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2005年和2007年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墨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处的发展阶段、务工农民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收入水平等总体特征,探究了促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墨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起步进入加速阶段,外出务工农民主要从事农业和餐饮服务业,从收入上看在疆外务工的人员收入远高于疆内.根据墨玉县发展的实际和调研表明,促使农民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包括:县域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加、外出务工预期收入高于务农收入和人均耕地资源量少等.同时,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是否为低收入户、户均可耕地面积、性别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充分体现了干旱区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和民族因素等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出务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雯  张小雷  雷军  杨德刚  杨宇 《资源科学》2009,31(2):185-192
本文根据2005年和2007年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墨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处的发展阶段、务工农民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收入水平等总体特征,探究了促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墨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起步进入加速阶段,外出务工农民主要从事农业和餐饮服务业,从收入上看在疆外务工的人员收入远高于疆内。根据墨玉县发展的实际和调研表明,促使农民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包括:县域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加、外出务工预期收入高于务农收入和人均耕地资源量少等。同时,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是否为低收入户、户均可耕地面积、性别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充分体现了干旱区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和民族因素等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出务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潘旭华  高阔 《科技广场》2014,(3):183-186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调研问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建设》,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个地市的6个县(市、区)9个乡(镇)76个自然村2000个样本的调研,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田玉军  李秀彬  马国霞 《资源科学》2010,32(11):2160-2164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也随之上升,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会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但是,劳动力流动受诸多因素影响,对单个农户而言,在一定的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条件下,家庭结构、土地禀赋等是影响其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关键要素。为回答在当前我国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和农业利好政策条件下,农户耕地属性和劳动力禀赋对其劳动力析出的影响,本文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采用农户调查数据,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家庭耕地和劳动力禀赋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属性和劳动力构成对其劳动力析出过程有显著影响,具体为:劳动力禀赋对劳动力流动过程有显著影响,家庭劳动力男女构成不同,其成员的析出也不同,导致家庭内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分化现象;耕地属性也影响劳动力流动过程,土地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户决定其成员是否流动所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试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问题和对策李炳毅孙定东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意义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及中心城市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向市场化转轨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急需致富的必然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事实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2009-2010年调查数据对中国18个省48个县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样本考察了教育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非农收入的影响,通过OLS法估计的教育回报率为3.9%,考虑了选择性因素的影响后佑计结果为5.06%,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率依然较低.通过分位回归发现教育可能扩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差距.政府要在农村地区推动教育扩张和平等才能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回报率,减小教育所产生的扩大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黎平 《内江科技》1994,15(4):4-8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第二步改革的继续和深入,它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关系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关系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规范化和  相似文献   

8.
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极大地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介绍了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了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并提出若干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介绍了四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当前四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四平市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导致部分农田荒置,耕地资源流失,农村离婚率上升和庞大的“留守群体”。因此,这种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应该是阶段性的,把发展劳务经济与吸引返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异地工业化”的方法带动本地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民自主创业,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和就近转移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工业化战略中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云南农村工业化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云南农村工业化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客观现实,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珏须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城乡工业互动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方式来提升云南农村工业化的水平,解决当前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伊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就全国而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对我区而言,这是我们忠实执行“三个代表”,认真贯彻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尽快使西藏农牧民富裕起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局势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国内外理论文献梳理和研究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情况,通过问卷对该区域76个自然村2000个样本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一些特征和问题,最后通过四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结构面临重大转变,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是稳定我省农业生产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导致部分农田荒置,耕地资源流失,农村离婚率上升和庞大的"留守群体".因此,这种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应该是阶段性的,把发展劳务经济与吸引返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异地工业化"的方法带动本地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民自主创业,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和就近转移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罗贵勇 《今日科苑》2007,(16):245-24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是农村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村的就业矛盾极其突出。如何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这是关系农村稳定、农业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本文首先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了我省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赵路 《未来与发展》2012,35(7):95-98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面对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巨大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愈加突出。国外研究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途径以及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针对我国国情,国内学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制度缺陷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新时期,我国必须顺应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