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一书中提到诗的感发作用,诗不是教训人,而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语文教学,应当把诗的美妙和道德内涵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本文以《关雎》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带领学生体会《诗经》中的传统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2.
审美之境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①关雎:《诗经》第一篇。②淫:过分而失度。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侈,悲哀而不失度。”  相似文献   

3.
“《关雎》,后妃之德也.”这是《毛诗序》对《关雎》一诗的评价,伴随着《毛诗序》作者与成书年代的学术公案,“后妃之德”一语也颇受争议.历代《诗经》研究者对于“后妃之德”的阐释,均与《关雎》一诗的文学解读相乖违.从文字学角度考证,“后妃”应释为“司配”,“后妃之德”应理解为“执行婚配过程中的准则与规范”.这就合理地诠释了《毛诗序》的说解,使传统经学阐释与现代文学解读达到了一致.  相似文献   

4.
作为"诗三百"的开篇之作,《关雎》 堪称华夏诗国的"第一情歌".孔子作为 《关雎》 的第一读者,以整体性视野,从审美与教化双重角度,奠定了 《关雎》 三千年接受史基调.汉代儒生"《诗》 作经读",优美的婚恋情歌成了严肃的伦理教材.从两汉"《诗》作经读",经魏晋"文的自觉",到两宋以及明清强调"《诗》 作诗读",《关雎》 逐渐恢复原初的情诗面貌.现代接受者从纯文学观念出发,一致把 《关雎》视为男欢女悦的情歌.纵观《关雎》三千年接受史,这是一部由"《诗》作经读"到"《诗》作诗读",亦诗亦经、亦经亦诗,审美与教化双线演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诗评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嬗变史.从阐释学看,诗与诗的阐释都是传统的构成部分.今天,当人们超越了伦理主义与审美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同情的理解看待诗教传统,完整认识《关雎》以及《诗经》在历史上"诗"与"经"的双重身份和双重影响,又引起了当代接受者的新思考.由此,从孔子到今天,《关雎》三千年接受史形成一个审美之圆.  相似文献   

5.
历来经学家解释《关雎》,虽有“美”、“刺”二说之别,但无不认定它是一首事关“后妃之德”①的政治诗.近代学者突破儒家思想的牢笼,从考察《关雎》的内容着手,创立了“爱情诗”的新解.如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说:“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组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说:“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但是,对《关雎》诗义的争论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6.
《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入选教材,以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思维跳跃的意象、深刻的主旨,增强了学生解读和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从感知、感动、感发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激发诗感、体悟诗情、传延诗志,感受雪峰之侧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7.
《关雎》诗旨历来众说纷纭 ,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 ,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 ,佐以相关史料 ,着眼于探究诗中“君子”和“淑女”的身份 ,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 ,最后得出《关雎》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同课异构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教学内容同,教学形式异;二是立足文本,同中存异;三是合理定位,深浅有度.以下是对《关雎》同课异构课课堂教学的描述. 课例一:审美取向的教学 教师在学生读懂《关雎》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思美.知识教学方面,教师简要介绍了与《诗经》有关的文化常识及重章叠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课例二:知识取向的教学 第一教学环节,教师由点到面,在引导学生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归纳《关雎》的思想内容;第二教学环节,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关雎》诗旨历来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佐以相关史料,着眼于探究诗中“君子”和“淑女”的身份,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最后得出《关雎》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邢福义教授主编的《文化语言学》指出:“汉代至清代的经籍注疏中”存在的争议,大都“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着重对《诗·周南·关雎》语言所指对象进行文化思考,具体地说,就是对诗中的“语言单位(词、短语、句子、句群和篇章)进行文化内容的探索”。《关雎》诗的语言所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诗教传统。自信“不学诗无以言”的大教育家孔子开启了以“兴观群怨”为价值取向的诗教源头,并使诗教与礼教融为一体。通过诗歌教学来感发意志、陶冶情操、内修德性,完整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同时“诗歌教学对怡养学生美感、拓展其形象思维、优化其语言能力,都发挥了重要和长久的教育价值”,可见诗歌教学是引领学生叩开文学殿堂的一把钥匙,要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就应当重视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12.
方艺璟 《儿童音乐》2024,(1):51-53+74
<正>琴歌《关雎》,也叫作《关雎曲》,歌词取自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诗经》中列于首篇,通常被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孔子曾赞美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首诗善用“兴”的表现手法,即“象征”这一修辞方法,开篇以“关雎鸟合鸣”引发淑女配君子的联想,其后又以“采荇菜”象征主人公对女子的相思与追求。琴歌《关雎》版本众多,各版本旋律相似,但分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关关雎鸠”是以雎鸠鸟的雌雄和鸣,兴起“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的主题。这种说法,不仅渊源有自,且亦可由《关雎》一诗的音乐性质得以证明。认为此句是以鱼鹰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的观点,其实未必能够成立。《关雎》诗以本句起兴,取义有二:一以春季物候兴发婚姻主题,二则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发婚姻之性质。其内容和音乐都吻合西周之端肃典正的礼乐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预时政 ,释《关雎》为刺诗 ,他们对《关雎》的阐释是对《诗论》的不断引申发挥 ,逐渐将其意义确定在帝王后妃上 ,同时还显露出历史化的阐释倾向。毛诗学派不采用刺诗说而用历史化的方式解诗。《毛诗序》理论和资料来源广泛 ,但其阐释观点与学术精神却与先秦儒家越来越远。《毛诗序》应是东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以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雎》的歌诗意蕴与“水韵”意味的解读,揭示其借物寄情、隐喻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要求。结合自古至今《关雎》歌曲相关传谱情况,解读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音乐本体结构的相关特征以及音乐意蕴的深层表达,探寻歌曲在“水韵”之背景下,化成“歌声”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关雎》诗的修辞艺术,古今学者均未于之深究,只是在《关雎》赏析的文章中才稍有涉及。实际上,《关雎》一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其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仅拟就其语音及词语修辞艺术加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7.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教古诗三首(江苏省编小语11册19课,即: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示儿》、清朝龚自珍的《杂诗》),采用“授之以法、辅之以导”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我之所以进行一番苦心回顾,为的是把自己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总结出来,为在课堂上交给学生,便于他们学习古诗时有所遵循。我归纳整理成“学古诗四法”,即:一学生字初读诗;二破疑难串句意;三找诗眼探思路;四观全诗悟诗情。新授开始,我在交给学生“一学生字初读诗,二  相似文献   

19.
朱子《诗》学特征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摆脱汉儒说《诗》的理论束缚,从魏晋隋唐以来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吸取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的眼光来研读《诗经》,从而为中国《诗》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重视《诗》之文本的独立自足和诗篇内容的整体性,强调《诗》含“情性”以及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特殊性。但总的说来,朱子《诗》学被他的唯心理学观念统摄着,道德判断左右着他的审美取向。对他来说,《诗》不是简单的审美观照对象,学《诗》的根本目的是“即其词而玩其理以养心”;《诗》赅备天道、人事,是修身齐家、平治天下之“理”的体现,读者应通过虚心涵泳《诗经》本文,体味这“理”,以兴起感发自己的“善意”,达到治心养性、“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从总体上说,朱子对《诗经》的解释依然是经学的解释。朱子《诗》学“专一看文字”的读诗方法,以及朱子《诗》学注重从文学方面解读《诗经》的努力,预示了《诗》学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尝试运用心理学梦的解析方法,对《诗经·关雎》篇的文本及艺术形象进行再认识,得出新的推断:《关雎》是一篇梦诗,是描述男子对女子的思慕而形成的一个“焦虑的梦”,而《关雎》篇诗中主人公应为平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