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有效应对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初次分配以利益为驱动力提供物质基础,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对初次分配产生的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三者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其中,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初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构建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可从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爱社会三方面着手,使三种分配方式协调联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2021年11月26日,"2021?帕米尔公益论坛"在喀什大学举办.本次论坛以"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为主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润疆"工程,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重要论述,从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的内涵、社会组织在公益慈善和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专业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等角度分析公益慈善助推共...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相对贫困问题是我国一个由来已久的研究主题。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政策视角,如何推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均是对我国社会民生建设的重大挑战。聚焦流动人口相对贫困问题,以相对贫困、收入分配及共同富裕三者间的关系为主线,可建立“相对贫困—收入分配—共同富裕”理论分析框架。在厘清流动人口与相对贫困关联性的基础上,立足收入分配视角,可探索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形成机理。针对流动人口在三次收入分配中的劣势地位,要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破除户籍限制、强化社会支持几个方面入手消除三次收入分配中的限制条件,以依据平衡、协调性及包容性的发展思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达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在当前社会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缩小贫富差距的基本原则和措施,一是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完善措施,有效调控社会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四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分配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收入的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平衡第一次分配造成的社会分化,也可以弥补第二次分配资源有限的困境。因此,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做好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工作,另一方面也应为第三次分配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打造强大的动力体系,培育雄厚的价值支撑,加速其分配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的家庭贫困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一个历史累积过程,其生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因素背景。其中既有个体方面的因素,也有自然条件、社会文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家庭贫困既体现在初次分配、再分配的主流分配层面,也体现在三次分配、通货膨胀隐性分配的非主流分配层面。在初次分配层面,在市场机制或非市场机制作用下,因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的约束而贫困;在再分配层面,因社会保障制度、财税政策、扶贫政策失当而贫困;在非主流分配层面,因通货膨胀内含的隐性分配而贫困,因以慈善为主要方式的三次分配薄弱而难以脱贫。  相似文献   

7.
财富分配是工业社会的核心,风险分配是风险社会的主题。作为影响社会结构的两种重要力量,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在逻辑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我国转型期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叠加共存的现实,进而导致社会不公平程度的加剧。但是这一现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实现社会公平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巨大的贫富差距,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亟待提高,分配正义亟待实现。实现弱势群体的分配正义,必须解决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初次分配无法消除巨大的不平等性,实现"分配正义"的关键是重塑国家与政府职能,发挥地方政府直接联系民众的作用,通过精准落实中央的"再分配"政策来保证弱势群体分配正义的实现。实现弱势群体分配正义的思路是:在再分配中,优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弱势群体内部实行分配时,优先照顾因客观因素导致的弱势群体;在具体分配中,用资格型机会平等帮扶自然天赋和家庭出身不佳的弱势群体,用资源型机会平等帮扶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不佳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9.
收入分配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社会层面是国家收入多,居民收入少;在企业内部是投资者、经营管理者收入多,普通职工收入少。这种情况已经造成我国收入分配悬殊的严重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收入分配的深化改革,并且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原则。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社会实现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论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及对西部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也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光辉篇章.坚持公有制和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渐进发展,这是他们共同富裕思想的共同点.在实现富裕的前提、途径和分配上,他们的思想又各有特点.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革命文化产生并发展于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其存在的最终归宿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健康而富足、安稳而幸福的发展。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萌发,在赓续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文化基因中成长,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革命文化在为共同富裕价值理念奠定深厚的理论根基的同时,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指向与鲜明的价值立场。新时代是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矛盾、意识形态、利益分配、公共需求呈多元变化,革命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内生动力与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正在扩大的现状及原因,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采取政策性措施,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当前收入分配的具体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初次分配是市场分配,再分配是政府分配,即收入分配改革关键在于再分配改革,政府有所作为的应是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的实质就是公平分配.公平优位应是收入再分配改革的实践纲领。财税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平分配法,追求实质意义上的分配公平,收入再分配改革的公平寓于财税法的实质公平,运用财税法的再分配功能实现收入再分配改革的公平,即通过财税法的一收一支两次调节、两种手段构建实现收入再分配的公平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试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在不同社会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本文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自奴隶社会以来各社会阶段中普遍存在的一项基本原则。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以按奴分配为主、按地分配为主、按资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为主等具体原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在不同社会阶段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初次分配中的政府职能是由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政府基本职能在初次分配领域里的延续和具体化。维护分配公平、提供法制保障、调节分配比重是商品经济初次分配中政府的一般职能。当前,我国初次分配中政府职能存在着错位、缺位、越位的问题,必须实现相应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彩票是一种特殊权力凭证,它的实质是一种收入的再分配,是属于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通过分析彩票的特殊管理性、中奖的概率性、参与面广、娱乐性、公益性特点和彩票参与者多是弱势群体、对社会财富的优化配置有一定影响、容易诱发多种彩票发行和负面社会影响等制约因素,指出应当理性发展彩票业,首次提出了设计针对中高收入群体的特色彩票、对彩票发行范围进行限制的建议,并提出正面宣传彩票作用和进行彩票立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公平分配提出了一些基本前提和重要原则,其公平分配的核心思想是:公平分配是一个受现实生产力条件约束的历史性和暂时性的范畴,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重要思想和原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合理改变当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实践主题,也是价值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处理好发展社会生产与促进公平正义的关系、物质富裕与实现精神富裕的关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矛盾凸显。社会利益失衡主要导源于竞争秩序的不完善,传统体制下的伦理规范也不能从根本上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协调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必须确立以平等竞争、扶助弱者、合理消费为核心原则的伦理规范,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论据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其现实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客观经济条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将在混合分配方式中得到具体体现。混合分配方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优越性和过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