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坚持生本立场,根据言语实践的需要解析语文要素指向 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表现为鲜活的知识,具体指向陈述性的原始知识、程序性的实践知识和策略性的运用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应以枯燥的讲授呈现,教师应该坚持生本立场,从言语实践的真实需求出发,解析语文要素,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方法,为课堂的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2.
言语实践,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宏阔视野,指向语文课程的本体特质,指向语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更指向诗意的言语人生。其课程视角,从“儿童母语”走向“言语人生”;精神旨归,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内容甄选,从“教课文”走向“教语言”;实践路径,从品味“语言”走向习得“言语”。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站在了语文的本体立场上,观照言语生命的蓬勃成长,是自赎,更是新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要素”是贯穿统编版教材的主线,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着力点。言语实践,指向语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将“语文要素”落地到课堂,将“言语实践”落到实处,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层级序列,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4.
语文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和语文活动所需的特殊能力——言语经验格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语文活动过程就是以一般能力为依托的言语经验格的运作过程。言语经验格包含着言语知识和言语技能两种要素。在掌握言语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基础上,对所获言语经验进行整合类化形成言语经验格,并以一般能力为依托,形成语文能力。从语文能力的实质、结构与形成机制看,语文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如下内容:显性语文知识;言语活动的范例、言语作品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技能训练;表达和整合言语经验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促进人的文化生成和精神发展,以此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张扬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超越。丰富多彩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言语实践,增强学生的言语智慧,而不是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文章知识等静止的层面。动态地考察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言语智慧获得的内在机制及语文教学的文化生成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育需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学必要的书本知识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以往专注于阅读的文章结构整体性和结构性向发展学生实际运用文本知识的方向转变。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理念,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合作与学习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展现学生个性特点,坚持一切从学生的本位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本文通过分析现实教育现状、解析生本教育理念的涵义以及通过教学理念、方法、课堂三方面综合起来,全面分析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探索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知识,提升表达能力,是落实语用思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内容理解,变识记为运用;技能训练,变平面为立体;言语揣摩,变生硬为圆融;文化积累,变单一为丰富。它把内容理解、知识积累与表达运用融通;在认识言语知识、形成语文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写作意识,促进深度思维,实现言意兼得。  相似文献   

8.
以言语形式为语文教学立足点,教师积极开展言语实践,指向言语表达,力图从发掘言语形式实践点、基于文本言语形式实践点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文本言语形式实践点进行课堂教学这三个方面,探讨基于文本言语形式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本"为本——立足文本;以"生"为本——关注学生言语发展,我们可以让言语实践与文本内容学习水乳交融,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的目的。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靠掌握系统的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还要靠长期的言语实践训练,也就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或结果。在对一篇篇课文品味理解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然后逐步提高。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备课组做了不少尝试,让言语训练和内容的学习得到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由该事物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结构方式决定的。语文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言语、思维和知识。言语及其听读说写的反应方式,思维及其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结构形式,知识及其文字、语言、材料、主题、结构、文体的有机体系,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言语性、思维性和知识性。从现代语文教育的需要和发展趋势来看,主体性、实用性、社会性应该是我们坚持的语文教育观。  相似文献   

11.
教学的关键不是教细节,而是引导学生建构认知图式。认知图式是记忆中表征知识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心理结构的网络,具有整体性、一般性、主动性、层次性等特点。语文学习的认知图式一般包括内容图式、形式图式、语言图式。引导学生建构语文学习的认知图式,要重视以认知图式为指向的教材开发,突出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坚持以学生积极实践为语文学习主线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语文味儿”,是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本味,是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是语文课程能够体现“语文味儿”的根本出路。这条路应该分三步来走。第一步,设计语文教学目标,要以语文课程的学科立场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不能偏离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孔雀,八哥,母鸡》这篇课文,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应该如下:学生(行为主体)自读课文后(行为情景)找出(行为动词)孔雀,八哥,母鸡想搬进这…  相似文献   

13.
关于言语能力的实质与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关键是科学认识言语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要素。言语能力的实质是对言语交际活动的进行起直接的、稳定的调节和控制作用的一种个体经验,其结构包括语音、字词、语法、章法等语言知识要素和言语领会(听话和阅读)与言语表达(说话和写作)等言语技能要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言语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不能离开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空谈言语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教师以“语言与言语”为内核,采用逆向设计思维,先确定表现性学习目标,再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然后实施表现性学习活动,最后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后进行指向发展的活动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复杂、富有挑战的表现性学习活动中经历有意义的实践,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实现“语言与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同构共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军 《江苏教育》2022,(65):31-36
概念性视角下基于语文要素的结构化教学,是针对语文要素落地虚化这一现实问题提出的一种教学主张。在概念性视角的观照下,教师应对语文要素的知识、情意、素养三重属性进行“整组结构”与“结构呈现”,通过建构篇与类的逻辑,实现以阅读图式为指向的教学;通过建构学与化的逻辑,实现以大概念为指向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99):19-20
词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础材料与内容,词语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标。以"读思达"教学法观照词语教学,可通过优化阅读输入,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原力;重视学科思考,引导提升语文审美鉴赏力;关注表达输出,指向言语实践能力落地,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以学生学习为本位,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17.
<正>"精致语文"就是让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断走向优化与完善的过程。这里的"优化与完善"是一种指向言语实践的审美表现,是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审美追求。它借助教师和文本两种言语生命的审美力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言语生命的本能和潜能,激扬学生言语实践的表现力与审美力。精致语文教学的审美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夯实言语实践的感性之美言语实践的感性之美是言语向生活的一种还原,体现了言语实践  相似文献   

18.
<正>什么是语文要素呢?特级教师周有利认为:语文要素并不是一个新词,字、词、句、段、篇里所包含的诸多知识是语文要素,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指向是语文要素,品、悟、思、辨、赏等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要素,还有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属于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新教材更加突出了"语文要素",每个单元都对需要关注的"语文要素"作了详细的罗列。如  相似文献   

19.
<正>一、梳理语文要素,明确具体落实要点语文要素,可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的整体设计与安排,首先需要精准的解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有两个:“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出现过分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语文的工具性的现象。而有的语文教师虽然也有实践意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课堂上语言实践的机械化、泛化,造成了言语实践的低效甚至是无效。那如何让语文教学的言语实践更为有效呢?一、多维考量,切入言语实践要使言语实践有效,就要做到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全面考虑年段目标、文本特质、学生兴趣等因素,精心选取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