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建筑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消耗较大,为切实降低建筑产业对能源的索取与消耗,要开发出全新的绿色建筑类型,提升自然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利用效率,推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河北省所实行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全新的建筑类型,能够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前提下为我国建筑产业开辟出全新的发展方向。对此本文结合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概述以及河北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现状,探究超低能耗建筑产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具有低能耗、高品质和环境友好的优点,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建筑产业相关人员的重视。通过研究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其目前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从政策标准、关键技术、成本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促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与现行的节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能耗认定标准、户内空气品质和风量的要求均不相同.石家庄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外围护结构保温设计、无热桥设计、高气密性设计和热回收新风系统设计.石家庄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面临着建筑造价高,高气密性设计与甲醛排放相矛盾,装修会使节能和舒适效果降低等问...  相似文献   

4.
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作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极大改变了当前建筑业结构,并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迅速推广。通过分析当前绿色建筑能耗存在的问题;以严寒地区为例,利用eQUEST对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确定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效果明显。为保证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节能目标的顺利实施,提出多能互补型超低能耗建筑的能源供应,以及关键技术措施的设计和施工进行介绍。将建筑节能降耗工作逐步从措施导向转为效果导向,利用数据说明建筑节能降耗的实质性内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被过度消耗,建筑节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节能领域的重点,推动建筑迈向近零能耗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的实施,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阐释近零能耗建筑及意义的基础上,探索近零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行全过程的关键技术应用,为河北地区近零能耗建筑的推广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3月15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交流和现场观摩会在秦皇岛召开,记者与参会人员亲身感受了在水一方项目被动式房屋的节能与舒适。3月的秦皇岛乍暖还寒,但是位于该市海港区的一间房屋内却温暖如春。与常见住宅不同的是,这间房屋内并未安装任何传统的采暖或制冷装置,室内温度却可以长年保持在19℃~26℃之间。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建筑墙体的隔热性能不足,能源消耗较高的问题,分析玻璃砖在被动式绿色建筑墙体结构节能改造中的应用。通过BIM技术中的Revit软件和Ecotect能耗分析软件建立建筑墙体结构模型,模拟分析能耗。通过改造建筑墙体参数降低建筑能耗至最小值,建立目标函数,引入一种灰狼寻优算法对其求解,得到建筑墙体结构节能改造方案。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玻璃砖年总能耗分别为预制木质外墙挂板方案的66%、保温板方案的63%、泡沫混凝土复合墙板方案的56%。玻璃砖的应用对于被动式绿色建筑墙体结构节能改造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用自然界的母体生态环境系统模式,设计出适合人类居住的低能耗住宅区环境结构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微气候的利用性,提高建筑的外部生存环境质量,以获取建筑的生态适应性,减少建筑对能源的消耗,提高建筑与自然界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9.
低能耗健康建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分析了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绿色建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环境问题的积极回应,自21世纪初以来,世界各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绿色建筑进入规划设计领域后,人们的关注对象也从单体的绿色建筑扩展到绿色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不仅要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还要强调和重视城市建设的整体环境质量,其主要策略方法有: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公平与利益均衡;构建人性化的居住和公共空间;创造多样化的外部空间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的引导下,人们开始寻求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绿色节能建筑应运而生。绿色节能建筑有效改善了传统建筑粗放型、浪费严重、对环境不友好等问题,符合当代节能、高效、生态的建筑理念。由于绿色节能建筑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仍存在生态意识淡薄、建筑生态功能不足、先进材料技术不完善、缺乏整体思维等问题,通过政府、企业、居住者等多方努力,促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建设者选择环保建材、使用先进环保技术,将建筑与环境完美整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肖小霞  覃永晖  王尽 《考试周刊》2007,(45):145-146
本文对建筑开源节流和新农村低能耗住宅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了实例来说明新农村的低能耗住宅设计。利用农村住宅的特定地理条件,充分享用大自然赋予的再生资源;注重提高用能效率,大力推行清洁能源的利用,鼓励村民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统石化能源的枯竭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人类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地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本文主要通过对建筑单体、整体环境、选址以及节能等各个方面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尽可能利用绿色建筑最先进的技术、最新的理念去解决生态环境与居住舒适度的问题,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加上建设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绿色建筑业,从而诞生了绿色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有利于提高人们居住品质,实现了保护环境、节能降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未来建筑业的发展也必然会以绿色建筑为核心,围绕着绿色建筑而展开。  相似文献   

15.
理工科高校"绿色实验教学体系"的理念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绿色意识,能够绿色思维,掌握绿色技术,懂得绿色管理的人。绿色实验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有机地融入大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中,以绿色文化和绿色行为熏陶人,以绿色意识和绿色理念塑造人,在绿色实验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新的实验教学内容、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规范的实验教学管理、集约的实验设备配置等一系列全过程控制,最终实现实验教学低材耗、低能耗、零排放和零废弃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开发管理是建筑节能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制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为人类提供高效益、健康舒适的建筑使用空间。绿色建筑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相关的研究也逐渐丰富和完善。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开发管理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采用健全绿色建筑开发管理标准体系、加大经济政策激励、强化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强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监督管理、培训考核等综合评价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对策措施开展绿色建筑开发管理,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在绿色制造概念下的空分设备备件的绿色制造工艺技术,强调了基于低物耗、低能耗、废弃物少、低噪声等思路下的具体绿色制造工艺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浅谈绿色建筑中太阳辐射能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当前建筑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技术和措施。主要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被动式又包括直接受益式、集热一蓄热墙式、附属温室式;主动式又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采暖和太阳能空调系统、太阳能光伏技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升华,绿色文化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绿色建筑方面,人文理念是绿色儿建筑的核心理念,也是绿色建筑所呈现的意义的灵魂所在,时代的需求和建筑的发展指示着建筑业向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绿色建筑以及人文理念进行解读,分析了人文理念在绿色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初步探索了绿色建筑人文理念的重要性,以期对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微观层面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双碳”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应对全球变暖的一项重要措施。经济的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筑作为高碳排放量行业,亟须改变发展模式,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绿色节能建筑有效改善了传统建筑能耗问题,节约资源,选择低碳环保建筑材料,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引入建筑领域。BIM技术作为一种三维模型技术,能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模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对建筑空间环境进行充分考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体验;协同动态监控功能,及时发现建筑施工缺陷,提高问题处理能力。BIM技术在保障建筑绿色节能标准的同时,完善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由于BIM技术的应用时间较短,技术发展不成熟,存在对绿色环保认识片面、数据信息不完善、绿色节能建筑推广受限等问题,应用效果不佳。对此,需要不断突破壁垒,促进绿色节能建筑与BIM技术的融合,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