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恺聆 《成人教育》2016,(11):22-24
在对成人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应考虑成人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提高成人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基于此,从成人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点出发,探讨如何根据成人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特征,利用其积极的方面,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成人社区教育有效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甘肃开放大学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形式对该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和效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属性的不同会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产生评价差异;学习者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评价最高,对教学人员和自我表现的评价次之,对教学环境的评价最低;学习者自身是影响成人思政教育教学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研究提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优化教学平台功能,构建理想学习环境;丰富教学资源内容,打造资源共生体系;重视教师角色转变,增强师生有效互动;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奠定终身学习基础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给成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与动力。当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成人教育教学方面,既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也是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混合式教学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势,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特点。结合成人教育特点,设计符合成人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前自主学习、课中集中学习和课后延伸学习三阶段出发,搭建成人混合式教学学习环境,采取多元化学习评价方式,以期促进学习者学习效率,提升成人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4.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对传统思政课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明确思政课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特征,探究思政课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和发展路径,对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思政学科特点,本文重点阐述了思政课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和发展路径。思政课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四个组成部分:思政学科的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和教学策略知识。从教师学习的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化、构建开放式的思政课教师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有效性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有助于增强思政课吸引力、落实思政课本质要求、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充分考虑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对象、内容、过程等多重影响因素,通过创新理念、完善平台、丰富方法、加强评价等方略,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VR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借助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VR技术优势创设虚拟仿真思政实践"金课",实现室内项目化实践情境教学,切实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杨永芳 《成人教育》2017,(12):34-37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出现,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远程教育已经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渠道,为我国成人继续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成人学习者,这类学员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习时间十分有限,要想提升远程教育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必须了解和掌握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成人学习者学习质量的提升才会有希望.  相似文献   

8.
成人学习群体复杂多样、工学矛盾客观存在、学习任务各式各样,成人高校教学呈现出难以提供个性化教学、无奈助产"学困生"、无暇顾及学习者能力提升的问题,亟需寻求更为适切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符合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可以实施常态化个别教学、能够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有助提升学习者的素养能力,对缓解成人高校教学问题有适用性,为成人高校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教学中,以虚拟仿真为代表的互联网教学技术愈发成熟。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原理是运用VR技术创设一段虚拟情境,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动态化、互动化、现实化的课堂,充分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符合高职阶段学生学习特点和思政课教学要求,对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要按照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基本定位,深入分析高职阶段学生学习特点、教学内容,创设思政课教学的虚拟环境,探索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OC的成人学习者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是成人学习者提升混合式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先决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尚存在明显差距。政治学、教育学、技术学、生态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奠定了基于MOOC的成人学习者混合式学习理论基础,分别对教学策略、教学原则、教学媒体、师生关系和教学流程等方面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关规定性。  相似文献   

11.
高职思政课生活化教学,是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因脱离生活而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佳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推行思政课生活化教学,以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远程教育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针对性地介绍了微课的概念、分类、产生根源及主要功能四个方面。提出了微课的本质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应当从实用性视角对其进行分类。传统的学习方式与信息时代背景下学习者终身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促使了微课的诞生与发展。微课应该从转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促进成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上发挥其功用。通过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来解决成人学习者在学习灵活性、针对性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热点.通过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和计算机专业学科特点,从师生观变革、素养观变革、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变革和教学评价变革5个方面,阐述全教学要素变革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以期提高课程思政有效性,并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14.
丁坤  王培均 《四川教育》2020,(13):44-44
当前,学校思政课存在课堂教学效果尚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等问题。经调研,我们发现此类情况在偏远山区尤为突出。笔者基于所在地区民族特色鲜明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把思政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探索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在开展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时,可以拓展学习内容,将"学习强国"的相关内容引进教学平台;也可以创新理论教学模式,实现"直播课堂+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设立"思政课的故事"专栏.  相似文献   

16.
郝振君 《成人教育》2012,32(8):11-13
在社会转型期,成人所需要的学习环境、成人的学习特点、成人学习所存在的问题与以前相比,均有较大变化,这就需要成人教育教师具备新的素质,在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观念,创设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指导成人学习者有效学习、学会学习,促进成人学习者素质全面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在线学习日趋成为成人学习者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为分析成人在线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探索有效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在线教学策略,研究构建基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阶段的“成人在线深度学习发生机制模型”,开发成人在线深度学习测评工具,基于对494名在线学习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学习者需求出发组织真实情境下的教学是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参与程度的关键因素,成人在线课程设计秉持“因需施教”的理念;教师要重视对学习者的“支持—调节”,培养学习者沟通协作、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等高阶能力;成人在线教学应提升学习者“在场”体验,引导学习者“学会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8.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思政课作为高校育人的主阵地,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深度融合,可以为高校思政课带来奇妙的教学效果,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思政课教学功能的拓展和教学效能的提升。同时,思维可视化工具尤其强调教学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都是这一深度融合策略的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成效的重要性,通过大学生学习动力、教师教学理念、多元文化思潮、新媒体技术四个方面说明了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成效提升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营造互动式学习氛围、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角度审视成人学习的特点,通过探析认知负荷的内涵、学习观、教育教学启示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共同特征,得出三条认知负荷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即基于强烈的学习需求,科学判断认知水平,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基于丰富的学习经验,合理组织学习内容,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基于明显的自我概念,善于利用学习策略,提升相关认知负荷。以期帮助成人学习者合理利用认知资源,适当减轻认知负荷,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落实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