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河南省信阳市四所普通幼儿园学前班和三所普通小学二年级选取部分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作为被试,运用<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和<儿童情绪调节量表>考察父母元情绪理念对5~7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数据分析采用皮尔森积差相关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元情绪理念与5~7岁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相关,且不同类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不同的预测力;性别和年龄差异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评价与教师评价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姜旭  钱文 《幼儿教育》2012,(18):30-34
父母作为儿童的主要照料者,其情绪管理能力可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对父母情绪管理能力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1)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历的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多子女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独生子女父母。(2)父母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水平只与儿童对发泄策略的使用呈显著相关。(3)父母情绪管理能力对中班儿童的影响大于大班儿童,尤其体现在对儿童认知重建、被动应付和发泄策略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幼儿园206名5~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6岁幼儿的社交焦虑水平低于学龄期儿童,不同性别幼儿在社交焦虑感量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女孩的总体得分高于男孩;不同性别幼儿在儿童孤独感量表得分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性别幼儿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各因子上无显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在运气/机遇的信念因子上差异显著;5~6岁幼儿的社交焦虑感、孤独感、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各因子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幼儿社交焦虑感具有一定预测力.因此,家长的教育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5~6幼儿的社会交往情绪及情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37名儿童及其父母、老师的问卷调查,考察了父母情绪教导、情绪表达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情绪教导对儿童攻击行为起抑制作用,而父母的情绪觉察和情绪接受对儿童攻击行为影响不明显;(2)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对儿童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而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通过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情绪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核心竞争能力,对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一方面引进并修订社会—情绪评估/评量量表(36~66个月),另一方面应用该量表考察上海市2 363名3~6岁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现状与特点。结果表明,修订后的社会—情绪评估/评量量表(36~66个月)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作为我国3~6岁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有效评估工具。上海市学前儿童社会—情绪能力整体发展较好,但具有整体性和不均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社会—情绪能力整体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女童发展优于男童;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儿童发展越有利;祖辈抚养的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最差;非独生儿童的同理心和独立性发展突出,独生儿童自我形象发展更好;核心家庭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优于主干家庭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越好,越利于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上海本地户籍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优于非本地户籍儿童。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父母和教师应在尊重儿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给予儿童积极有效的支持和引导;要重视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为儿童创造优质的家庭成长环境;政府应发挥弱势补偿功能,为处境困难的家庭提供援助,以...  相似文献   

6.
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主要照顾者对于自己或子女的各种情绪所持的一套特定的情绪反应、认识、理解、评估及运用.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是当前家庭教养方式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父母元情绪理念是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从心理适应、情绪能力与社会适应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并详细阐述了父母元情绪理念的训练与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广西河池市34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行为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了高兴、生气与伤心这三种情绪对4岁儿童记忆受暗示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在伤心、高兴和生气状态下的记忆受暗示性有显著的差异.(2)儿童具有情绪易感染性的特质.(3)儿童在伤心、高兴及生气状态下记忆的准确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关于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的学龄儿童或成人,对3~6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借鉴国外研究范式,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年龄、性别、情境这三个因素对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和情境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存在影响,但性别不是影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面部表情识别是情绪理解的重要方面,是儿童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基础.本研究采用面部表情图片识别方法测试了3~5岁儿童对高兴、伤心、生气、害怕四种基本表情的命名能力.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的面部表情命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他们对积极表情的命名能力显著优于对消极表情的命名能力,对害怕表情的识别在3~5岁这个年龄段中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因此,对3~5岁儿童进行必要的情绪理解教育将有助于其个体情绪理解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取143名2~5岁儿童作为被试,以表情再认、表情命名、情绪观点采择任务考察其情绪理解能力发展水平,以皮博迪"图画一词汇"测验考察其语言能力发展水平,并分析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4岁是儿童获得表情再认和表情命名能力的关键年龄,4~5岁是儿童情绪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对学前儿童而言,表情再认任务最容易,其次是表情命名任务,情绪观点采择任务最困难;(3)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与语言能力显著相关,即使在控制了年龄因素的影响后,相关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2.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地获取了他(她)所生活的社会所认为的适合男子或女子的价值、性格特征、情绪反应和态度。这就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南京市8~9岁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情况调查分析,揭示出8~9岁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差异程度和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提供指导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了高兴、生气与伤心这三种情绪对4岁儿童记忆受暗示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在伤心、高兴和生气状态下的记忆受暗示性有显著的差异。(2)儿童具有情绪易感染性的特质。(3)儿童在伤心、高兴及生气状态下记忆的准确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42名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在年级、同住对象、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5.
1.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同伴接纳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个体身上表现为一种能力,即情绪能力。它主要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3岁儿童已经能根据表情线索和情境线索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理解混合情绪,评价引发情绪的原因。情绪理解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法对广东省农村地区158名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年龄方面差异显著,总体情况是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性别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女孩在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方面优于男孩,男孩则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优于女孩;留守类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只与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更多使用被动应付和发泄策略;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留守儿童,会更多地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和网络资源,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社会多给予留守儿童情感的支持和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抑郁量表、孤独感问卷对1085名来自完整家庭的不同监护类型农村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在情绪适应各指标上,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相比,祖辈监护的双留守儿童、母亲监护的单留守儿童和父母监护的曾留守儿童的总体幸福感低、积极情感少、消极情感多、抑郁高、孤独感强;上述差异在男生、初中生中较明显;(2)在总的情绪适应状况方面,有留守经历的三类儿童明显差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3)在情绪适应类型的分布方面,有留守经历的三类儿童中情绪适应良好型人数比例明显低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结论:留守现象对儿童情绪适应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成分,对儿童未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不同研究者对儿童情绪调节的策略有不同的分类.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应对不同情境时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综述了已有研究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其生理、心理基础和主要影响因素的解释,并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情绪调节策略的角度研究弱智儿童的情绪调节特征,对北京市4所培智学校228名7-14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唐氏综合征、低功能自闭症和一般性弱智(无明显可报告病因)3类儿童.结果发现: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呈现出年龄差异,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会随着年龄的增高而显著增多;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呈现出类别差异,唐氏综合征儿童和一般性弱智儿童在积极策略的运用上显著高于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弱智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无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情绪智力是一种感知体验、调节控制、表达评价自己和他人情绪的综合能力,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深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398名3~6岁幼儿家庭功能对情绪智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6岁幼儿的家庭功能和情绪智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家庭功能中的七项功能与幼儿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沟通和行为控制两项功能对幼儿情绪智力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提高幼儿的情绪智力可从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树立科学的家庭教养观念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