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拜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魏征深谋远虑,富有胆略,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等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的治国良言有助于“贞观之治”,所以深得太宗的褒美。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2.
<正>【导读】魏征,你曾对太宗说: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太宗评价你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相似文献   

3.
太宗踣碑     
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君臣和洽的一个范例。魏征直谏和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征死后,太宗登楼“望哭尽哀”,又亲撰碑文,书写刻石,并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事隔半年,太宗就下令推倒亲书的魏征碑。表面看来,踣碑似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有关。由于魏征生前曾荐誉的侯君集团参与了谋反事件,引起了太宗之怒,延祸魏征之“魂”。但事实上是太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及威望的提高,纳谏的气量逐渐减少。推倒魏征碑是给那些效尤直谏之人的一个警告。但唐太宗毕竟是位开明之君,在遭受亲征高丽失败后,  相似文献   

4.
<正>"垂拱而治"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说的是魏征进谏太宗若能做到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任用能人,听从好的建议,文臣武将一齐任用,那么太宗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而太宗根本不必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魏征所言的"垂拱而治"道出了管理者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历史总是给人以无限的启迪与遐想,史上与"垂拱而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蜀相诸葛亮的"躬亲而治"。  相似文献   

5.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说理透彻,语言优美的名作。作者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又是饱学之士,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持《隋书》等史的编撰,秉笔直书,时称良史。《谏太宗十思疏》收录在《旧唐书》魏征本传中,它认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劝导唐  相似文献   

6.
<正>《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祖籍钜鹿(今属河北),后迁居相州内黄(今属河南)。少孤贫,不事生计。见天下大乱,出家为道士,好学多通,尤属意纵横之说。  相似文献   

7.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敢谏善诤著称。唐太宗时期,魏征先后上奏两百余次,计数十万言。他的建议多被太宗采纳,并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在这些奏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按《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后“作飞仙宫”“如洛阳宫”“猎于鹿台岭”“猎于广成泽”“幸明德宫”“猎于济源麦山”,兴建宫室、游逸田猎,颇有骄奢忘本之势。  相似文献   

8.
憨佗 《学习之友》2009,(10):7-7
魏征这人历史上犯过严重的路线错误,他曾向太子李建成进言,及早干掉皇弟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兵变得了天下,魏征在李世民手下做臣子,要做事,要匡扶朝政,就须取得李世民的信任。为此,魏征向李皇帝叩头说:“愿陛下使臣作良臣,不要使臣做忠臣。”太宗不解:“忠臣、良臣有不同么?”  相似文献   

9.
鞠党生 《现代语文》2008,(11):137-137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粤教版、沪教版、人教版均选录为课文,但对“宏兹九德”的注释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11.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朕尝宝以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古今伟人之所以成就伟业,除其具有坚韧不拔之志,必具有其超人之术。唐太宗以“三镜”之宝成就其“贞观之治”盛世。  相似文献   

12.
史料就其形式而言,包括文字、数据、表格、图片、实物等等。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课本内容,适当选用史料并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运用史料,不仅仅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到唐太宗与谏臣魏征时,有位教师引用《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段史料:唐太宗因魏征直谏逆耳而罢朝回宫并震怒不已。皇后获悉后着礼服见太宗,太宗惊讶道:“为何如此穿戴且高兴呢?”皇后道:“我听说主明臣直,如今魏征敢于直言,那是因为陛下是位开明君主,我怎能不向您祝贺呢?”学生看完这段史料,自然兴趣盎然,也加深了对唐太…  相似文献   

13.
人们称道唐初的贞观之治,常常说因为太宗李世民有了耿直敢谏的贤相魏征。这固然不错。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李世民懂得“人苦不自知”的道  相似文献   

14.
尚立霞 《甘肃教育》2004,(11):23-23
战国时邹忌很会劝谏,他现身说法使齐威王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时过境迁,到了唐朝,也有一位同邹忌一样敢谏、善谏的大臣,他就是魏征。魏征不仅披肝沥胆、直言不讳,而且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谏太宗十思疏》(下称《十思疏》),就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此疏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文章开篇并没有  相似文献   

15.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针对唐太宗"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的缺失,于贞观十一年四月上疏给唐太宗的。其核心思想是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全文析理透彻,切中肯綮,太宗称赞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起到了应有的规谏作用,体现出高超的谏辞艺术。  相似文献   

16.
作为经典,唐代政治家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依旧加盟了苏教版高中语教科书。教学中,笔对中“虽在下愚”一句的理解产生了疑惑。  相似文献   

17.
唐初的“贞观之治”,历来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这个盛世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能从历代王朝的覆亡中,吸取有益的教训。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份对这一历史教训所作的可贵总结,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中,选有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有名的政论文以诚恳的态度、逻辑性极强的言辞,劝说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正>《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中给唐太宗连上的四疏之一,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将其选入时采用了《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本,篇中名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在同是中华出局出版的1975年版的《旧唐书·魏征传》和1990年版的《贞观政要》(骈宇骞、骈骅编著)中却写作"胡越"。对于"吴越"应为"胡越"之错讹的说法,经过各学者历年来基于版本、文字沿用以及修辞等方面的研究,其正确性已经不言而喻;但其甚者,以为"吴越"乃是为回避清  相似文献   

20.
大宗谓梁公②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③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④。今魏征殂逝⑤,遂亡⑥。一镜矣。”[注解]①选自《隋唐嘉话》上。②梁公:唐太宗的名臣房玄龄,封为梁公。③朕:皇帝自称。④过:过大,过错、③殂逝:死亡。⑥亡;失去。[译文](唐)太宗对唐玄龄说:“用铜制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古人为镜子,可以知道政权兴衰更替(的原因);以人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大行为的)得失。我曾经珍惜过这三种镜子,用来防范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已经死去了。(我)就失去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