问题,缺乏安全感,引发不当行为,影响身心健康等。影响因素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例如长期与父母分离、祖辈难以顾及他们的情感需求以及学校师资匮乏等。据此,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区多方面提出干预建议,以期改善留守儿童的情感忽视情况。  相似文献   

14.
受虐待会给儿童带来很多不良心理健。游戏是消除受虐待儿童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因为游戏可以给儿童提供自我表达的媒介、宣泄消极情绪、发展自我力量。利用游戏消除受虐待儿童的不良心理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游戏观,营造自由的游戏环境,要通过具体应用玩偶、角色扮演和涂鸦等游戏来实现不良心理的消除。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期创伤来源可能是突如其来的一次性重大打击,也可能是一系列的打击所导致的精神后果。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影响到人格发展的各方面,来自家人的爱与支持对儿童早期心理创伤的预防与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儿童虐待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它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虐待的界定可分为两个层面,即理论界定和操作界定.前者指学者对儿童虐待概念的理解;后者指研究者如何评估与测量儿童虐待.目前,理论界定与操作界定仍存在一些不足.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的鉴别对儿童保护的具体实践工作意义重大,已有研究得到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包括儿童自身因素、父母因素、二者交互作用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儿童虐待的界定是探讨风险因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基本共情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对10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校园受欺凌/欺凌现象比较普遍,但不严重,语言受欺凌/欺凌是主要方式;相关分析显示,认知共情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情感共情与语言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身体忽视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共情与受虐待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初中生受欺凌/欺凌的发生,且认知共情比情感共情具有更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父母必读》2012,(12):18-18
心理虐待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发生的儿童虐待形式。美国McMaster大学教授HarrietMacMillan认为心理虐待至少包括对儿童刻意地贬低、诽谤、压榨、忽视等行为,比如母亲一整天把婴儿扔到小床上不予理会。这些极端行为会让孩子产生无助感、无价值感或认为自己不被父母疼爱。当然,母亲因为连续8次反复要求孩子穿上鞋子而提高训斥的嗓门,并不属于心理虐待。但如果整天;中孩子吼叫,并在言谈中透露自己对孩子是多么失望痛恨以至于后悔生下他,则会对孩子构成潜在的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20.
多年的教学,使我逐渐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会不自觉地存在着心理虐待现象。1.对学困生、不听话生,主要表现是轻视或放弃。学困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差等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没有信心,成绩很难提高,所以最易被老师放弃。不听话生就是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屡教不改。这类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最让教师头痛,如果不管,就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如果管教,又会影响教学进程。所以老师往往很轻视这类学生,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