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后,争议颇大。部分观众对该剧基本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该剧挑战了一般观众的文化心理,且与一般电视剧带给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结局与大众的"圆满"心理期待异趣;人物塑造有悖于大众的审美习惯;情节松弛、缺少戏剧冲突、频繁运用画外音消解了大众的观赏欲望。同时该剧受到部分观众的热烈追捧,说明民族文化心理发生着微妙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从多个角度来看,悬疑网络剧《平原上的摩西》都呈现出了非典型悬疑剧的特征。基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剧中人的主体力量被浓重的宿命感所削弱;通过对镜头语言和声音的运用,该剧呈现出慢叙事的特点;融于剧中的“摩西”与“平原”意象因悬浮和矛盾而具有特殊性,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该剧在悬疑类型中的非典型性。  相似文献   

3.
《莎乐美》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该剧取材于《圣经·新约》中"施洗者约翰"的事迹。王尔德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对圣经原型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和处理,使该剧成为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是对圣经原型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托玛斯·莫尔--跨越时代的巨人>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波特创作的一部舞台戏剧,并将该剧改变成了曾多次获奖的好莱坞电影剧本.笔者认为该剧非常适合在中国进行教学与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剧作家罗伯特·波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波特曾在英格兰和美国编写过舞台戏剧和电影剧本.文章继而介绍了该剧的主人翁--英国的大学校长托玛斯·莫尔先生.莫尔以作家(著有古典著作<乌托邦>)和法官而闻名.因此,研究该剧有助于将他们介绍给中国的读者.然后文章说明理由,为什么该戏剧和电影对中国的教学与研究有作用.其中该戏剧和电影里的对话几乎是一样的,因而两种形式均可采用.此外,文章为读者介绍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一些对研究者和教师而言可利用的实用信息.最后,该文作者以在中国的亲身教学经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海情》是一部以"脱贫"为主题的电视剧,热播后引起广泛热议.人们多关注的是该剧与现实生活乃至政治经济方面的关联,却容易忽视该剧在文艺发展历史上的承传与创新.尤其是该剧对"初心"和"民心"的彰显,恰是延安文艺精神"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劳动叙事、创业范式、集体创作、艰苦奋斗及南泥湾精神等也都内蕴其中.在这些积极而又内敛的...  相似文献   

6.
我省商洛籍著名剧作家陈彦创作的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1998年创演以来,至今演出已逾400场,曾在北京、辽宁、贵州、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巡演,先后有70多所大专院校组织观看,并被陕、甘、晋、宁、江等省(市)十余家剧团、多个剧种移植演出逾千场。该剧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进步奖”金奖、第十一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特别是在“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一举夺魅,荣登十大精品剧目榜首,从而实现了陕西在该项目中零的突破。该剧为陕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为表彰该剧取得的巨大成就,继文化部于2006年12月奖励该剧100万元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又于2007年2月奖给该剧100万元。现刊发一些著名艺术评论家、作家、学者关于该剧的一组研究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7.
涂沙丽 《文教资料》2006,(32):58-59
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的角度,以基督教神话为着眼点,从人物原型和主题原型两方面出发来解读奥尼尔的悲剧作品《送冰的人来了》。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该剧主要人物的原型为基督教神话中的亚当和夏娃;而该剧的主题则围绕着基督教神话中堕落与探寻这一主题原型展开。  相似文献   

8.
莉莲·海尔曼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儿童时光》在创作之初便获得了商业成功,评论界普遍将该剧的成就归功于其离奇的"情节剧"剧情和敏感的"女同性恋"禁忌题材,该剧叙事价值则颇具非议,以致海尔曼本人多次受访时都竭力撕掉该剧"情节剧"和"女同性恋"题材的标签。本文从《儿童时光》对19世纪初苏格兰诉讼案的历史叙事改写和对莎士比亚经典叙事的戏仿两方面入手,探究该剧对同性恋题材的叙事策略,以及对《威尼斯商人》情节格局与人物关系的拟摹,考证该剧对正义、仁慈与复仇的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9.
三十七集连续剧《大明宫词》正在中央电视台八套(电视剧频道)热播,众多明星的倾情出演、题材本身的曲折传奇使得该剧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台词优美、华丽、典雅、脱俗,是欣赏该剧时绕不开的一道风景线;有如和璧隋珠一般,让人美不胜收。然而,白璧亦有微瑕。剧中颇有一些不“明”之  相似文献   

