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动力既有来自国家政策导向的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对培养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革新的辅助等,也有人工智能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师能力及主体地位、实验实训条件和校企合作程度等因素的挑战。面向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在供需维度上,坚持紧跟前沿原则,提高专业培养的更新性;在培养标准维度上,坚持整合协同原则,强化教学过程的融合性;在发展维度上,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增加培养内容的人文性。重点应建立人工智能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度,探索人工智能专业、相关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人工智能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2.
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下,在职业院校普遍缺乏人工智能专业教学标准和建设经验的背景下,为满足我国职业教育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结合产业实际应用场景,遵循工程化、产品化、职业化思想,研制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实验教学系统。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综合要求,设计了人工智能模型开发与应用开发的完整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端到端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系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对产业工作岗位的认识。实验教学系统经过多轮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高职院校需加快促进专业与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合,以此推动专业现代化建设。在实施路径上,高职院校应树立与人工智能发展相融合的专业建设新思维;构建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新机制;构建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专业新结构;构建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全门类专业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将推动数万亿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其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逐步提高,因此,加强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下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群为例,分析国内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现状,设计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开展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考评,为国内高职院校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智能医疗器械被研发并不断投入临床应用,传统的医疗器械类专业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应对产业变革和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对新工科建设的挑战,文章对医疗器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以适应医疗器械行业领域的变革,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医疗器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虽然世界各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但仍然缺少对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思考。纵观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历程,人工智能技术继承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工具、方法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撼动着教师的专业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提升人工智能素养、转变教学关系取向、实现虚实跨界融合、主导人机协同发展等新要求。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定位是提供数据基础、保障过程监测、拓展研修场域和定制培训方案,其助力过程依然面临着教师层面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技术接受度不高以及学校层面区域资源配置失衡、受到学校教育制度限制、保障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的现实制约。对此,应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建设“评价、培训、服务、教研、督导”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智能时代下,人工智能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智能技术拥有优越的算法和自主决策能力,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三大机遇: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自我发展、人工智能优化教学资源获取、人工智能驱动学生评估动态全面化。文章梳理了三种挑战:技术门槛与应用挑战、数据采集与算法伦理、角色定位与态度迷失。基于教师应用智能技术存在的问题,需从掌握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坚定人工智能专业信念,树立教师人机协同信心;培育人工智能专业能力,建立终身学习的资源库三种路径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已进入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新工科建设也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国际竞争局势以及人才培养内在规律,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基地,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有效途径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工科建设背景和国内外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基本现状,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必须把握新工科内涵,重点关注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教育教学各要素重构与多元化革新等关键内容,同时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工程教育链条中,保障师资队伍的快速建设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隆帜 《中国培训》2022,(11):60-62
<正>伴随着人工智能领域新兴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和应用,人工智能训练师新职业应运而出,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16个新职业,人工智能训练师名列其中,帮助人工智能训练师新职业培养指明了方向和标准,更好顺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具有落实深化产教融合和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为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数字工匠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积极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合作共创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但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产教融合不够全面深入与“工匠精神”培育深度不够等问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力求破解现存困境,通过构建“双元主体,五维融通,七个共同”数字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爱专业敬职业、懂技术会实践、有自信敢担当”的数字工匠,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作出了可借鉴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挑战下,职业教育作为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者培养主阵地,将面临发展定位、培养规格、服务面向的重新定义。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才培养方案全融通、与教学内容全整合、与实训体系全重构,构筑"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新生态。在双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材教法改革等方面全面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专业群在整个智能化生态圈中实现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经济社会对高质量复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跨学科交叉融合是高等院校适应人才需求市场、促进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颠覆性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路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典型的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特性的复合型专业,注重管理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实践的双重发展,但信管专业始终面临专业定位模糊、实践教学不充分等问题。文章着眼于“新文科”建设,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交叉融合发展的逻辑支撑下,立足信管专业的建设现状,梳理归纳信管专业学科融合的主要类型和先进实践模式,探究信管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张海生 《高校教育管理》2020,14(2):37-43,96
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占领未来科技和人才竞争制高点、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高地”的必然之路。人工智能人才市场需求较大,但高校人工智能发展还面临着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刚刚起步,高校人工智能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高校应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新目标;推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人工智能专业新结构;坚持分类分层培养,构筑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多类型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这一思路,人工智能作为新工科专业中的代表,对于适应其产业发展的人才有着全新的要求,主要表现有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前瞻眼光。为培养出具备较强工程理论能力、胜任工程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路径需从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展开,以期抓住新工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叠加的历史机遇,借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本科教育表征为新发展格局下产教融合的适应性、技术知识的跨学科跃升、人才需求层次的高端化和复合化、培养和评价体系的智慧化和多元化,价值旨归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应然之需、职业岗位极化演进的必然、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的演进趋势、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的改革方向,适切于产业技术升级,具有跨界融合的统一性、知识技术的高契合度、多元联动创新的协同性和“新工匠精神”的后现代性,催动人才培养和评价智慧化变革。基于产业智能化场域与教育智慧化场域共轭耦合,将人工智能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和评价,建构人工智能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增值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6.
智玉英 《海外英语》2023,(23):124-126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英语专业课程为例,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的课程思政设计框架和实施路径,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外语课程思政创新提供了可能,但要成功实施,需要系统设计各环节,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本研究不仅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启示,也有助于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作为全国数字经济重地的杭州市不断加大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但在产业链基础层、科研体系、融资渠道、人才建设、应用场景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人工智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分析了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阐述了优化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调整的必要性。文章在分析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冲击。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可能会完全颠覆现行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培养规格和要求,互联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加强大数据、区块链、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渗透,重构新的知识结构并提升专业能力素质。同时,还要应用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予以推进,包括优化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专业的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智慧课堂建设等,切实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发展与商贸流通业升级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有利于推动商贸流通产业规模的增加,但仅在东部沿海地区作用明显。人工智能有利于推动商贸流通产业效率的提高,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融合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商贸流通业应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契机,主动应用新技术手段实现产业升级,并有倾斜的在经济落后地区应用该技术,以缩小因技术应用水平差异带来的产业发展差异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工智能环境阐述其对高等职业教育及物流行业的影响,从人工智能环境下物流人才需求出发,明确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当前物流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优化了人工智能环境下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明确了专业师资建设方向,提出专业实践教学新方式和资源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