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学前儿童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就流动学前儿童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人身安全、卫生保健服务等多维度展开研究。近18年关于流动学前儿童研究的核心论文,探讨了流动学前儿童面临入园教育机构资源差、园内教育过程不平等与教育效果差的问题,家庭教育面临教育内容不全面和教育方式不科学的问题,心理健康面临焦虑时间长、缺乏自信和自控力的问题,卫生保健面临保健服务利用率普遍低的问题等。这些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流动学前儿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状况,但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理论发展方面仍有不足,这是后续研究应该继续拓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家庭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受关注的程度远远不够。流动家庭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教育存在意识淡薄,目标单一,内容狭窄,方式简单、机械,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流动家庭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的认识以及引导孩子合理收看电视节目、建立流动图书馆等策略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3.
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问题值得关注.通过采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已入园的流动学前儿童的社区教育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缺乏参与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的意识,教育内容单一,方式被动.在探讨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基础上,提出社区要主动服务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便利资源;幼儿园要关注流动学前儿童,为他们的教育争取更多的社区帮助;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孩子的社区教育;社区、幼儿园、家庭应共同努力以便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三位一体"教育.  相似文献   

4.
研究者以北京四环游戏小组为研究对象,从关注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出发,运用行动研究法,尝试对流动学前儿童开展生命教育,重点是探索适合流动学前儿童实际需要的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  相似文献   

5.
受教育权是学前儿童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其保障有赖于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原生性责任主体,应为学前儿童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并进行教育启蒙。政府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次生性责任主体,应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并提供充分且优质的教育供给。社会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补充性责任主体,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并为其学习与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以已有的学前教育法规政策文本为基础,落地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利保护,探究立法应当保障的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利内容。一.何为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探析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内容,需进一步厘清相关概念。"权利是为道德、法律或习俗所认定为正当的利益、主张、资格、力量或自由。"[1]受教育权利符合权利哲学的5要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取保定市186名4-7岁学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对其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常模相比,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符合常模正态分布;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总分高于女孩;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随年龄增长、家庭定居市区时间的增长及母亲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呈增长趋势。学前流动儿童家庭、社区、幼儿园应通力合作,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流动学前儿童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学前儿童的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流动学前儿童安全教育存在教育内容不全面、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过程缺少互动、教育缺乏耐心等问题。为此,从社会工作视角提出提升流动家庭安全教育意识、构建安全教育网络、链接安全教育资源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难”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择南京三个有代表性的区县,主要采用问卷法,辅之以访谈法,对南京地区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能改善这一状况,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某市学前流动儿童家庭的社区服务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学前流动儿童家庭对社区服务需求较强;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极为重视子女的发展;学前流动儿童家庭对社区机构的教育需求迫切。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从政策、财政资金、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社区机构;社区机构应从明确服务目标、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人...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一直处于发展前沿.但其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令人堪忧,由于经济落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留守学前儿童和流动学前儿童.这些特殊学前儿童由于无法享受正常的抚养待遇,因此他们的生活、心理、教育状况常常出现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是旨在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是涵盖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个基本单位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园本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三种,如何合理地整合与利用这三种科学教育资源,建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体系,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史瑾 《少年世界》2012,(1):8-11
随着流动学前儿童数量的剧增,流入地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流动儿童入园需求,要破解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当前各地的过渡性策略是因地制宜,多途径缓解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最终的解决策略是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表达能力是衡量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使用多彩光谱故事板对江苏省某市5所幼儿园的114名4-6岁流动学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早期口语表达能力整体落后,且各要素发展不均衡;不同年龄段儿童之间的表达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同年龄段儿童在口语表达各要素、语言风格和特点上存在很大差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班级中的书籍种类对其有显著影响。未来,应从政府、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等多维度出发,为流动儿童构建完备和强健有力的教育支持系统,以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方便取样抽取某地区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探讨流动儿童的自尊心理特点。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总体自尊水平低于户籍儿童的自尊水平。进一步而言,女性流动儿童比男性流动儿童、来自城镇的流动儿童比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受小学教育的流动儿童比受中学教育的流动儿童,以及16-18岁年龄段的流动儿童比8-12岁和13-15岁年龄段的流动儿童,均表现出更高的自尊水平。最后,基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提出了提升流动儿童自尊水平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主要使用李克特量表进行调查,比较学前流动儿童公共教育状况与需求。结果显示:学前流动儿童教师应更注重幼儿人身安全防范,并加强幼儿安全教育;幼儿园和社区教育组织应努力满足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的需求;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社区教育工作者之间应加强教学内容的沟通,相互补充,以满足幼儿家长的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7.
学习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习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方式. 学习始于生命的起点,贯穿于生命全过程.学习不是学校课堂的"专利",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在终身学习时代,无所谓"学前儿童"与"学龄儿童"之分,也没有所谓"学前教育"与"学龄教育".学前儿童、学前教育的概念若不"旧瓶装新酒",将会被早期学习、早期教育、0~6岁教育的概念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现场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已入园的流动学前儿童教育过程公平现状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学前儿童教育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具体体现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和家园合作的不公平等方面.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现象,社会应广泛关注流动学前儿童,幼儿园应加强家园合作,教师应主动关爱流动儿童,共同为流动儿童提供平等的学前教育.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进城务工的0到18周岁之间的学前及学龄儿童,亦即在这一年龄范围的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作为一个日益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其成长亦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早期的研究较多地关注流动儿童的生存状况、受教育状况,自2000年后,人们才开始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本文检索的25篇文献(期刊、硕士论文),  相似文献   

20.
<正>流动人口是中国户籍制度下的一个概念,在国际上,类似的群体被称为"国内移民"。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国内移民"的大国。有了流动人口就有了流动儿童。当前,关于流动儿童的说法有很多种,如农民工子弟、流动人员子女、打工者子女等。流动家庭学前儿童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生活,没有流入地城市户籍的06岁的儿童。而中国众多的流动学前儿童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