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陪都西京时期(1932-1945),人力车夫逐渐成为西安市内数量最多的劳工群体。因其缺乏城市立足所必须的生存资源,生活困苦、社会地位低下,成为亟需救济的群体。为此,政府和社会力量对人力车夫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救济,包括对人力车夫日常生活的救济,和旨在提高人力车夫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救济。本文通过分析对人力车夫救济方式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认为处于近代城市转型时期的西安,政府对于社会福利活动的权力由"参与"向"主导"和"控制"转变,而近代公共福利事业也实现了由建立在个人捐赠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民间慈善向以团体占主导地位、非个人负责的公共事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陈济棠主粤时期广州市人力车夫群体的成因是:鸦片战争之后,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市发展迅速。人力车夫来源为大量破产的农民。人力车夫的无奈的生存状态表现为:他们要遭受严重的剥削,生活无比艰辛。人力车夫这一阶层的存在带动了广州市人力车制造业的发展,但许多人力车夫染有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而且,有些人力车夫也从事一些非法的勾当。面对这种形势,陈济棠主粤时期政府对这一庞大的群体作了一定的整顿和救济。  相似文献   

3.
1945-1949年,汉口市政府、人力车夫职业工会和人力车商及其同业公会构成了管理人力车夫的多重权力网络,面对影响人力车夫生存的内外矛盾,通过三个管理方之间的博弈及其管理方与被管理方的互动,人力车夫的利益得以很大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袖人物很重视人力车夫的疾苦,并努力帮助人力车夫找到解除疾苦的途径,还对人力车夫进行启蒙活动。  相似文献   

5.
当车夫向酒桶鞠了一次躬之后,他开始想:原先向人鞠躬,那是不对的。人,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酒桶,没必要鞠躬。他曾经是个拉酒桶的车夫。把装满酒的桶堆放在排子车上拉到各处去,便是他的营生。后来产生了人力车夫这样一个新行当,他就放下拉酒桶这个活,改做拉人的人力车夫了。过了段时间,以前那个酒窖又请他拉一次酒,于是他又拉了酒桶飞跑在大街上。到了目的地,酒  相似文献   

6.
何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01-10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薄奠》《骆驼祥子》和《走运的一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这些人力车夫虽身处中韩两个不同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类似的社会状况,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在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旧制度的压迫下,经济贫困,生活艰难,爱情悲惨,家庭破碎。他们没有向命运屈服,满怀希望积极创造美好的未来,却最终难免心死、人亡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7.
梁德智 《天中学刊》1998,13(4):47-48
老舍一生为后人留下许多中下层市民的艺术形象,而以城市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小说中占有特别显著的地位。如人力车夫、老巡警、拳师、剃头匠、棚匠、娼妓、艺人等等,而人力车夫又在这中间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本文试从文化心理角应对老舍笔下的人力车夫形象作以分析。“五四”时用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劳动神圣”思想的彩门,他们曾将人力车夫问题和人力车夫形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和担写对象。在诗歌颂拉,有胡适的从力车夫》、沈尹默的认力车夫》、面颇刚的《春雨之切、刘半农的(车毯》等。在小说方面,有鲁迅的卜件小…  相似文献   

8.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对人力车夫——祥子悲惨遭遇的描写,揭露了旧社会如何把人变成"鬼"的罪恶本质。本文拟从祥子的悲剧命运、悲剧产生的原因及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三方面略作探讨,以期对小说反映出的社会意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表现主体的大众化与平民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制于接触生活面的狭隘性,被以车代步的知识分子所熟知的民众仅仅框定到了以拉车为生的人力车夫这类单一的阶层范畴。在与社会生活的激烈交锋中,"愚弱"的人力车夫们逐渐从现实的苦痛中激发出顽强的反抗意识。现代小说中人力车夫形象谱系的流变过程,正是在以唤醒沉睡国民意识为使命的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中激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至爱无言     
林智 《当代学生》2011,(11):28-30
曾几何时,看到父亲佝偻的身影推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出门的情景,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觉:沉重,不屑,还是悔恨?我的父亲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他是个人力车夫,或者说,他是个"蹬三轮"的。但这句话,说出来却并不会如此轻松。因为,一直  相似文献   

