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慈善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以及政府与媒体的职能,直接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者的慈善行为追求的是精神满足。这一特点使慈善行为极易受到对恩善组织主观印象的影响。慈善组织内部的廉洁与否,慈善组织成员的社会声誉,会极大地影响捐赠者的精神满足程度,即影响慈善品的效周,从而极大地影响慈善行为。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公众信任慈善组织,能够放心地把钱物交给慈善组织。  相似文献   

2.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既是慈善组织宗旨理念、服务质量和行为能力的体现,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信任度和满意度的综合反映.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仅直接关系到慈善组织的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可以说,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成长的基石.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失灵和外部监督力弱化,是当前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两大致因.制度建设是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治本之策:一是要实现慈善组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二是要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3.
中美两国慈善事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中美慈善文化具有“博爱”和“仁爱”的差别:美国基督教的慈善思想强调本能意识,具有民主性且开放,而中国儒家的慈善思想则重视道德教化功能,政治色彩浓厚且比较封闭。第二,中美慈善管理模式具有“民间主导”和“政府主导”的差别:一是美国慈善组织登记注册的程序简单、条件宽松、形式多样,而中国慈善组织的注册登记采用双重管理体制;二是美国慈善组织的税收管理制度成熟,而中国慈善组织的税收管理制度不成熟;三是美国采用多种监管模式并存的监管制度,而中国对慈善组织的监管采用的是以行政为主的多主体监管制度。第三,中美慈善组织的发展也有成熟与稚弱的差别:美国慈善组织数量多、类型多样,专业化程度高且社会公信力高,而中国慈善组织和机构数量少、类型单一,专业化程度不够且社会公信力低。因此积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加快推进慈善事业的管理体制创新,并努力营造慈善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教育组织信用资源之可信性的信任程度,是教育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种交互关系,它具有非均衡性和非对称性的特征,教育组织所拥有的信任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公信力形成的基础,社会公众的评价与价值判断等是公信力的指示器,两者互动的中介物是公信力形成的重要条件。教育组织要有效提高教育公信力,必须积极构建信用资源,治理好教育组织与社会公众间的交互口,准确监测社会公众对教育组织价值判断的变化趋向,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一个国家慈善事业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近来“郭美美事件”、“中非希望工程事件”、“尚德诈捐门”等一系列慈善业乱象,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陷入危机,对中国慈善事业造成了致命伤害.究其原因在于“官办”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监管、“民办”慈善组织缺乏合法地位、慈善法律规范性不强、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的存在.对于慈善组织本身来讲,挽回公信力的关键在于增强道德使命感、提高制度规范性和自律性以及促进慈善组织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一个国家慈善事业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近来"郭美美事件"、"中非希望工程事件"、"尚德诈捐门"等一系列慈善业乱象,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陷入危机,对中国慈善事业造成了致命伤害。究其原因在于"官办"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监管、"民办"慈善组织缺乏合法地位、慈善法律规范性不强、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的存在。对于慈善组织本身来讲,挽回公信力的关键在于增强道德使命感、提高制度规范性和自律性以及促进慈善组织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是慈善事业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信息披露机制是慈善组织与民众建立信任关系的渠道,也是民众、政府监督慈善组织运行的手段。清代慈善组织的信息是通过征信录披露的。清代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包括三个部分:信息生成制度、信息披露方式、信息披露原则。通过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我们发现信息公开的对象是民众、政府、其他管理者以及神灵。而征信录的编制和传送,在当时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由内部监管、民众监管、政府监管、神的监管共同组成的慈善事业监管体系,这一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清代慈善组织监督机制与信任机制的建立,促进了慈善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官办慈善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性决定了组织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了公信力,组织也就失去了其发展所必需的资源支持。因此,对官办慈善组织公信力流失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目前学术界主要倾向于研究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相比之下,对于官办慈善组织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尝试对官办慈善组织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官办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更好地解决官办慈善组织流失问题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刘勇 《武陵学刊》2024,(1):63-72
信任是慈善组织的灵魂,慈善组织信任违背事件发生后一般都会采取一系列信任修复措施以实现公众信任修复。情感修复策略是慈善组织信任修复的重要策略,对公众信任修复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一影响主要通过公众感知等心理因素间接施加;公众的收入支出水平、价值导向以及情感涉入程度不同,修复策略对信任修复的影响机制也存在差异。因此,信任违背条件下,慈善组织应该制定完整的情感修复策略促进公众信任修复,尤其要注重对公众心理的疏导,提高策略的针对性,提升情感修复策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海归与慈善     
明媚  李影 《留学生》2012,(8):8-13
今年7月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中指出,2011年是中国公益慈善史上最值得回味的一年。没有发生大灾的2011年,不仅保持了较高的捐赠总量和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势头,还在公信力、政策转型和社会创新上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1.
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的基石和生命所在。中国慈善组织在2011年"郭美美事件"后陷入了空前的公信力危机,而要从根本上化解这场危机,唯有加强慈善法治建设,加强对慈善组织的制度监管,切实保障慈善组织运行的阳光透明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清廉感知是指公众对政府和官员的腐败行为的主观感受和态度,是评价政府廉政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采用CSS2017数据,对政府信任和公职人员信任在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清廉感知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工作透明度、政府信任、公职人员信任对公众清廉感知均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且以公职人员信任对清廉感知的影响更大。应构建阳光政府公开信息、提高公职人员公信力,以提高公众的清廉感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吉登斯有关信任的研究入手,将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于两犬类:主观方面是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客观方面是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个人信任、促进代理组织完善和加强代理组织监督来增强社会信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吉登斯有关信任的研究入手,将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于两犬类:主观方面是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客观方面是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个人信任、促进代理组织完善和加强代理组织监督来增强社会信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公众时政府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整体水平不高。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我国的慈善事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慈善组织,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也日益显著。然而,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生产实践和标准化方面,我国的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监督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慈善组织运行能够规范化的途径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创新,组织创新与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量化考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特点,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单位的工作业绩,可以克服定性考核的主观偏差.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它是政府行政行为的形象和所产生的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心理反应.与此相应的行为表现是民众是否自愿地配合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减少政府的公共管理成本,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具体分析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寻找出相应对策,对于提高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使其得到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开展是以价值目标确立为基本前提,这种价值目标建构的理论逻辑,既需要个体主义范式,也需要关系主义范式;既需要客观关系主义,也需要主观关系主义。从主观关系主义范式出发,新时代社会组织党建价值目标,一方面是提高社会组织对党的全面领导认同,另一方面是增进党对社会组织的信任。高质量社会组织党建是实现两个价值目标统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客观社会阶层问卷、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102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客观社会阶层、主观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相关显著;网络人际信任在主观社会阶层和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共情对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调节了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具体来讲,网络人际信任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随个体共情水平的增强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