10.
《塞维勒的理发师》是世界著名喜剧之一。该剧之所以广受欢迎,其一是因为它反对封建压迫、宣扬了启蒙思想,符合资产阶级大革命发展的时代需求;其二是因为它运用了戏弄、误会、反讽等多种喜剧手法,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反讽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喜剧手法,本文从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三个方面探讨反讽艺术在该剧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调风月》是充分体现戏曲家关汉卿的艺术功力的杰作。该剧曲词完整而宾白不全,尽管前辈学者对这个剧本进行过潜心研究,解决了许多难点和疑问,但人们对剧本的理解仍然存在分歧,其中,对该剧悲喜性质的归属就是一个争议焦点。笔者认为,郑振铎、赵景深、张庚等老先生认定该剧为喜剧的结论颇有道理,①问题的关键是在老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调风月》所包容的喜剧意蕴,这个问题解决了,该剧性质的归属便有了坚实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2.
电视连续剧《潜伏》主题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人物形象丰满独特,曾一度高居收视率榜首。以该剧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主题、情节、人物等几个层面来探析该剧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3.
姚异 《考试周刊》2011,(40):226-226
以"科学天才"为背景的《生活大爆炸》是近年来热映的美国情景喜剧之一。该剧特殊的主题选择,使得其幽默效果独树一帜。在文体学中,偏离是文体风格产生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偏离现象也在该剧中有大量的表现。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偏离理论框架下,分析该剧中的语言偏离现象对于幽默效果实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的女孩     
《我的女孩》是韩国SBS的一部16集电视连续剧。该剧在很多方面都很独特,它既不完全是一部情节剧也不完全是一部喜剧。以自己的方式,该剧让人耳目一新、为之心动  相似文献   

15.
刘群群 《海外英语》2014,(19):268-270
冲突话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该文通过选取并分析该剧中三个亲家妈妈间的冲突性语料,旨在得出该剧中结束冲突话语时所使用的语用策略并丰富当前的冲突话语研究。  相似文献   

16.
冲突话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该文通过选取并分析该剧中三个亲家妈妈间的冲突性语料,旨在得出该剧中结束冲突话语时所使用的语用策略并丰富当前的冲突话语研究。  相似文献   

17.
高万隆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4):44-46,49
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的浪漫艺术主要的主要特色。虚实手法贯穿整部喜剧,统摄了整个艺术机体,其特点是虚实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该剧的虚实手法主要表现为情节线索的虚实、喜剧场景的虚实、心理表现的虚实和人物关系的虚实四个方面。在该剧中,莎翁的虚实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多姿多彩,相映成趣;既丰富了剧情,也增添了浪漫氛围。该剧虚实相生的枢纽是超自然力量。显然,莎翁虚实手法的运用与其喜剧浪漫艺术和喜剧理想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苏禾 《教师博览》2013,(5):21-23
<正>2012年12月4日起,国家大剧院连续上演5场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这是该剧自诞生162年来首次登上中国舞台。该剧导演、意大利人强卡洛·德·莫纳科曾担任过瓦格纳孙子维兰德的助理。神话般的舞台、宏伟壮丽的音乐、原汁原味的演唱,使该剧成为2012年国家大剧院歌剧的收官之作,也为国家大剧院五周年庆典拉开序幕。国家大剧院在2012年4月还曾上演瓦格纳的另一部歌剧《漂泊的  相似文献   

19.
由江苏电视台果子和我院冒炘编剧,虞志敏导演的电视剧《秋白之死》(上、下集),于四月二十七日下午在我院举行首映式。院领导、院党委宣传部、科研处负责人、摄制该剧的江苏电视台负责人、该剧的导演和该剧编剧之一冒炘同志以及师生员工500人,出席了首映式。该剧是我国第一部表现我党早期领导人和杰出的文学家瞿秋白同志真实风貌的电视剧,以历来颇有争议的《多余的话》贯穿始终,准确地表现了瞿秋白同志的性格、气质和精神。大家观后,深受教育。在六月十八日瞿秋白同志就义52周年时,该剧将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放。(隋毕)  相似文献   

20.
该剧以具体的生活事态反映了当前家庭伦理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很有代表性。通过对父亲悲剧成因的分析,探讨该剧背后蕴含的孝道文化主题,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