11.
人力车夫是近代底层社会群体的典型代表,是透视中国近代城市化曲折演进和社会嬗变的窗口,随着社会史研究的方兴未艾,这一问题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其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民国时期的社会学框架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政治史框架研究和新世纪城市史、社会史框架研究,虽成果斐然,但在史料的运用、视角的选择、地域的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及时梳理该专题的学术史必将为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60年代上海流民离沪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民是中国历代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群体。19世纪60年代,上海曾接纳过100多万流民,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离开了上海。促成这一时期大批流民离沪的原因有三:一为流民赴沪时的生存性动机;二为上海恶劣的生存条件;三为清政府垦荒、减赋的措施。透视上述原因可知,人们的观念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城市的近代化也有一个渐次演进的历程,此乃上海在其近代化初期,未能成为流民离乡后最终归宿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3.
将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对象设定为热点"80后",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成都市"80后"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其情绪衰竭、低成就感表现程度中等,非人性化程度较前两维度略低。依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和教师职业倦怠理论,梳理职业倦怠数据,并与"60后"、"70后"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出成都市"80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具有的独特性和代际特质。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身仕乱朝与贫病交加是鲍照挽歌创作的现实及心理根源;鲍照好作挽歌,喜拟民间流行的挽歌曲调,这是诗人对随时及身的死亡忧惧的排遣方式。《松柏》、《代蒿里行》、《代挽歌》等长逝辞是诗人为其随时踏上漫漫黄泉路而唱的一曲曲寂寂哀歌。  相似文献   

15.
根据责任负担大小、保障水平高低以及民众需求差异等维度,可以把民生保障划分为托底型、基本型、改善型以及富裕型等四种模式类型。其中,托底型民生是最为基础性的民生类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它着重解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成为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与先决条件,体现国家对民众最基本生计的责任担当。托底型民生就是守住民众最基本生活的底线,保障好民众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民生项目及标准,对其数值人们往往用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生活保障等指标来测量。但是,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托底型民生标准并不能解决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同时,平均工资指标也不能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情况。实际上,托底型民生与城乡居民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总和相关,结合全国近年来公布的数据,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测算可知,托底型民生支出约为城镇居民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基本需求总和的60%左右。为此,应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加强托底型民生建设,不断优化托底型民生支出结构,拓展托底型民生项目类型,将突发性不明原因疾病纳入到托底型民生保障项目,切实增强托底型民生项目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确保民众生存之"底"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6.
成人成才是每个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在当今的情况下,处在大变化、大发展、大调整时代和物质条件相对丰裕的社会环境中的"80~90后"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成人成才,面临着诸多挑战。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要重视他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推动、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知识界的分化,在其时的文学领域,80年代所提出的"大写的人"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人学"的"人的文学"观出现危机,表现为以"大写的人"为表现对象的文化、文学制度的危机,而只有在这种抽象的自我、抽象的人的话语面临危机的时刻,我们才能发现作为"类本质的人",正在分化为不同的区域和阶层的人。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原则(文学的客观真实性),思维方式(典型性思维),特征性手法(真实而典型的细节描写等写实手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在现实主义三个层面上,显露出新的写实趋向:采取自传体、半自传体或回忆录的文体形式,通过对女性自恋、自爱、自慰、性爱或肉体狂欢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患有幽闭症而性格怪癖或者放纵欲望的女性典型,发现了被社会传统的群体经验所压抑与遮蔽的女性生活空间,颠覆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和自审意识。但是狭窄的个人视角、欲望的偏执、肉身的沉醉又使女性写作出现了明显的“私人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